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上海,編輯 黃君芝)訊,管理規模逾1000億美元的資產管理機構柏瑞投資(Pinebridge)日前發表了《2021年展望報告》,分別概述了其對全球經濟以及各大資產類別的看法。
總體而言,柏瑞認為,在今年疫情的驅動下,由政策主導市場的時代儼然已經來臨。但主要國家央行越是維持低利環境來刺激經濟,未來退出幹預、讓市場恢復供需機制的成本就越高,這意味著央行不太可能輕易收回政策。因此,明年在後疫情時代,由政策主導市場的情況只會越趨明顯。
展望2021年,柏瑞整體看好全球股市,並認為股市將有別於2020年集中於少數且「受惠疫情」類股的表現,在2021年則是「選股為王」的時代。此外,該機構指出,儘管過去美國股市由於其防禦性及領導性特徵,受惠於資金的大量湧入而表現優異,但未來其市場領導者地位可能會轉移到部分亞洲股市及歐洲股市。
2021年經濟展望:政策至上
今年以來,有一件事一直牽動著全球人民的神經,那就是新冠疫情。
柏瑞指出,這場大流行已奪走全球超過200萬人的生命,且此危機目前仍未解除。為迎戰2020年春季爆發的疫情,全球政府幾無例外地進行了大規模經濟活動封鎖,來推遲病毒的傳播。
用來量化並比較政策效果(如學校與辦公室關閉、或居家禁令)的牛津大學力道指針(Stringency Index)顯示,相關禁令政策的實施規模在3至4月大幅飆升,這造成了史上全球GDP增長最嚴重的跌幅,例如發達國家第二季度GDP年化衰退33%。
儘管此次疫情所造成的影響是史無前例的,但柏瑞指出,全球政府政策也迅速且果斷地採取了空前的應對措施,並迅速化身為「市場最大買家」。該機構認為,這種大規模的購買計劃是一個理性的決策,令金融市場避免受到嚴重的疫情以及經濟危機的影響,並導致不穩定性進一步的擴大。
據統計,自2020年初以來,全球央行通過包括透過大規模資產收購等政策累計已為金融系統注入超過7萬億美元,約佔發達國家GDP總值的15%。
不僅僅是貨幣政策,柏瑞指出,此次疫情下的財政政策也同樣重要。具體而言,美國國會通過規模創紀錄達2.2萬億美元的刺激方案,帶動民間消費快速地回到疫情前的水平。與此同時,歐盟不僅暫停其嚴格的赤字管控措施,更創立歐盟史無前例的經濟刺激基金,全球財政政策更加趨向一致性。
若探究2020年IMF結構性預算赤字預估,排除自動平衡項目的影響,緊急財政刺激方案的規模已達發達國家GDP的7.5%,若整合其他刺激政策,佔比更將達GDP的22.5%。柏瑞指出,在挽救經濟避免掉入深淵與重創式衰退中,政府政策也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因此,縱觀全年的市場走勢,柏瑞指出,2020年市場受到政策面的影響將更勝於宏觀經濟基本面。如果說過去市場周期主要是受到宏觀經濟與政府政策的交互作用影響,那麼此次疫情顯然帶來了不可小覷的變革:由政策主導市場的時代儼然來臨。
展望2021年,柏瑞認為,投資者需更加關注央行與財政官員對於維持、甚至加強貨幣與財政政策支持經濟復甦的意圖與能力。但該機構提醒稱,由政策主導的市場環境,最大的風險在於決策當局的政策出現驟變,而這些政策的驟變通常源自於選舉。因此,經濟學家需要同時進行政治分析、並評估重要大選相關風險:如剛結束的美國總統大選,以及接下來的歐洲選舉。
以下柏瑞詳述了明年影響市場與經濟的三大要素:
疫情:
儘管疫苗研發的正面消息不斷,但到最終上市終究需要時間。近期影響經濟活動的最大變量,仍是全球疫情的發展。儘管我們距離疫苗問世又更近了一步,但疫情一時半刻可能不會立刻消失。多數專家預期將要等到2021年底,當足夠大比例的民眾接受免疫後,經濟活動才會完全恢復正常。這代表許多以服務為主的經濟活動在明年仍將受到壓制,拖累經濟快速且全面復甦的步調。
