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醫學專家張西京:生死關頭,必須爭分奪秒!

2020-12-06 海外網

ICU病房的讀秒節奏

——記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專家張西京

■解放軍報記者 王通化 高立英 通訊員 王 煜

張西京近影。解放軍報記者 王傳順攝

「嘀,嘀,嘀嘀嘀……」生命體徵監測儀紅燈閃亮,報警聲不斷。

呼叫值班醫生,穿戴防護裝備,跑進病房,投入搶救……爭分奪秒,腳步匆匆,是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主任張西京的常態。

快速誘導氣管插管、有創輔助通氣……一位呼吸衰竭的重症患者被成功救治。總結時,張西京提高了講話的聲音:「我們還可以再快一點!」

在ICU病房(重症監護室)工作二十幾年,這位來自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的重症醫學專家,早已習慣了和死神「搶人」的讀秒節奏。

「生死關頭,必須爭分奪秒!」張西京的身上總有一種超乎尋常的幹練和果敢。

「搶抓第一時間,我們就先勝一局」

在抗疫一線的ICU病房,張西京留下了太多的「第一時間」——

大年初一,醫療隊進駐武昌醫院。第二天一早,張西京打頭陣,第一時間帶著19名黨員骨幹進入ICU病房。

為了及時掌握病情、制訂救治方案,張西京帶領戰友們逐一查看患者病情。那一天,他在病房走了3萬多步。

ICU病房內,患者經歷著人生的至暗時刻。「在這裡工作,必須有敢與死神掰手腕的勇氣與擔當。」張西京說,「既然來戰鬥,就不怕風險。」

那天,ICU病房告急:一名心臟支架植入術後的新冠肺炎患者,突然口鼻腔出血,凝血功能出現異常,生命危急!緊要關頭,張西京果斷拍板:停掉抗凝藥物,注射新鮮冰凍血漿,補充維生素K!

張西京說:「搶抓第一時間,我們就先勝一局。」幾個小時後,患者轉危為安。

那天凌晨,一名患者昏迷,張西京聞訊趕到病房。這名陳舊性腦梗患者經過10餘天的診治,病情已有所好轉,為何突然加重?

張西京從患者心肺表現症狀逐條剖析、排除、判斷,最後得出結論:昏迷的病人咳痰能力差,病情加重的原因很可能是積痰堵住了氣管。隨後,他與戰友們冒著風險,果斷為患者實施氣管插管。當患者氣道內的大量分泌物被吸出後,病症隨即緩解。

「哪怕睡覺,他都睡不踏實。」說起張西京,同是學醫的妻子王曦心疼不已。回家的張西京挨床就「秒睡」,卻又睡得很輕。不管幾點,醫院打來電話,都響不過三聲。

如今在火神山醫院,張西京電話更是「秒接」。查房、會診、討論病例、協調、開會、看現場、總結……即使是深夜,一有事,他也馬上就到。

從西安出徵時的場景,時不時就會浮現在張西京的腦海中。「他是專家中的專家、骨幹中的骨幹,有他在,我們放心!」院領導做動員時評價他的一番話,讓張西京深感此行使命之重。

在這位重症醫學專家看來,緊急搶救呼吸衰竭患者時,就像是百米衝刺,每一秒都生死攸關;等患者一點點恢復生命體徵時,又像跑馬拉松,幾天幾個月都要守著。

「危重症病人不是靠一個人救活的,是整個團隊一秒秒搶救過來的」

火神山醫院ICU病房裡,電子表上的紅色數字靜靜跳躍,不斷變化。

這裡,患者病情瞬息有變——前一秒可能風平浪靜,後一秒也許便跌落深淵。留給醫生分析和判斷的時間,常以秒計。但只要張西京往那裡一站,醫護人員就會神穩心定。

2月21日,正在早交接班的張西京,不經意間瞅了一眼視頻監控,立馬抄起對講機,大聲呼叫值班醫生。

一名佩戴無創呼吸機的老年患者,突然出現重度低氧血症。張西京果斷帶領醫護人員為患者實施俯臥位通氣、固定氣管插管、拍背、吸痰……終於,患者的指脈氧飽和度一點點上升,脫離了危險。

好險!多虧發現處置早。其實,ICU病房每天都上演著生死時速。監護儀上跳動的彩色數字,代表著心跳、呼吸、血壓、氧飽和度……狡猾的病毒會趁人不備,選擇防守空隙發起攻擊。張西京卻有一雙「火眼金睛」,常常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識別病毒幹擾的表象。

