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當局此番強化寬鬆貨幣政策基調並不完全出乎市場預料,畢竟從短期經濟走向和長期經濟趨勢看,日本經濟都已行至危險的刀鋒邊緣,不變則只會在短期衰退和長期蕭條中愈陷愈深。
事出有因:重振日本經濟?
去年年底安倍晉三重返首相寶座,他要改變此前幾任首相都席不暇暖的窘況,拉高支持率,當務之急就必須重振積重難返的日本經濟,由此樹立日本國民對未來的信心。他對前日本央行行長白川芳明軟磨硬頂、不願積極配合出臺配套的放鬆銀根政策非常惱火,任期未滿便讓其捲鋪蓋走人,力薦其屬意的黑田東彥接手。而黑田果然一亮相就出手不凡,引發了國內外的強烈關注。
日本央行此舉的目的,是通過加大國債發行量,壓低國債利率。此前日本央行也曾經頻頻出臺綜合性的量化寬鬆政策,但那時主要是在利率上做文章,意圖通過調整利率,調節市場的貨幣流通量。白川擔任行長期間之所以拒絕增加貨幣供應量,是擔心此舉將導致增發的貨幣流向國債,央行無節制地買進國債,顯然會增加國債暴跌的風險。由於目前日本的銀行幾乎已是零利率,根本沒有調整的政策空間。在黑田看來,只要央行自主買進國債,國債利率就不至於急劇攀升,所以黑田的著眼點便是擴大貨幣供應量。國債的利率是貨幣市場的標杆,對其他貸款利率具有明顯的引領作用,日本央行希望此舉能拉動企業的設備投資和樓市。此前銀行因擔心貸款無法收回造成壞帳,所以不願向企業提供貸款,手裡有錢就去買國債。如今國債的發行量大增,銀行再買進國債風險就要增加,黑田想以此迫使銀行將多餘的資金貸出去。而企業只有在資金寬鬆的情況下,才可望搞活企業,使宏觀經濟出現活力。
與此同時,通過釋放明顯的物價上漲信號,讓企業和消費者都預期包括地價在內的物價將會走高,在買漲不買跌的心理驅使下,推動設備投資和樓市趨旺。在黑田看來,只有設法讓企業爭相加快設備投資,消費者增加購買住房和汽車等耐用消費品,大量的資金回籠銀行,才可望告別通貨緊縮。他認為此前央行的政策之所以不能奏效,就是投鼠忌器,畏首畏尾。他這次似乎做好了「下地獄」的思想準備,不給自己留任何退路,背水一戰。
量化寬鬆政策是一柄雙刃劍
儘管黑田對此番出臺的政策效應自信滿滿,但70%的市場分析家卻並不看好今後日本的物價上漲能達到預定目標,日本能否由此就走出漫長的通貨緊縮隧道,尚有待觀察。因為這需要一系列條件的配合,如物價上漲的同時工資是否也會增加?欲真正對出口產業產生推動作用,日元匯率必須貶低至140∶1。而行家們的預測是最多下滑至105∶1的水平,還有相當一部分行家的看法是100∶1已達此輪貶值的極限。另外從時間上看,兩年就欲使物價上漲2%有點勉為其難,至少需要三四年。
甘蔗沒有兩頭甜,任何政策都是有利有弊,日本央行此番的政策同樣是一柄雙刃劍。此舉最令消費者擔憂的是:日元貶值後進口物價將趨於上漲,消費者也許就會更捂緊錢包。如果無法拉動消費增長,企業的收益就無法提高,企業員工的收入也就不會增加,這就會出現惡性循環。而日本央行內部也有人對此憂心忡忡:央行將純粹成為一臺印鈔機。要是將通貨膨脹放虎下山,將來勢必後患無窮。而且如果如願以償實現了物價上漲2%目標的話,那日本央行今後在拋售其持有的國債時就會產生虧損,這無疑將不利於此後的量化寬鬆政策出臺。
從這一波行情中,很多金融分析家得出一個結論:日本央行此番力度極大的量化寬鬆政策,最後很可能出現的就是這樣的結局—矯枉過正,過猶不及!尤其不應忘卻的沉痛教訓是:上世紀80年代末日本央行也是採取了放鬆銀根政策,結果卻導致大量貨幣湧向股市和樓市,從而形成了極為嚴重的泡沫經濟,因此使得日本經濟的高歌猛進勢頭戛然而止,蹉跎至今。殷鑑不遠,如今為了一時之需,居然置歷史教訓於不顧,這樣的政策顯然是無法令人放心的,也很難避免重蹈覆轍。
長期需要配套財政政策和經濟振興戰略
欲扭轉一個國家的經濟走勢,僅僅依靠貨幣政策顯然是不夠的,日本市場目前關注的是配套的財政政策和經濟振興戰略究竟何時出臺。因為沒有相應的財政政策配合,從中長期來看,日本根本不可能實現重建財政的目標。而欲徹底扭轉經濟頹勢,必須實施積極的增長戰略。對安倍內閣來說,這顯然屬於「遠水不解近渴」,眼下根本無暇顧及。在7月參議院選舉前,安倍內閣也許會推出經濟振興戰略,但目前只能是貨幣政策的單打獨鬥。靠單項政策來強行闖關,其效果顯然是令人置疑的。所以,此番日本央行的政策出臺後,國內外對此議論紛紛,褒貶不一,而為其大聲叫好的只有日本政府。從1998年《日本銀行法》修改以來,日本政府與央行的關係如此融洽、雙方的配合如此默契是前所未有的。2000年圍繞零利率政策的退出問題,日本政府當時向央行施壓,要求暫緩退出。但是時任央行行長速水優卻硬是不買帳,馬上宣布退出這一政策。2006年3月由福井俊彥擔任行長的日本央行,又因量化寬鬆政策的退出問題與政府產生了隔閡。此後走馬上任的安倍首相由此與央行結下了芥蒂。《朝日新聞》在4月13日和14日進行的民調顯示,安倍內閣的支持率已從3月的65%下滑至60%,這對以高支持率為後盾,孤注一擲地推行量化寬鬆政策的安倍是一個很好的警示。
