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身股市最大「金主」 日本央行買不停

2021-01-17 新浪財經

來源:北京商報

疫情衝擊之下,「買買買」成了號稱寬鬆鼻祖的日本央行的底牌。12月7日,彭博社報導稱,由於大規模購買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以支撐受疫情重創的市場,加上最近日股的強勢反彈,日本央行首次超越日本股市最大機構投資者之一日本政府養老投資基金(GPIF),成為日本股市的最大投資人。但在全球寬鬆貨幣政策大行其道的時候,很難說清這究竟是喜是憂。

日生基礎研究所首席股票策略師Shingo Ide估計,11月日本央行對日股的持倉總規模達到45.1萬億日元,約合4340億美元。相比起來,上個月GPIF的持股規模為44.8萬億日元。Fukoku Capital Management執行長Satoshi Okumoto表示,日本央行這一國有機構和日本具有代表性的公共養老基金買入本地股票的做法,令人感到股市被扭曲。

據了解,GPIF是全球資產規模最大的養老基金,鑑於其關係著退休群體的錢袋子問題,因此長期以來保持著較為保守的投資策略,將其大部分資金投資於日本政府債券。

但隨著日本老齡化社會的加劇,為了給數量激增的日本退休人員提供足夠的資金,該基金不得不在幾年前轉變投資策略,開始大量買入風險較高的資產,包括國內外的公司股票。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日本國內債券佔GPIF投資組合的23.87%,外國債券佔23.42%。2016年9月日本央行宣布將10年期政府債券收益率固定在0左右時,GPIF投資日本國內債市的比重曾高達36.15%。該基金還將22.87%的資金分配給國內股票,分配給外國股票的投資比重約為23.9%。

但因為全球股市因遭遇疫情黑天鵝的襲擊出現暴跌,GPIF意外地出現了四年來的首次虧損。財報數據顯示,在截至今年3月底的2019財年,GPIF的投資收益率為-5.2%,且完全抵消了該基金在2019年的全年收益。

也是這時候,日本央行為日後持倉超越GPIF而埋下了伏筆,今年3月,為應對股市的暴跌,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將日本央行對ETF的年度購買規模上限提高了一倍,大約達到1150億美元。

得益於此,大跌之後的日本股市開始飆升。今年11月,美國大選塵埃落定,疫苗消息又放利好,再加上寬鬆政策的支撐,日經225指數一度創下了29年來的新高。而這可能還不是日本股市的最高點,此前高盛提到,日本首相菅義偉領導下的政府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對市場有利,此外還有雄心勃勃的行政改革也有助於提振日本股市。據了解,11月日經225指數上漲15%,創下1994年以來的最大單月漲幅。

而這也是突出日本央行在股市作用的一個關鍵節點。上個月,日本央行發布半年度財務報告時,公布其股票投資組合在這6個月中取得創紀錄的收益。日本央行稱,截至9月30日,其持有的股票市值相當於近4000億美元,這意味著未兌現利潤達到560億美元。而據Ide預計,隨著全球股市的反彈,日本央行與GPIF的持倉差距也將進一步擴大。

在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看來,常規來講,特殊的時間段內,一些國家的央行就會出手直接購買股票債券,這一情況在美聯儲和日本央行都發生過,這是央行支持資本市場、支持直接融資、維護整個金融穩定的重要舉措,也是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央行是無限量資金的提供者,所以央行買多少合適還是要看金融市場的需求,但關於上限是多少以及會產生什麼效果並沒有定論,總體上來看還是正面影響居多。

但要補充的背景是,日本央行早在十年前便開始了股票購買計劃,那時候的目的是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遺留影響,可隨著寬鬆政策的開啟,日本央行對ETF的購買也開始「失控」。李大霄稱,目前全球都是比較寬鬆的狀態,日本零利率甚至負利率的政策其實是與全球各大央行的行動一致的,只不過日本寬鬆的時間更長。通常來講,寬鬆的階段相對容易,但最困難就是以後收緊的過程,一來時間可能很長,二來過程可能也會很艱難曲折。

