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從恆星團中發現了「不應該存在」的垂死殘骸

2020-08-30 子非魚ZF1

鳳凰星系流似乎起源於球狀星團,這與我們在銀河系中看到的不同。

左:球狀星團撕裂並在銀河系中流動。右:幫助天文學家了解星團的紅色巨人。

在遙遠的過去的某個時候,一團恆星在銀河系中掠過,星系的巨大引力作用將它們分開。重力將凝塊塑造成「大塊的義大利麵」,上面滿是星星,不斷地在我們的星系周圍流動。

一項新研究研究了這種類似義大利麵條的恆星流,稱為鳳凰,它的起源非常不尋常。

這項研究發表在周三的《自然》雜誌上,是一項研究銀河系恆星流的項目的一部分,像鳳凰河一樣,被稱為繞口令的「南方恆星流光譜調查」。該調查使研究團隊可以專注於鳳凰號,該鳳凰號是在2016年黑暗能源調查期間發現的,該項目在2013年至2019年之間掃描了天空。

鳳凰曾經是一顆漂亮乾淨的恆星球,在重力的作用下一直保持著……直到它離銀河系太近並被撕裂。

雪梨大學的天文學家,研究的作者之一傑拉因特·劉易斯說:「鳳凰河很長,很細。它長27,000光年,但是只有150光年。」 「因此,這是一大塊義大利麵,這明確表明它已被銀河系徹底撕裂。」

劉易斯解釋說,水流來自球狀星團-十萬至幾百萬個恆星的球形集合,圍繞著銀河系環繞著一個被稱為「恆星暈」的空間。銀河系中大約有150個星團,天文學家都知道它們。

但是數十億年前被撕裂而形成鳳凰流的球狀星團是奇特的。

澳大利亞麥格理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的天文學家丹尼爾·扎克(Daniel Zucker)在新聞稿中說:「根據我們的理解,這股流是不應該存在的。」

該團隊檢查了鳳凰城中包含的十二個明亮的紅色巨型恆星的光譜,以了解它們的化學性質並解碼組成它們的元素。科學家知道的大多數球狀星團都含有比氫和氦重的元素,這增加了它們的「金屬性」。實際上,研究星團的天文學家認為它們具有「金屬底」,並且在這一點以下不能形成星團。

但是鳳凰城是由低金屬性的恆星組成的,這意味著它的起源星團延伸到金屬性底層以下。

劉易斯說:「它的化學富集遠低於現有的所有其他球狀星團。」

這暗示了球狀星團的古老起源,當時宇宙還很年輕,並且指出了球狀星團可能形成的那種環境,這種環境已經不復存在了。我們已經將鳳凰城的生命終結了,它被銀河系的引力打入了今天我們看到的細義大利麵條流中。

劉易斯解釋說:「如果我們能觀察數十億年前銀河系的光環,就會發現還會有像鳳凰號這樣的物體。」 「鳳凰城是同類中的最後一個。」

命運在等待著什麼?最終,它將消失。不斷出現的引力效應將開始分散高濃度的恆星,並逐漸消失為恆星暈。但是,劉易斯說,製造銀河系的另一個軌道需要幾億到十億年。因此,鳳凰號會在周圍徘徊片刻,然後再繞一兩個軌道,它就會消失。

