《歐也妮·葛朗臺》:愛、利、欲的失衡,是一個家庭親情異化的根源

2021-01-10 響言君

文 | 響言君

小說《歐也妮·葛朗臺》是法國的著名作家巴爾扎克的作品。這部作品被稱為中國青少年必讀的30部文學名著之一。

小說的篇幅並不是很長。它的故事結構相對來說也比較簡單:

在法國有一座索漠城,城中有一位非常富有的商人葛朗臺。他極其吝嗇卻也很狡猾,如此熱愛斂財的他面對親情卻冷酷至極,與他那單純善良且又渴求親情的女兒歐也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歐也妮與葛朗臺親哥哥的兒子夏爾相戀。由於夏爾父親公司的破產,以及葛朗臺的惡意驅逐導致夏爾遠走法國。幾年後,夏爾回歸,此時葛朗臺已經去世。而歐也妮的傾心等待換來的不是夏爾的表白,而是他與其他女人結婚的喜訊。隨後歐也妮轉嫁給了一位法庭庭長,在丈夫因病突逝後,獨自一個人了卻殘生。

在這部作品當中,葛朗臺及其侄子夏爾兩個人用一生演繹異化的親情。

本文將深度發掘二人的異化親情觀,並總結該著作對人性的啟發與思考。

葛朗臺異化的親情觀

書中曾經這樣寫過葛朗臺:

說到理財方面,葛朗臺先生兼有老虎和巨蟒的本事,他懂得長時間躺蹲在那裡,以便更好地打量獵物,伺機猛撲張開猶如血盆大口的錢袋,把大堆的金銀倒入其中,然後再找個安靜的地方,緩緩躺下身子,不動聲色地享受填進肚子裡的獵物。

這兩句話非常精準的寫出了葛朗臺整個人物最大的特點。那就是既吝嗇又熱愛斂財。而親情在他的眼中,只是一種用來斂財的工具。

葛朗臺他對於親情的異化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第一點,異化兄弟情。對弟弟的囑託毫不在意,利用弟弟的債務而為自己謀得福利。

第二點,異化的伯侄情。對自己的侄子全無長者的愛意而是滿心的算計。

第三點,異化的父女情。他利用金錢控制女兒的性情,用親情交換利益。

第一點,異化兄弟情

葛朗臺的弟弟在給他的信當中這樣的說道:

永別了,兄長,我把監護權託付給你,我想你肯定會大大方方的接受。願主為此對你賜福,在那裡永遠有人在為你祝福,我們遲早都要去那兒,我先走一步了。——維克多·昂熱·紀曉姆·葛朗臺。

如此富有的葛朗臺並沒有答應弟弟的囑託。而是將自己的侄子送到了印度。因為當他得知弟弟死亡的那一刻,他心裡便已經有了算計。他覺得可以靠著自己的算計為自己贏得很大一部分的利益,而侄子留在這裡只會劃分這些屬於他的寶藏。

他藉口清算弟弟的公債而派他幫手銀行家德·格拉桑將部分債款還給債權人,餘下的按預定計劃長期拖延。在這件事情上,葛朗臺不但分文不花,還利用他的幫手德·格拉桑銀行家在巴黎大做公債買賣,在不到六年的時間裡從巴黎運回了價值240萬法郎的金子,還有60萬法郎的公債利息。

但是非常遺憾的是,雖然葛朗臺為自己獲得到了或得到如此多的利益。但他卻沒有將一分錢花費在償還弟弟的欠款上。對於他弟弟所來的欠款,他對那些債權人說:「這些欠款一定要等到自己的侄子夏爾回來時。才會償還。」

他身為兄長,不僅沒有在弟弟困難時幫助弟弟一次。反而在弟弟故去後,利用弟弟為自己撈金。這種異化的親情足可以看出來葛朗臺對於親情的定義已經完全利益化了,他的眼中只有錢而沒有情。

第二點,異化的伯侄情。

在對自己的晚輩上,葛朗臺仍舊是一個冷酷冷血,無情無義之人。他的侄子初次來到索漠城,葛朗臺以貧窮示人,他對侄子百般約束。夏爾住在常年無人到訪的客房,屋子裡滿是潮氣。而葛朗臺就因為女僕拿儂為夏爾端來了一個火盆就大聲訓斥。歐也妮擔心夏爾吃不慣索漠城的食物,於是便想為她做一些千層餅。然而女僕在製作時遭到了葛朗臺的呵斥:「你為了我的侄兒想把我的家毀掉嗎?」