相關焦點

  • 日本股市漲破28000點 日本央行開始「收手」?
    來源:證券時報證券時報記者 吳家明儘管新一輪疫情來勢洶洶,但日本股市依舊節節走高。1月8日,日經225指數收漲2.36%,報28139.03點,創下自1990年8月以來新高。日本股市上漲,離不開日本央行的「寬鬆」支持。日本央行可謂全球寬鬆的鼻祖,並一舉成為日本股市頭號金主。日生基礎研究所首席股票策略師Shingo Ide估算的數據顯示,隨著日本央行今年大規模購入ETF支撐市場,去年11月持股總值已攀升至45.1萬億日元(合4340億美元),首次超過日本政府養老投資基金(GPIF),成為日本最大的股票持有者。
  • 日本股市創下30年新高 沒有網際網路巨頭 誰是帶頭大哥?
    日本股市重回牛市,環球流動性充裕、新冠疫苗推出後經濟復甦預期等僅僅是短期誘因,更深層次可能源於政府一系列對股市有利的政策。此外,和中美股市由科技股引領、或由科創板塊帶動不同,日本股市沒有誕生全球性的網際網路巨頭,醫藥企業和高端製造業成為股市上漲最大的推手。日經225指數的構成日經225指數是目前廣泛使用的代表日本股市總體走勢的指數。
  • 央行mlf是什麼意思?央行mlf對股市的影響
    有分析師認為,央行MLF操作,表示了維穩的態度。近期市場跌幅較大導致「人心思漲」,進而對於監管層面的緩和信息反應比較敏感,即使增量信息本身色彩比較中性。  但也有分析師認為,不要對MLF操作過於樂觀。這只是央行正常的流動性管理和基礎貨幣投放的方式。截止4月末,MLF餘額為41083億元。
  • ...多國央行「囤金」動作不斷, @投資者:個人如何投資黃金?看這裡
    多國央行「囤金」動作不斷, @投資者:個人如何投資黃金?買買買!切忌追漲殺跌,耐心等待入場機會當下金價一路上漲,黃金還值得買嗎?何時是最佳入手時間?許亞鑫分析,全球央行已經步入寬鬆。黃金作為無息資產,央行實際利率水平的下行會加大黃金投資的吸引力。尤其是國際市場的黃金以美元為報價,展望2020年,伴隨著美聯儲繼續開啟降息動作,美元在遭遇潛在的弱勢周期的大背景之下,必然給黃金的走牛奠定非常好的基礎。
  • 日本財團偏愛自民黨 誰是安倍最大幕後金主?
    (原標題:日本財團偏愛自民黨,誰是安倍最大幕後金主?)此外,自民黨政黨總部2018年的收入也比2017年增長1.7%,達262.9億日元,而最大在野黨的立憲民主黨去年年收入僅為36.5億日元,日本國民民主黨也僅有65.7億日元入帳,後兩者與自民黨相比,吸金實力差距懸殊。就在上述數據公布前不久,11月20日,安倍創造了日本首相累計在任時間最長的紀錄。
  • 中國股市——「改革牛」還是「大水牛」?
    我們說,人口結構決定了長期利率走勢,但短期利率絕對是由央行決定的。所以在美國、日本、歐洲,股市的上漲和央行的貨幣政策有著非常重要的關聯。美國三輪QE下來,道指幾乎沒有回頭過,一直漲到18000點。歐洲今年股市漲得特別好,原因無他,因為歐洲今年開始搞QE,加上負利率,債券實在沒法買,所以機構只能買股票。
  • 美聯儲和全球央行已來到「臨界點」 股市不確定性加深
    與此同時,兩年期國債收益率也創下了自2009年6月份以來的最大升幅。 10年期美債和2年期美債之間的收益率差已經有所擴大,所謂的收益率曲線進一步變得正常化。在此之前,2年期美債收益率一度上升至高於10年期美債的收益率,這種現象被稱為收益率曲線倒掛,被普遍認為是一個相當準確的經濟衰退先行指標。
  • 柏瑞:央行迅速抽身代價太大 2021年全球仍是政策主導市
    但主要國家央行越是維持低利環境來刺激經濟,未來退出幹預、讓市場恢復供需機制的成本就越高,這意味著央行不太可能輕易收回政策。因此,明年在後疫情時代,由政策主導市場的情況只會越趨明顯。展望2021年,柏瑞整體看好全球股市,並認為股市將有別於2020年集中於少數且「受惠疫情」類股的表現,在2021年則是「選股為王」的時代。
  • 日本實施「休克療法」:福兮禍兮
    在黑田看來,只要央行自主買進國債,國債利率就不至於急劇攀升,所以黑田的著眼點便是擴大貨幣供應量。國債的利率是貨幣市場的標杆,對其他貸款利率具有明顯的引領作用,日本央行希望此舉能拉動企業的設備投資和樓市。此前銀行因擔心貸款無法收回造成壞帳,所以不願向企業提供貸款,手裡有錢就去買國債。如今國債的發行量大增,銀行再買進國債風險就要增加,黑田想以此迫使銀行將多餘的資金貸出去。
  • 全球股市暗流湧動,美股量化動能創十年最大虧損...
    全球股市表現平淡,但背後潛流暗湧!來自wind的數據顯示,上周全球主要股市以上漲為主,但表現較為平穩,周漲幅普遍在1%左右。不過,在股市表現平穩的背後卻是不平靜。據外圍機構透露,上周量化動能因子創下10年最大損失。此外,國債、黃金、匯市皆出現反常的波動。