一名新冠肺炎老年患者生命垂危。老人身體孱弱,長期用藥又加劇其肝腎功能的損害,尤其處在缺氧狀態,會進一步加劇肝腎功能的衰竭。

診斷片刻,張西京明確醫囑:停掉前期治療細菌感染的藥物,醫護人員協助老人進食。3天後,老人的血漿白蛋白數值接近正常值。這位老人,成為武昌醫院第一例重症新冠肺炎治癒者。

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重症醫學專家,張西京付出了驚人的努力。在與時間的賽跑中,他錘鍊出一身過硬本領。

這位取得過碩士、博士學位的重症醫學專家,不僅精通容量管理,還擅長呼吸治療。諸如氣管插管、深靜脈置管、床旁血濾、體外膜肺等臨床醫療技術,張西京都很嫻熟。「擅長診治多臟器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等危及生命的疑難雜症」,是業界對他的評價。

汶川抗震救災時,張西京和戰友搶救了多名重症傷員;2009年甲流肆虐時,他們幫助數位危重孕婦轉危為安。近年來,張西京和同事每年挽救600多名危重患者的生命。

張西京的團隊中,有呼吸內科、消化內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腎內科、心內科的專家,也有麻醉、血液透析等領域的專家,堪稱軍隊重症醫學領域的「夢之隊」。

「危重症患者不是靠一個人救活的,是整個團隊一秒秒搶救過來的。」張西京說。

「對專業有多熱愛,就有多嚴苛」

2月29日,火神山醫院收到一封治癒患者的感謝信——「今天,我和夫人出院了!剛確診時,我們的心情糟透了……感謝張西京主任、李文放副主任和全體醫護人員,讓我們有了生的希望。」

這名患者得病後,「看啥都是灰色的」。是護目鏡下張西京關切的眼神,給了他戰勝病魔的信心和希望。

但在醫護人員看來,張西京的脾氣卻沒有那麼好。

每天早上,年輕值班醫生為病患開醫囑時,「他必定坐在你的身後,一直盯著你把醫囑開完,絕不能出任何紕漏」。許多醫生就是這樣被張西京那嚴苛的目光「盯」著成長起來的。

那天,在科室醫護人員交班會上,張西京神情嚴肅地說:「救治成功率要想辦法再提高!大家必須在戰鬥中迅速適應、磨合。」 儘管話說得有些重,但所有人心裡都熱乎乎的,腳下的步子又快了幾分!

一熱一冷,映射著這位身經百戰的重症醫學專家的俠骨柔腸。在妻子王曦看來,張西京脾氣裡的這一熱一冷並不矛盾。王曦是空軍軍醫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專家。結婚多年,她早就摸透了張西京的脾氣,「對專業有多熱愛,就有多嚴苛。」

古都西安,從幼兒園到中學,張西京一直在父親單位的子弟學校讀書。那時,他喜歡集郵、打球。後來,張西京考上與家一牆之隔的軍醫大學,畢業後留校工作至今。

從家到醫院ICU病房,過一個地下通道,跑起來不過5分鐘。張西京日常的行動軌跡,大抵就是這兩點一線,每天6趟,1萬多步。白天忙臨床和教學,晚上寫科研論文,周末參加學術交流。

在火神山醫院,張西京也奔跑在兩點一線——不知多少次,剛在醫院忙完一次搶救、打贏一場戰鬥的張西京,登上班車,凌晨駛過武漢長江大橋,在駐地與醫院之間穿梭。

此時此刻,武漢有「兩個世界」——一個是被按下「暫停鍵」的城市,人影稀少;一個是被按下「快進鍵」的醫院,白衣疾行……

ICU病房的危重急救,常常發生在深夜。張西京相信,再黑的夜,也會迎來黎明。

(解放軍報武漢3月5日電)

延伸閱讀:

火神山醫院重症一科主任張西京影像錄:ICU病房那個追趕時間的人

面對這場戰「疫」,張西京充滿必勝信心。

他往ICU病房一站,眼觀六路,病患生命體徵監護儀上的信息瞭然於胸。護目鏡下,他的眼神堅毅、沉穩,給病人帶來希望和信心。有他在,醫護人員們神穩心定,每項操作有條不紊,忙而不亂。

「哪裡有危重病人,哪裡就有他的身影。」他,就是火神山醫院重症一科主任張西京,來自空軍軍醫大學的知名重症醫學專家。

狹路相逢勇者勝。65歲的陳大爺患有高血壓和冠心病等多種基礎性疾病,後來又感染新冠病毒,肺炎病情加重,轉入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