諸如此類的「吝嗇」+「貧窮的家境無法負擔侄子的生活」,於是夏爾順利地被葛朗臺送到了印度,獨自闖蕩。

第三點,異化的父女情

他對女兒也沒有絲毫長輩對晚輩的關愛。當歐也妮知道自己的叔叔去世的消息後,她痛哭流涕,只可憐她那素昧蒙面的叔叔。葛朗臺這時訓斥她:

「你有什麼好哭的,你又沒有見過他。」

如果說葛朗臺對於夏爾冷漠因為夏爾不是他的親生兒子。那麼他對歐也妮的冷酷無情,我們就再也無法找到任何理由為他開脫了。

每次到歐也妮的生日或者是本名節日,葛朗臺總會在天剛蒙亮的時候闖進女兒的房間,鄭重其事的把禮物放到歐也妮的手上。而他所給予歐也妮的禮物13年來從未改變,每年都是一枚比較稀罕的金幣。而這些金幣加在一起,價值五六百法郎。可是這些金幣的用途歐也妮無法自行決定,因為葛朗臺告訴她一定要將他們積攢起來,這些便是歐也妮的嫁妝錢。

除了這點,葛朗臺規定家裡每年生火的時間是十月份到來年的四月份。無論是春寒的延長或者是秋意的早到,四月和十月這兩個寒意尚存的月份,在葛朗臺家是都無法看到火盆的。

而葛朗臺的真正無情無義的面目,還是在他得知歐也妮將她這些年積攢的金幣都悉數送給了夏爾,用作他去印度闖蕩的本錢時,他所暴露出來的冷酷和殘忍。他為此拘禁了女兒,讓歐也妮喝冷水吃麵包。直到歐也妮的母親在病床上垂危之際,葛朗臺才將歐也妮放出來。

但是他的退步並不是受到了親情的感化,只是因為他想與女兒緩和關係,讓女兒在放棄遺產繼承的聲明上簽字。畢竟如果歐也妮的母親去世,她和她的父親都是第一財產繼承人。

單純的歐也妮從未對父親設防,當葛朗臺退步後,兩人便結束了之前的冷戰,而歐也妮也在那份放棄遺產聲明上簽了字。

葛朗臺他的算計包含了每一個人,也包含了他自己。

夏爾異化的親情觀

雖然夏爾不像重利輕義的葛朗臺那樣明顯,但從書本中的蛛絲馬跡我們也可以總結出夏爾異化的親情觀。

當他的父親去世後,他給自己在法國的情婦安奈特寫了一封信。在信件中他明確的向安奈特表示了自己對他在過去四年給予的愛情上的感謝!同時也斬釘截鐵地說道自己要與安奈特結束這樣的關係。

因為他要做出最現實的打算,那就是他為了要開展新生活而採取的「娶妻」這一行動。

至於妻子的對象,他將目光瞄準了自己的表姐,也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歐也妮。雖然歐也妮不具備法國巴黎大城市女孩兒的優雅,但是出生在小城市的她反而有一種天然的質樸與真善。

可笑的是,歐也妮從未識破夏爾真正的想法,她甚至還做出將一切都拋開,傾心為夏爾付出的決定。夏爾並沒有將歐也妮這位表姐對她的真誠看作是珍寶,反而要利用這層隱秘的親情關係為自己的將來鋪路。

而在夏爾得知父親離世後的悲傷方面,書中也做出了詳細的說明。夏爾的母親在很早之前就去世了,而這次父親破產後,選擇了自殺也是為了保全兒子,不讓兒子背負過多的債務。

但是在作者巴爾扎克看來,夏爾為父親如此的悲傷並非是由於愛,而是因為父親的離開也標誌著他一無所有了。

因為夏爾的父親滿足了夏爾對巴黎豪奢生活的追求,父母總是會無止境的遷就兒子。為了夏爾,父親不惜大肆的揮霍,最終才可以在夏爾的心中樹立一點真誠的孝心。

夏爾的真正品質就是始終把個人利益凌駕於一切之上。父親的離世他是可以接受的,因為父親總是要走在他的前面,可是父親的破產是他萬萬不能接受的。因為破產就意味著他將失去一切,一無所有。對於夏爾來說一無所有遠比失去父親讓他更絕望。