而疫苗的問世將大幅降低經濟封鎖再度實施的可能性,也避免重現2020年春季所發生大規模傳染並蔓延衝擊經濟的危機。當前,美國正在經歷第二、甚至第三波的疫情,但其並未再度實施嚴格地社交活動的控管措施,因此儘管感染人數再度增加,但經濟則持續復甦。
雖然第一波新冠疫情衝擊了全世界並造成嚴重的經濟衰退,秋季再度激增的感染與住院人數大多集中在北美與歐洲地區,相較之下亞洲對於疫情的控管較好,且多數新興市場國家在第二波疫情中已見新增感染人數下降的情況,有助於使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出現正面轉向。
政策:
政策將主導後疫情時代並持續地影響市場。各國央行與財政政策制定者迅速介入並支撐市場與經濟,但這並非完全沒有代價。政府債務將在刺激政策正式實施後明顯高企,在多數發達國家中,政府債務佔GDP的比率大都超過了100%。如果在疫情之前,這樣的債務水平可能會影響其在債券市場的籌資活動,或者造成借債利率成本的大幅攀升,對經濟活動帶來進一步的壓力,如2012年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便是如此。然而當前全球央行大規模且廣泛實施的量化寬鬆政策(QE),讓以上所述問題將不再是個問題。
央行參與政府債券市場的程度與日俱增,例如日本央行(BoJ)持有約50%的日本國債的在外流通量,相較之下美聯儲持債比例較低、但也有約30%,因此這將迫使決策官員進一步維持低利環境,因為倘若債券利率上升,不僅將提高政府舉債的成本、並增加整體債務負擔,更將提高民間企業的借貸風險、進而被迫削減投資或員工薪資,這些現象都是目前寬鬆貨幣政策希望積極解決並消除的問題。
然而,柏瑞指出,主要國家央行越是維持低利環境來刺激經濟,未來退出幹預、讓市場恢復供需機制的成本就越高,這意味著央行不太可能輕易收回政策。因此,後疫情時代,由政策主導市場的情況可能將越趨顯著。一言以蔽之,柏瑞認為,政策將成為影響2021年經濟與市場的最關鍵因素。
政治:
政治將是貨幣或財政政策驟變的主要因素。美國總統大選是2020年最大的政治變量,但潛在政策改變的全貌可能將得等到2021年才會明朗化。以極短期而言,疫情將持續主導全球政府的決策。對於經濟展望更重要的是,決策官員是否從上一次經濟周期中學到寶貴的一課,且不重蹈造成美國經濟復甦減緩,並造成歐債危機的「財政政策過早退場」的覆轍。2021年,我們也需要著重關注歐洲的政治風險。
英國脫歐將在2021年得以真正的實現。由於密不可分的「北愛爾蘭議題」,目前歐盟與英國尚未出現實質的貿易協議。英國將不得不留在關稅同盟的架構中,以避免碰觸英國北愛爾蘭省與愛爾蘭共和國之間的硬邊界問題,但這又將使英國首相詹森失去與歐盟協商的主導權、被動地接受相關協議。
對英國來說,柏瑞認為潛在的方案是完全離開歐盟、並對兩個愛爾蘭關係的改變完全負責,但這可能增加兩個愛爾蘭統一的呼聲。該機構強調稱,脫歐問題與愛爾蘭問題不可分割,這就是為什麼直到2021年初、全球貿易情況有所改善之前,脫歐的實質協議拖而不決將持續壓制英國與歐盟的經濟表現。
此外,德國與法國選舉也可能影響其政府政策。柏瑞指出,德國2021年9月的聯邦議院選舉可能帶來新的政府領袖,也可能為決策官員與立場帶來改變。隨後,2022年法國也將舉行總統大選。因此,在未來18個月內,我們不僅會看到美國新政府的上任,也可能在德國與法國等二個歐盟重量級成員國當中,看到未經考驗的全新政府。這是該機構認為當前政策主導的市場中,最可能出現的潛在風險。
整體而言,柏瑞認為,由於無法預知疫情的發展,在此時預測未來經濟走勢也是不切實際的。目前重要的是,分析疫情會將多少損失帶入2021年或之後,這才有助於釐清一個國家為了避免經濟衰退、需要填補多少的經濟缺口。
因此,該機構較偏好的增長指標主要是2020年第四季度相對2019年同期(未受疫情衝擊前)表現的變化。具體而言,發達國家的GDP加權經濟增長率,預期將在2020年第四季度較去年同期衰退3.8%,其中美國(-2.4%)、日本(-3.2%)與韓國(-2.1%)的經濟可能優於其他國家。由於這些國家的經濟已快速恢復,因此2021年可能呈現溫和增長的態勢。