「主任,3床血氧飽和度突然不到85%了!」接到電話,張西京連忙趕往病房。「做好準備,立即使用有創呼吸機插管治療。」3天時間,通過有創呼吸機同時使用抗感染藥物、加強營養支持,患者情況逐步好轉,最後成功「脫機拔管」轉到普通病房。這是火神山醫院通過有創呼吸機成功救治的首個危重症患者,為後續救治提供了參考依據。

奉命於危難之間,受任於疫虐之際。「在重症室行醫,必須有敢與死神掰手腕的勇氣與擔當。」看上去文質彬彬、不露鋒芒的張西京,實則擁有超乎尋常的勇氣和底氣。

2月29日,火神山醫院收到了一封患者手寫的感謝信——「今天,我和夫人出院了!剛確診時,我們的心情糟透了……感謝張西京主任、李文放副主任和全體醫護人員對我們的精心救治,我們才有了生的希望。」

只有身經百戰,方得俠骨柔腸。張西京和戰友們用精湛的技術和溫暖的關懷,為患者們打開了一扇扇生命之窗。「把病人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看著他回歸社會,沒有什麼比這成就感更強的了。」

最近一次照全家福還是去年中秋節。那天,剛和妻兒在大連海邊拍完照片,他就接到了醫院電話——有危重病人要會診。於是,他立即訂了最早飛西安的機票,獨自趕回醫院。

張西京的微信封面,由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組成——一個是殘陽如血,孤獨行者踏沙遠去,只留下一串倏然而逝的腳印;一個是綠樹蔥蘢,碧海藍天,沙灘遮陽傘下,歡聲笑語隱隱可聞。一個是從死神手中「搶人」的艱辛與驚心動魄;一個是對生活和生命的無比敬惜。

從家屬院到西京醫院ICU病房,穿過一個地下通道,跑著去只要5分鐘。張西京日常的生活圈,大約就是這兩點一線。即便周末偶爾去超市陪妻子購物,他都不敢走太遠,就怕病房有情況不能第一時間趕回去。

來到武漢後,張西京和醫療隊的戰友們先後在武昌醫院和火神山醫院的ICU病房搶救危重病人百餘名。那一天,一名經過8天精心治療的重症病人要轉出ICU病房,和張西京主任告別時道出了「救命之恩,終身難忘」的肺腑之言。

看過太多生離死別之後,張西京還是對生命看得很重。對生命的敬重和對生活的熱愛,支撐著張西京一直跑下去。

成家這麼多年,在妻子王曦心中,今年50歲的張西京還是當年那個溫潤如玉的年輕醫生,時間的年輪似乎沒有在他額頭刻下印記。

追趕生命,為病人贏得時間,從而自己生命的長度和寬度得以拓展,或許這正是張西京年輕的原因。

張西京晝夜奮戰在火神山醫院重症一科。

護目鏡下,張西京的眼神堅毅、沉穩,給病人帶來希望和信心。

張西京向科室醫護人員強調救護注意事項。

重症室裡,張西京密切觀測患者生命體徵。

身為醫療專家,張西京在專家會診會議上運用病理影像分析病情。

張西京和醫護人員通過查看胸片診斷病情。

張西京組織早交班例會,向科室醫護人員布置工作。

作為科室主任、醫療專家,張西京在工作中認真傳幫帶。

張西京和科室醫護人員探討患者病情變化情況,研究制定治療方案。

張西京向科室醫護人員強調救護注意事項。

張西京帶領醫護人員查房認真討論患者病情。

張西京帶領醫護人員查房認真記錄患者病情。

張西京帶領醫護人員查房時給患者點讚,激勵患者治癒康復的信心。

專家遠程會診會議間隙,張西京與專家們討論分析病情。

火神山醫院到醫療隊駐地需要半個小時的車程,班車上張西京熱情地給同事們解疑釋難。

火神山醫院到醫療隊駐地需要半個小時的車程,班車上張西京熱情地給同事們解疑釋難。

3月5日上午,火神山醫院為6名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火線立功人員代表現場頒授軍功章。圖為榮立二等功的張西京在授獎儀式現場。

3月5日上午,火神山醫院為6名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火線立功人員代表現場頒授軍功章。圖為榮立二等功的張西京(左三)與受表彰的代表在授獎儀式上合影。

(王傳順 範顯海 高立英 攝影報導)