為什麼書中描述的人物「親情」會發生異化?我覺得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對愛的拒絕

在家庭當中,親情開始異化的起端便是長輩對表達愛意的拒絕。

以歐也妮為例,當歐也妮得知自己的叔叔去世後,她流下了傷心的淚水,父親葛朗臺卻因此呵斥了他:

「你和叔叔素不相識瞎哭什麼?」

雖然他責怪了歐也妮,但歐也妮從未怪他。直到當夏爾得知自己父親去世的噩耗後,在房間哭泣。父親對夏爾的指責讓歐也妮再也無法用慈愛的目光看待自己的父親。

葛朗臺說:

「這個孩子真沒用,是個不能成大器的年輕人!這樣哭哭啼啼的,難道在他眼中死人重於金錢不成?」

葛朗臺的這句話是他拒絕「愛」的最明顯的一個標準。他拒絕孩子向長輩表示眷戀,他拒絕孩子向長輩表示出擔憂和傷心。

雖然葛朗臺無情的面目已經被歐也妮看穿。但當葛朗臺即將要離開人世的時候,歐也妮還是緊緊拽著他的手說:「爸爸,你快祝福我呀!」可是葛朗臺留給她的話卻是:「照顧好一切,到了那裡以後把帳交給我。」

對「愛」的拒絕,讓歐也妮內心最溫暖的那部分徹底淪陷在利益中。

第二,對利的追逐

無論是在過去的資本主義時代,還是在當下的社會,「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道理始終沒有改變。

葛朗臺是一位非常精明的商人。他引導女兒追逐利益本沒有錯,但是他的家庭經營理念出現了偏差。在他的家庭當中,99%的核心組成部分都是對利益的趨勢。而對「情感」「子女」「妻子」他從不關心,也從不在意。

在這樣的家庭觀念生長出來的孩子,往往會將金錢看得比人情重要。

他們衡量一件事應不應該做、家庭成員應不應該幫忙的標準就是: 這件事情可以為我帶來利益嗎?他們的血液當中是金幣的填塞,而不是融於雪親情的溫暖。

三、對欲的放縱

當還記得當葛朗臺收到了弟弟的來信時,其中有一句話很刺痛我。

兄長,以後夏爾他會罵我嗎?兄長!來自兒女的咒罵是最恐怖的!兒女對不起我們可以哀求求饒,我們對不起兒女卻不可挽回了!

對比葛朗臺和他的弟弟,兩個人在「父親」這一角色的扮演上可謂是雲泥之別。

葛朗臺吝嗇、冷酷、壓迫、限制子女。可是他的弟弟卻是嬌縱、放縱、遷就子女,竭盡全力得滿足子女的花銷。

也正因為這樣,父母滿足了兒女的私慾,於是兒女心中對父母樹立了一點點真誠的孝心。

這樣的情況在我們如今的社會當中是多麼的普遍。

每一位父母都擔心自己無法給予子女世界上最好的東西。「給每一個孩子她最想要的」被定義成優秀父母的標準。但是他想要的和他能否要的起是不等同的概念。他想要的也並不等同於他應該要。

如果父母子女親情當中摻雜了太多的欲望。那麼社會不良風氣的薰染以及父母無意的引導下,便會將孩子調教得攻於心計。

就像作者巴爾扎克說的那樣:

一心為己的疫苗已經在血液裡安家了,政治經濟學的理論仿佛早已潛伏到一個人的心頭。

寫在最後

生而為人本就艱難,尤其是「父母」這一「職業」,更是荊棘叢生,難以兩全。

在現代人們的生活中,親情異化已經是很常見的現象。可是問題的根源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家庭中「愛」「利」「欲」三者失衡。

只有當每一位父母平衡好家庭這個玻璃杯中三者成分的平衡,這個玻璃杯才會經受住任何化學考驗。一旦有某一方面過多,這個家庭玻璃杯就會隨時破裂,而已有裂痕的親情,再難修復。

