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御花園旁邊,順著皇宮圍牆有一條松蔭滿地的平整通道,通往東北面另一片宮殿建築,這片獨立建築群是乾隆皇帝建造的太上皇宮殿——寧壽全宮,與故宮整體建築隔著一條長長的甬道,如今就是故宮珍寶館的所在。
寧壽宮是後建建築,明代時這裡只建有不多的幾座宮殿,是供太后、太妃養老的宮區。 清代康熙二十八年康熙為皇太后頤養天年而修建寧壽宮。乾隆過60歲以後,開始著手為自己將來作太上皇準備一個舒適的養老之所。改造後的寧壽宮建築群從格局與體制可說是紫禁城的縮影,分為前後兩部分。前部是以皇極殿、寧壽宮為主體的前朝,規制分別仿中路的太和殿、乾清宮和坤寧宮。後部又分為中、 西三路。中路有養性殿、部又分為中、東、西三路。中路有養性殿、樂壽堂、頤和軒、景祺閣,東路有暢音閣、閱是樓等,西路就是俗稱「乾隆花園」的寧壽宮花園。寧壽全宮建成後,乾隆皇帝卻始終未到此居住過;但是曾在80壽辰時在此舉辦過有名的「千叟宴」。光緒年間對寧壽宮重加修飾,慈禧晚年居住在這裡,共計十九年。
珍寶館設獨立門禁,1958年開館,是故宮博物院重要的常年開館的陳列館之一,以展示清代宮廷文物珍玩為主,主要是清宮收藏的金銀玉翠、奇珍異寶製成的禮器、祭器、冠服、裝飾品、生活用品以及宮室內的陳設品,並同書畫、陶瓷、青銅、工藝等各館共同組成故宮陳列體系,與古建築原狀群展示相互輝映。
珍寶館與故宮主體建築之間空曠的廣場
進館門即可見著名的九龍壁。故宮九龍壁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造寧壽宮時建造的,壁長29.4米、高3.5米、壁的正面由270塊燒制的琉璃塑塊拼接而成。壁上飾有九龍蟠龍,各戲一顆寶珠,九條龍在形體上有正龍、升龍、降龍之分,每條龍都翻騰自如,神態各異。壁上的背景是山石、雲氣和海水,雕塑極其精緻,色彩華美。
前殿依次為寧壽門、皇極殿、寧壽宮,幾乎是故宮的翻版,連殿前的一對銅獅都一模一樣
鳳冠?
其實要看古建築,故宮那邊看了大半天了,珍寶館裡的看點在於藏品。這些皇家珍藏儘管我們不太識貨,但也忍不住兩眼發光,都是寶貝啊!以上是部分服飾
日常用具。這珠光寶氣啊,富貴之氣是逼面而來
金胎掐絲琺瑯嵌畫琺瑯執壺
純金天球儀
金璽印
藍瑪瑙鑲金寶象
珍寶館裡稀世之珍琳琅滿目,大多收藏在玻璃柜子裡,反光的原因,拍照效果就差強人意了。尤其後面幾個藏室中的玉石、象牙等藏品,由於室內光線昏暗,就只能在現場飽飽眼福了。這些珍寶文物絕大部分是清代宮廷遺留下來的,反映了清王朝帝王宮廷生活的各個層面,這不僅僅是一個物質價值的體現更是一個國家文化價值的表現,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極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養性殿、暢音閣、閱是樓,後廷是起居娛樂的地方,大戲臺依舊矗立,美輪美奐,唱戲的、聽戲的人卻早已化作塵土了
乾隆花園其實也不大,古木清蔭遊廊畫閣,太湖石嶙峋,很是靜雅。不過著名的珍妃井也在此處
出了後面,天朗風清,真是好天氣。恍如世間一場大夢剛剛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