責編:俞鏡淇

相關焦點

  • 戰「疫」一線丨重症醫學專家張西京:生死關頭,必須爭分奪秒!
    呼叫值班醫生,穿戴防護裝備,跑進病房,投入搶救……爭分奪秒,腳步匆匆,是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主任張西京的常態。快速誘導氣管插管、有創輔助通氣……一位呼吸衰竭的重症患者被成功救治。總結時,張西京提高了講話的聲音:「我們還可以再快一點!」在ICU病房(重症監護室)工作二十幾年,這位來自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的重症醫學專家,早已習慣了和死神「搶人」的讀秒節奏。
  • ...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主任張西京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這位軍醫,就是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主任張西京。他來自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是國內知名的重症醫學專家。常年搶救患者生命,張西京從不輕言放棄,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盡100%努力。  循著張華的足跡,成為一名人民軍醫  「我出生在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家就住在大學對面,父母就給起了『西京』這個名字。」
  • 「紅區」裡的守護神——記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主任張西京
    「紅區」裡的守護神  記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主任張西京  □ 本報記者  廉穎婷  □ 本報通訊員 王 煜 任偉鋒  「出生在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家在大學對面,父母就給我起了『西京』這個名字。」張西京說。  這位溫文爾雅身著白大褂的醫生,是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主任。
  • 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主任張西京——「醫生的價值就是治病救人」
    深夜,一陣急促的電話鈴響起,打亂了正在駐地梳理患者資料的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主任張西京的思緒。 「張主任,3床的情況不太好,血氧飽和度不到85%!」值班護士打來電話。這名護士提到的3床患者,是65歲的陳大爺,本來患有高血壓和冠心病,感染了新冠病毒後來到火神山醫院,由於病情加重轉入重症監護室。 「我馬上趕往醫院,你們先做準備,我們要給患者插管(使用有創呼吸機)治療。」張西京意識到患者情況緊急,一邊穿衣服一邊對值班的醫生護士安排工作。
  • 中國頂級醫學專家堅守武漢,為重症患者阻擊死神!看「王炸」天團...
    (原標題:中國頂級醫學專家堅守武漢,為重症患者阻擊死神!目前湖北全省仍在院治療有6016例,其中重症1657例、危重症441例,多數危重症患者合併基礎疾病,救治難度較大。攻堅階段,重症救治面臨哪些新的難題?重症、危重症救治如何爭分奪秒和死神搶時間?降低病亡率,重症患者向高水平定點醫院集中已經接近中午12點了,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的這間會議室裡,多學科聯合會診仍在進行。
  • 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
    掌上春城訊 1995年,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成立,這是昆明成立較早、規模較大的重症醫學專業科室,它的成立意味著90年代的昆明就已經具備了專業的搶救治療能力,能夠及時對本地的危重病患進行施救。
  • 火神山醫院為26名火線立功人員授獎 西京醫院張西京等人名列其中
    火神山醫院為26名火線立功人員授獎 西京醫院張西京等人名列其中 在之前採訪中,張西京介紹,重症監護室一名新冠肺炎老年患者生命垂危 張西京有著敢與「死神」掰手腕美譽。他在得知將抽組醫療隊支援湖北後,第一個報了名。在之前採訪中,張西京介紹,重症監護室一名新冠肺炎老年患者生命垂危。
  • 武漢專家冒暴雨接回重症女嬰救治
    楚天都市報7月8日訊 (記者劉迅 通訊員高琛琛) 武穴一出生僅3個月的女寶,因患有嚴重腸梗阻,必須轉院緊急手術。7月7日是高考首日,武漢也迎來大範圍強降水,武漢兒童醫院重症醫學科轉運團隊冒著暴雨出發,於當晚10時平安接回重症寶寶後,連夜為其手術,搶得「生機」。
  • ...已有五位抵達石家莊 四川重症醫學專家康焰已在抗疫一線超150天
    1月15日,河北石家莊市舉行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1場新聞發布會,在對疫情防控相關情況進行通報的同時,石家莊市醫學會重症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王生池也表示,曾經參與武漢新冠肺炎醫療救治的「重症八仙」現在已經有5位來到石家莊,開始指導參與新冠肺炎患者的醫療救治。
  • 市中心醫院承辦市重症醫學、護理、質量控制年會暨醫學聯盟大會