相關焦點

  • 好書推薦:《歐也妮·葛朗臺》,金錢社會與人性的異化
    《歐也妮·葛朗臺》,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的長篇小說,同時也是巴爾扎克《人間喜劇》中的代表作品之一。《歐也妮·葛朗臺》描繪的是19世紀初的法國外省生活,主要描寫資產階級的發家史以及當時的人情關係。
  • 異化勞動:一個經典的話題
    原標題:異化勞動:一個經典的話題 03以揚棄異化為核心的共產主義批判   法國著名學者科爾紐在《馬克思恩格斯傳》中認為:《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兩個基本主題——揭示資產階級社會中人的自我異化和這種異化在共產主義制度下的克服
  • 孫代堯:公權力異化新形式及其根源
    原標題:公權力異化新形式及其根源 中國公權力的權力限度、範圍仍未完全釐清 「以權利制約權力」。公權力最大的制約力量來自人民,馬克思主義性質的政黨和國家政權理應最重視公共權力的人民性屬性。
  • 平衡失衡心理 尋找一個重心
    核心提示:天地萬物,最重要就是一個平衡的理念,不論是哪個方面的「失衡」,都將導致整個系統的崩潰,在工作和生活上尤其如此。你是否熱愛生活、熱愛自己、熱愛家庭和工作,但是你卻找不到一個平衡點,所以讓你所有的事情都陷入了混亂中去。想要改變這種讓人崩潰的狀態,就要好好衡量自己的生活重心應該放在哪個地方。
  • 最怕的不是變成甲蟲,而是人與人關係的異化、人與社會的異化
    《變形記》與當時的歷史背景《變形記》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推銷員格裡格爾一覺醒來後,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作為家裡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這樣的改變,無疑給家裡蒙上了一層陰影。起初,家人看在他多年來為家庭貢獻的份上,看在親情的份上,他們願意儘可能地幫助格裡格爾。可是慢慢地,家人還是無法忍受他。
  • 現代文明帶來的生態失衡,美國通過「小說」對人性的異化進行批判
    二、人性的危機帶來的生態失衡,生態環境的惡劣,給大自然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一些著名的文者通過小說對現代文明帶來的生態失衡,進行了嚴重的抨擊和譴責自然生態危機主要是指人與自然關係的失衡,隨著森林大面積的減少,和土地沙漠化的增加、能源的枯竭、河流水道的嚴重汙染以及動植物的大量滅絕,地球的生態環境逐漸惡劣,這些問題的出現,給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 科技異化:人與自然關係異化的直接動因
    而人與自然關係的異化,表明的是人與自然的疏離、對立,甚至處於壓榨與被壓榨、徵服與被徵服的戰爭狀態。人和自然關係的異化就是指人與自然從同一走向對立。換一個角度說,人與自然關係異化的實質,就是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自然被過度客體化、對象化,這不僅表現為在思維和意識中自然被視為一種被動的、呆滯的客體,也表現為在人的實踐活動中自然已被看作可以任意支配、任人宰割的被動對象。
  • 論馬克思與弗洛姆異化思想的價值
    【關鍵詞】 弗洛姆、馬克思、異化思想、價值 異化思想是西方歷史哲學家分析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思想。馬克思和弗洛姆的異化思想的具體內容既有基於歷史繼承和人性問題的一致性,又有基於主體理解的差異性。對此進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意義。
  • 新民晚報:專利腐敗是權力異化的新變種
    原標題:專利腐敗是權力異化的新變種 貪官的斂財手段,真是無所不至。笑納現金、收受房產、接受古玩字畫之類,都是比較老套的受賄方式。現在貪官的斂財方式有新發明。上月底落馬的天津市政協副主席、市公安局長武長順,發明及領銜發明了35項專利。但是,武長順和重慶市公安局長王立軍相比,則是小巫見大巫了。
  • 一個溫暖治癒的家庭故事《黑洞頻率》,珍惜正在默默愛你的眼前人