  • 回眸2020·世界經濟走過這「疫」年|2021年主要央行將延續超寬鬆政策
    新華社北京12月24日電(記者周武英)2020年主要央行議息已經收官。今年以來全球主要央行的貨幣寬鬆規模史無前例。以美聯儲為代表的各大央行年內最後一次議息會議更是透露出主要央行的貨幣政策寬鬆主基調將貫穿明年,並將持續相當一段時間。未來主要央行貨幣政策正常化的來臨尚需時日。
  • 美歐股市全線反彈 美油創史上最大單日漲幅!A股或已調整到位
    歐美股市全線反彈國際油價大漲據數據,截至當地時間3月19日美股收盤,美國三大股指全線大幅上漲。歐洲央行管委霍爾茨曼表示,歐洲央行在關鍵的時候推出價值7500億歐元的刺激方案。使用可以使用的所有工具很重要;預計歐洲央行的刺激計劃將持續到疫情危機結束,但至少要到年底。另據媒體報導,義大利央行正在買入義大利國債,同時歐洲央行也在介入,以面對現在流動性匱乏的局面。
  • 央行降準會給你帶來什麼影響
    當所有人還沉寂在踏入新一年的喜悅之中的時候,2020年1月1日下午15點零7分,央行宣布降準0.5個百分點,此次降準是全面降準,釋放長期資金約8000多億元。在這個特別的時間央行釋放重磅消息,意義非凡,而就在四天前剛剛完成貸款利率的轉換,一系列組合拳展現貨幣政策的條理性和針對性。
  • 美國狂印美元,是為了股市嗎?其他國家可以學習美國印鈔票嗎?
    美國狂印美元為了股市一說不準確,只能說是有部分美元流入了股市,其這國家可以學美國狂印貨幣嗎?可以,但效果不如美國明顯。為什麼說美國狂印美元為了股市一說不準確?每一個國家都一樣,優先考慮的是債市和匯市的安全,後面才是股市。因為股市就算崩盤了,最多也就是經濟衰退,而債市和匯市如果出問題了,直接關係到國家的存亡。美國QE5釋放了7000億流動性,其中只有2000億是針對股市的。所以,美國為股市狂印美元一說是不準確的,但美國確實多印了不少美元流入的股市,這是事實。
  • 歐洲進入冬令時 重點關注三大央行利率決議!
    來源:匯通網10月26日財經早餐:歐洲進入冬令時,重點關注三大央行利率決議!歐美疫情惡化,油價跌逾2%創三周新低匯通網訊——歐洲從10月25日開始進入冬令時。本周投資者要關注日本央行、歐洲央行和加拿大央行的利率決議。
  • 光大首席經濟學家:股市虹吸效應成復甦最大障礙
    股市對資金的虹吸效應加重了實體經濟的「融資難」問題。繼去年11月增速下臺階之後,12月投資到位資金的增長繼續低迷。其2.7%的單月增速比同期投資名義增速低了近12個百分點。看起來,去年11、12兩月信貸和表外融資的明顯擴張並未帶動投資到位資金的回暖。之前曾有猜測,認為12月表外融資的大幅擴張緣於金融機構在今年地方融資平臺清查之前「搶跑」。
  • 臺媒:各國央行加上「禿鷹」 世界貨幣較量上演
    戰爭的範圍,目前已經成為戰區的地方,北至北歐的丹麥,南至東南亞的新加坡,西至歐元區各國與瑞士,東至東北亞的日本,還包括周圍的各國被捲入這場貨幣戰爭。  戰爭所使用的武器包括印鈔票、調控匯率與利率等;參與戰爭的主角除了各國央行之外,更包括縱橫全球金融市場的禿鷹:避險基金(對衝基金)。各國央行操控的當然是自己國家的貨幣,禿鷹們則尋找機會狙擊實施聯繫匯率國家的貨幣。
  • 好買商學院|惟有不停奔跑,才追得上時代
    這句刷屏的話是大潤發創始人離職時說的你以為對手是競品,殊不知對手是時代惟有不停地奔跑,才能停留在原地認知因此變得如此重要。 正如,好買財富董事長楊文斌在《為什麼好買要做線下商學院?》股市和CTA是個蹺蹺板,股市調整時,CTA配置功能凸顯。A基金去年表現不是特別好,但它卻是個不錯的配置產品。(張茹詳細分享了自己的資產配置心得和方案,此處略去無數字)今年沒有去年好,也有擔心的問題。但有時候反而是任何人沒有擔心的時候,是個壞時候。比如我們自己看到客戶瘋狂入市時,我們會擔心。
  • 日本央行下調九個地區的經濟評估
    日本央行下調九個地區的經濟評估 0閱讀 匯通網 2021-01-14 13:02:38 重要提示文章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於網絡,我們尊重作者版權
  • 股市藏寶圖:天山生物遭深交所嚴密監控,龍虎榜活躍資金砸盤高位股
    3、【風口上的黃金】全球央行7月淨購金量創下去年7月以來最低 簡述:世界黃金協會今日發布數據顯示,7月份,全球各國央行淨購金8.9噸,創下自2019年7月以來的最低月度淨購金量。具體來看,7月份,全球各國央行購入27.2噸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