    初冬時節逢盛會,為深入開展信陽市重症醫學年度的學術交流,總結2020年市重症醫學的發展與質量控制,信陽市中心醫院成功承辦信陽市醫學會重症醫學分會、重症護理分會年會、市重症醫學質量控制年會暨重症醫學聯盟大會。
  • 流行病學、重症醫學、病毒學、疫苗研發四大領域專家:「我與新冠...
    年末,《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記者採訪了流行病學、重症醫學、病毒學、疫苗研發四大領域域的權威專家,請他們回顧這一年與新冠病毒對戰的經驗,並對當下疫情最新走勢做出分析。
  • 爭分奪秒闖險關!貴陽薈康醫院收穫患者好評
    患者出院當天與貴陽薈康醫院醫護人員合影留戀據該院重症醫學科(ICU)主任楊雪飛介紹,該患者家住六盤水,今年50歲,於去年12月初因勞累出現腰痛不適感、並伴有噁心,但其沒有予以重視。過了一個星期左右,該患者再次感到不適,出現頭暈、四肢乏力、冒冷汗、噁心、嘔吐等症狀,才被緊急送往當地醫院治療。  當地醫院泌尿系B超提示:左側輸尿管上段結石伴擴張、左腎盂積液,且感染指標較高。
  •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重症醫學科:一群與死神「搶命」的人
    華西醫院重症醫學科醫護人員轉運患者。其中,重症醫學科佔49人,醫生6人,呼吸治療師2人,護士41人,佔整個隊伍的4成。華西醫院重症醫學科醫護人員轉運患者。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供圖時間再回到1月25日大年初一,華西醫院第一批援湖北醫療隊出發,重症醫學科6名隊員隨隊出徵;2月2日,醫院第二批援湖北醫療隊出發,重症醫學科7名隊員再戰武漢。
  • 湖北省肝膽疾病學會重症與創傷醫學專委會學術會議、武漢大學中南...
    紅安網消息 為進一步提高急危重症救治水平,提高臨床醫師專業技能,1月5日,湖北省肝膽疾病學會重症與創傷醫學專委會學術會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醫聯體學術會議暨急危重症培訓會在紅安縣人民醫院召開,來自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專家團隊和紅安縣人民醫院醫護人員共150餘人參加會議。
  • 【溶栓病例】爭分奪秒,搶救生命—「心梗」患者與時間的賽跑
    會診專家評估患者病情表示,該患者心梗後嚴重循環衰竭,病情危重,隨時有生命危險,綜合患者病情考慮,進行靜脈溶栓治療是該患者的最佳治療方案。該患者經我院急診科、心血管病科的積極救治,療效顯著,目前已康復出院。
  • 新冠重症風險識別:專家看重這個檢驗指標
    近日,在由羅氏診斷支持舉辦的「聚焦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管理」線上會議中,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染病科/醫院感染管理科胡必傑教授、解放軍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部/全軍呼吸疾病研究所解立新教授分別圍繞「新冠病毒肺炎中國診療經驗」及「重症肺炎與宿主免疫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享與探討,亞太危重症醫學顧問協會主席、紐西蘭霍克灣醫院重症監護主任Ross Freebairn教授與新加坡黃廷芳綜合醫院重症監護醫學主任兼高級顧問
  • 重症醫學科運用VA-ECMO技術成功搶救一名年輕重症患者
    4月22日下午,我院重症醫學科收到了一名患者送來的錦旗和感謝信,信中患者用質樸的文字向我院重症醫學科醫務人員表達了謝意。
  • 省四院召開重症肺炎多學科診療(MDT)病例專家討論會 - 瀟湘名醫
    >begin-->省四院召開重症肺炎多學科診療(MDT)病例專家討論會>end-->>begin--> 為進一步規範重症患者的診療,提升我院ICU 的臨床診治水平,促進學術交流與學科發展,構建多學科協作機制,增進醫聯體成員單位同行間的溝通交流。
  • 重症醫學科SCI論文發表及臨床科研策略大數據分析
    導言:重症醫學科是最能體現一個醫院水平的科室之一,重症醫學科的大夫也經常被認為是醫院裡水平最高的大夫。在2020年COVID-19患者救治中,重症醫學科的大夫做出了最大的貢獻。我們在對重症醫學科發表的論文檢索過程中,發現中國發表的SCI論文,在10年內增長了29倍。這顯示了中國重症醫學科臨床及科研的急速發展。
  • 南華附一醫院重症醫學科成功救治重度肥胖重症肺炎患者
    紅網時刻衡陽9月3日訊(通訊員 肖志勇 記者 譚倩)對重度肥胖且合併重症肺炎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救治是重症醫學領域難以逾越的鴻溝,患者進退維谷,醫護工作者如臨深淵。近日,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突破重重困難揮戈返日,憑藉精湛醫術成功搶救一名體重380斤合併患有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肺動脈高壓心功能不全、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慢性腎功能不全、高血壓病3級(很高危組)和2型糖尿病的重症肺炎患者。目前,該患者各器官功能逐漸恢復,在8月14日病程第10天已經成功脫呼吸機拔除氣管導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