    人們都說:「親情的力量是最偉大的,愛的力量是無限的」。不知道大家還記得2019年4月10日的那天晚上嗎?那晚,全世界人民見證了什麼是「黑洞」。而且是世界上誕生的第一張黑洞照片,該黑洞位於仙女座一個巨橢圓星系M87的中心,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質量是太陽的65億倍。它的核心區域存在一個陰影,周圍環繞一個新月狀光環。
  • 異化是矛盾痛苦的根源,我們即將走出困境!
    生存者:你指出我們人類是一種錯誤的存在,是存在的異動和異化,我們暫無反駁的理由,這讓我們內心五味雜陳,思想處處都在矛盾之中。我們說,人貴有自知之明,看來我們既不自知,更未自明,我們糊裡糊塗地將生存進行到如今,至今不明白為了什麼而生存。這已經不是笑話,是一個巨大的悲劇。
  • 準確把握髮展與異化的辯證關係
    >  學術界對「發展的異化」「發展的代價」和「異化的發展」等問題早有關注,如探討發展的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顛倒、發展的手段與目標之間的對立等,但關於發展與異化之間的全面關係則討論甚少。  關於異化的概念,馬克思認為異化並不是純粹的概念抽象,而是與人的實踐活動相關,即「勞動異化」或「異化勞動」,它始終指向現實世界中的人的異化。同時,異化是資本主義時代特有的現象,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特有形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遵循的是資本的邏輯,其中勞動者與勞動的客觀條件、勞動與所有權之間發生了嚴重的分離。
  • 親情,人類與生俱來的由家族血緣鑄成的感情古堡
    親情不因季節而改變,不因成長而改變,不因金錢而改變,就像是一個天真的孩子永遠都擁有自己那顆無比純潔的心一樣。在春天裡,親情溫暖著我們的心房。守在我們一旁默默幫助、支持我們的親人在一把把地為我們捧來陽光的溫暖,家的溫馨,這一刻親情很平凡、但很美。
  • 親情無所依,家園空寂寥——讀王文興小說《家變》隨感
    但他以碎片化方式,截取家庭生活細節,一步步展示出家變的原因和走向,綿裡藏針的太極寫法,還是頗具功力的。 毛毛是範曄的小名,也是始終掛在父母嘴邊的稱呼。小名往往是愛稱和暱稱,當孩子成年後,除了最親近的家人,一般不為人所知,也成為親情外化的標誌之一。隨著父親退休,變得有些痴呆,兒時的暱稱已難以聽到,惟剩範曄對父親的指責,以及母親倒向兒子一邊的委曲求全。
  • 宮崎駿動漫世界中的勞動與異化
    宮崎駿則分析了在發達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異化:隨著科技和機器體系的發展,生產日益擴大,商品日益豐富,生產活動由人的勞動,逐步變成了以科技發展和機器體系能力的增強為主體。於是,人由生產的主體,變成了消費的主體,也就是說:在勞動者被異化為「勞動力」之後,人又被從生產者,異化為「消費者」,通過這種「二重異化」,人的本質力量——勞動進一步被邊緣化了。
  • 精神異化是為什麼?我們是受益者還是受害者?
    我們的確沒想到過我們是精神性異化的受益人和受害者,最可笑的是,我們還想像著外星生物和我們一樣被精神性行為異化,它們還異化出更高級的精神智能,來地球禍害我們。這想像怎不令人噴飯,連外星生物的異化都與我們相同,可見我們的思維異化得多麼徹底。由語言派生出來的精神智慧,是我們人類的獨特產物,絕非生物進化的必然進程和必然結果。
  • 「下流家庭」,撕開人性暴露最溫暖的愛
    「我們什麼都沒有,只有愛。」1這句《小偷家族》的臺詞背後,並不是一鍋用「愛」煲的雞湯。靠錢、利益和一絲感情聯結的親情,在與現實的博弈中,撕開了人性的灰色地帶。電影裡的故事,和現實同樣殘忍:媽媽曾以賣身為生。
  • 親情和解,愛情升華,《回到被愛的每一天》跨越時空回歸生活本身
    2015年10月27日在中國內地上映的溫情電影《回到被愛的每一天》,講述了一個年輕女孩離開北京回到故鄉小城所經歷的一系列故事。跨越兩座城市的空間距離,在時間的流逝中面臨著親情和愛情的雙重人生困境。通過這個看似老套實則有幾分新意的故事,我們對生活的殘酷和人性之脆弱又有了幾分清晰的認知。
  • 輕視父母不懂愛的伏地魔為何生出了渴望親情的女兒的呢?
    一個是沒有感受過親情的父親貝拉克利斯萊斯特蘭奇和伏地魔的女兒,這樣的身份實在太令人匪夷所思了?伏地魔一個自負的人,一個不願意承認死亡的人,為什麼會生孩子?生孩子不是和他的長生之路差得太遠嗎?唯一的理由是,他想做一個實驗。哈利的母親可以為哈利去犧牲,這是親情。他看到食死徒中也有可以為孩子做犧牲的父母。他是否想體驗一下親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