其實,不僅是反對黨,就在自民黨內部,包括國會議員在內的一些政要也對該政策可能產生的副作用非常擔憂。而去年剛失去政權的民主黨則強烈質疑此舉有再度誘發泡沫的巨大風險。而日本經濟界更關注的是:後續的政策措施會是什麼?日本央行的說帖是:可以採用的措施已經全部出臺了。而有關經濟學家們則認為,僅靠此番出臺的政策,恐怕還難以實現預定目標。日本經濟多年積累的問題,指望通過一錘定音的方式來搞定,顯然是對問題的嚴重程度估計不足。如果市場無法期待今後將陸續出臺相關政策,則這次出臺的政策效應是無法長期持續的。實際上去年就有這樣的例子。當時由於日元匯率急劇攀升至77∶1的高水平,嚴重影響了日本的出口產業。於是日本央行在「情人節」前夕推出了量化寬鬆政策。財界當時頗受鼓舞。但此後的兩個月中日本央行卻按兵不動,市場對央行的貨幣政策再度產生了失望,於是日元匯率又從80∶1以上反彈至原先的水平。顯而易見,欲通過貨幣政策手段振興日本經濟,「一錘子買賣」的思路是不靠譜的,必須有一組政策接二連三地推出,才能不斷擴大政策效應,例如量化寬鬆政策的退出時機選擇與失業率的下降掛鈎等。
在如今的全球化的時代,就算日本的政策效應充分顯現,日本經濟還會受到世界經濟整體走勢的影響。如果全球經濟走勢繼續低迷,則完全可能再度出現日元升值和日本股市下跌的局面。對此豈可沒有任何預案!黑田東彥的應對方法很簡單:完全迴避對此政策的風險和副作用的質疑,只是強調目前不必擔憂副作用。反正別人相信也好,懷疑也罷,黑田對此堅信不疑,他準備一條道走到黑,撞了南牆也不回頭。
量化寬鬆政策能否達到預期,有待觀察
雖然力度有所不同,但日本央行實施量化寬鬆政策畢竟不是首次,2001年和2006年也分別推出了這一政策,向市場投放的貨幣量最大為35萬億日元。當時的目的也與目前一樣,希望企業和消費者能擁有更充裕的資金,從而增加投資和消費,以此來振興經濟。但兩次寬鬆均未能達到目的。因為無論銀行的資金怎樣寬鬆,由於擁有大量的壞帳,因此銀行不敢輕易放貸,所以資金都集中在銀行手中而未能流向市場。其實不僅是銀行惜貸,企業也無意貸款。因為使用資金是要付出代價的,在市場疲軟的情況下,企業貸了款卻無法增加營業收入,相反還要支付利息,這無疑會加重企業的負擔。目前這樣的局面依然如故,尤其是根本無法找到新的增長點。即便資金流增加了,企業也不會去增加設備投資。據今年4月1日公布的日本企業短期觀測表明,本年度(4月1日至明年3月31日)大企業的設備投資預計低於去年,由此可見企業對資金的需求並未完全恢復。欲讓前所未有的超低利率真正發揮作用,首先必須要出臺堅定不移的振興經濟政策,由此才可望刺激消費和投資。
按照日本央行這一政策的思路,只要物價上漲了,市場就會自發地發揮調節作用,吸引更多的資源投入,從而使物價水平再得以平抑。如果日本的資源完全是在國內調配的,這也許可能實現。但目前日本已步入結構性的貿易逆差時代,進口增長的速度明顯超過出口。尤其是發生核洩漏事故後,日本的核電站陸續停止運行,這些都要靠進口液化天然氣和石油來補充。而國際市場油氣價格不斷走高的趨勢根本不是日本所能控制的。此外諸如鐵礦石和糧食等大宗進口商品的行情也在不斷看漲,這些外來的漲價因素絕非通過日本自身的努力所能抵消。如今日本是為通貨緊縮頭痛不已,如果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通貨膨脹的日子也絕不好過。如今物價那麼低消費者都不肯買東西,物價飆升後消費者反而願意慷慨解囊?出現那樣的局面又該如何應對?這是貨幣政策的掌門人必須認真考慮的。過去歷屆日本央行的政策目標,都是竭力防止出現通貨膨脹,所以破解通縮的努力始終無法奏效。如今的央行卻在有意識地往這一方向引導,這其中的利弊不知黑田是否認真掂量過。顯而易見的是:黑田眼下根本管不了這麼多。只要今天過得去,哪管它明天洪水滔天,寸草不生!
經過長達20多年的「重病」折磨,日本早已弱不禁風。如今新上任的「主治醫生」卻開出了相當於「休克療法」的猛藥,這個「羸弱的病夫」能經得住這番折騰嗎?日本央行的這一舉措究竟是藥到病除,妙手回春,還是開錯藥方,導致病入膏肓,也許幾個月後就可看出端倪。
相關新聞
日元寬鬆對中國的衝擊有限
日元:對衝基金最大的賭局
日本央行重磅推出量化寬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