另一方面,有較大衰退缺口要彌補的國家,例如加拿大(-6.6%)、新加坡(-6.8%)與英國(-9.2%),將在復甦之路上持續更長一段時間、2021年回升的增長空間也較大。但嚴格來說,這並非代表上述國家將遙遙領先其他國家,而僅是相對於常態性、由基本面主導的成長軌道,還存在多少差距。
各大資產類別展望
全球股市:需求回溫牛市可期
柏瑞指出,儘管新冠疫情對全球造成了嚴重的衝擊,但目前股市點位普遍高於2020年初水平,這主要是源自於政府及央行迅速而強勁的政策刺激措施,以及公司為增強流動性而採取的行動。
雖然拜登在美國總統大選勝出,最大的影響2020年底至2021年股市的不穩定因素被消除,但未來美國二黨在國會的角力、疫情發展與全球刺激政策,以及疫苗問世的時間點等不確定性,都可能在未來幾個月內持續影響市場。
不過整體而言,柏瑞認為,明年股市有望受惠於幾個利好因素,包括受疫情壓抑的需求可望回溫等,這意謂股市將有別於2020年集中於少數且「受惠疫情」類股的表現,在2021年則會是選股為王。
此外,市場機會變廣、基本面開始復甦,加上持續的財政和貨幣擴張,都將為股市提供支撐。企業獲利與估值的向上修正,也將為市場增添動能。
最後,全球社會的重塑也為股票市場帶來了重大的投資機遇,並提供了其他資產類別所不具有的投資廣度。這些主題包括與日俱增的中國與印度消費影響力、數位化應用的加速發展、工業投資周期的擴大(尤其關注生產效率和氣候變遷),以及在區域市場具競爭力的全球性公司躍升國際市場等。
固定收益:疫情、政治及政策中的市場亮點
由於全球主要央行傾向於維持負實際利率,以及他們為了削減經濟及市場的下行尾部風險而採取的措施,柏瑞預期2021年全球固定收益市場最主要的變化是更低的風險溢價,並且這種低溢價的態勢可能將維持至少5年的時間。
2021年疫情、政治及政策的發展預計將利好固定收益市場的表現,尤其是信用資產及基本面相對較好的新興市場(特別是亞洲信用市場);該機構還預計國債收益率將繼續維持在低位,但收益率曲線將趨陡。
有鑑於此,柏瑞建議2021年的固定收益資產配置更傾向於承擔信用風險,尤其是亞洲及新興國家的信用風險。對於發達市場,該機構建議維持對於投資級(尤其是BBB評級)、以及非投資級(偏好B評級)信用資產的建設性持倉。
此外,柏瑞還稱其將持續從多元且分散的風險與機會中,債券遴選尋求超額收益,尤其是在那些受到新冠疫情影響的公司中發掘機會。而對於國債,該機構則認為市場暫時性的波動或不可免,但收益率僅會緩步走揚、短期大幅跳升的機率不高,故在長端利率部分將採取區間交易。
多資產:迎向新循環、新政策組合、新市場領導者
柏瑞認為,經濟及市場周期都處於復甦早期階段,而未來的復甦進程將取決於三大要素,即決心堅定的貨幣政策、充分的財政刺激,以及有效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
該機構稱,只要有上述三大支柱,可持續的早期擴張周期應該可以成型,並且推升全球股票市場。美國股市由於其防禦性及領導性特徵,在過去受惠於資金的湧入,表現優異,在未來,雖然柏瑞預計美國股市的表現於全球市場一致,但市場領導者地位會轉移到部分亞洲股市及歐洲股市。
此外,亞洲防疫成效相對較好,而且2021年經濟前景看好,柏瑞認為亞洲投資級債券將有獲取最優異的風險調整後回報的機會。此外,包含美國投資級企業債在內,有美聯儲支撐的信用資產已回到合理評價水平。其他國家缺乏支撐的信用資產,其價格相對具有吸引力,並且許多新興國家其利率水平仍然高於本地的通脹水平。
整體而言,柏瑞認為,貨幣政策將不會繼續唱獨角戲,財政政策不再缺席,政策組合將變得較為平衡。黃金及其他實體資產有機會成為政策組合轉變的受惠者。
(責任編輯:李顯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