如果只是十億年後的樣子,我們根本就不會知道它的存在。

相關焦點

  • 近期,銀河系中最大的恆星團吞噬了一個較小的星團,天文學家肯定
    銀河系的核心有兩個巨大物質團,即最大的黑洞和圍繞著黑洞的數千萬個恆星團。它們比銀河系中的任何其它恆星團都更密集,質量更大。恆星團中的大多數恆星在距銀河系中心僅20光年內發光。它們的總重約為太陽的2500萬倍。
  • 天文學家發現媲美大犬座VY的恆星 直徑是太陽1500倍
    美國太空網報導,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恆星或可能為科學家提供有關巨大垂死恆星是如何向宇宙播種多巖石行星甚至生命所需的組成成分的新見解。這顆W26恆星寬度是太陽的1500倍,使得它成為宇宙裡已知最大的恆星。這顆紅超巨星即將進入生命的盡頭,它將最終以超新星的形式爆炸,研究人員這樣說道。「質量比太陽大十多倍的恆星與質量相對較小的恆星相比,壽命往往非常短暫。」
  • 科學家在恆星死亡的殘骸中發現宇宙首種分子:氦氫化物
    科學家在恆星死亡的殘骸中發現宇宙首種分子:氦氫化物 來源:騰訊科技 • 2019-04-18 17:23:07
  • 在75億光年外,發現一顆垂死恆星,釋放出迄今最高能量的光!
    在大約75億光年遠的地方,一顆垂死恆星釋放出天文學家是所見過最高能量的光。而這些光,正在幫助天文學家理解這些光粒子是如何被提升到如此極端能量的。這些轉瞬即逝的爆發中,可以釋放出比太陽整個生命期所產生的能量還多。這些事件很難捕捉,但爆炸後會有餘輝。
  • 在75億光年外,發現一顆垂死恆星,釋放出迄今最高能量的光!
    在大約75億光年遠的地方,一顆垂死恆星釋放出天文學家是所見過最高能量的光。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繞白矮星運行的系外氣態巨行星正被「蒸發」
    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一顆巨大的冰冷行星,它在繞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的超高溫殘骸運行時正被蒸發。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這是首次觀察到一顆系外氣態巨行星圍繞這種恆星運行的證據。這一發現為天文學家研究未來數十億年的太陽系命運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窗口。
  • 天文學家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強大的黑洞碰撞
    這次碰撞於2019年5月21日由美國的雙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線(LIGO)探測器和義大利的處女座天文臺探測到,並於9月1日,2日發表的兩篇論文中進行了描述。檢測日期後將其命名為GW190521。荷蘭萊頓大學計算天體物理學家西蒙·波特吉斯·茲沃特(Simon Portegies Zwart)說,「這個發現令人難以置信」,尤其是這個發現證實了「中等質量」黑洞的存在。
  • 天文學家發現了第一顆圍繞白矮星運行的行星
    天文學家們發現,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正繞著一顆白矮星運行。這一前所未有的發現表明,行星有可能可以在它們的母恆星劇烈的死亡爆發中倖存下來。想像一下,一顆大約和地球大小相當的、昏暗的晚期恆星,每34小時就有一顆巨大的木星大小的行星圍繞它運行,這絕對是一個奇怪的景象。較小但密度更大的天體,似乎控制著視覺上根本不匹配的天體形態。
  • 科學家在畢宿星團中發現小行星被摧毀的證據
    8月20日消息,據媒體報導,科學家目前發現了系外行星被摧毀的證據。研究小組在畢宿星團的白矮星集群中探測到大量巖質材料的信號,其被認為是來自周圍被「粉碎」小行星,這些巖質天體在過去某個時期曾環繞著垂死恆星運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物理學和天文學教授本·朱克曼帶領了這項研究。
  • 天文學家初步研究了系外行星「不應該存在」的大氣層
    現在已經退役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收集到的紅外觀測數據包括了這顆行星的主星,天文學家現在已經分析了這些數據,並在幾項研究中發表了他們的結果。克羅斯菲爾德說:「我們第一次測量了來自這個星球的不應該存在的光。這顆行星受到恆星的強烈輻射,其溫度超過1650攝氏度,其大氣層可能已經完全蒸發。但是,LTT9779B通過它的紅外觀測數據向我們展示了它的光芒。」
  • 天文學家發現太陽死亡後,我們的地球仍有一線生機?
    作者:文/石蘭宇宙中的一切變化在時間的長河裡生生不息,比如那些超新星的爆炸事件就是其中之一,在一般情況下這些爆炸的殘骸都會被拋入到星際空間之中,但萬事總有例外,仍然會有少量的物質會因為受到了引力的束縛而重新回落到該恆星周圍
  • 天文學家第一次發現了超罕見的黑洞
    天文學家發現的黑洞有兩種不同的大小:恆星黑洞(又名collapsars),它們是由垂死恆星的內爆而生據一位科學家稱,當他們在60億年前相距5吉帕秒的空間中粉碎在一起時,他們以引力波的形式釋放了「八個太陽質量的能量」,並催生了該團隊發現的更大質量的IMBH。範德比爾特新聞稿。賈尼(Jani)解釋說,鑑於我們以前沒有觀察到的證實IMBH存在的信號,IMBH存在於所謂的「黑洞沙漠」中。「我們只是不知道。。。就像自然界中的差距一樣。」賈尼說。
  • 70億年後,垂死太陽刮什麼風
    天文學家對圍繞老化恆星的恆星風進行了觀察,發現恆星風並不是球形的,而是類似於行星狀星雲。 他們得出結論,與伴生恆星或系外行星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態」的恆星風和行星狀星雲。 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科學》上。
  • 距地球150光年系外行星發現被摧毀殘留物(圖)
    據國外媒體報導,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可適合生命居住的系外行星,尤其是在距離地球較近的恆星團中,比如距離地球150光年的畢宿星團就是一個潛在的系外行星研究區域。來自加州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物理學和天文學教授本·朱克曼認為現在這個謎團或許可以揭開了,他的研究小組發現在畢宿星團的白矮星集群中探測到大量巖質材料的信號,其被認為是來自周圍被「粉碎」小行星,這些巖質天體在過去某個時期曾環繞著垂死恆星運行。
  • 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大、最奇怪的黑洞碰撞事件
    目前還不清楚GW190521黑洞併合事件是否存在電磁輻射。插圖:MARK MYERS, 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GRAVITATIONAL WAVE DISCOVERY (OZGRAV)『   70多億年前,兩個巨大的黑洞繞著彼此旋轉,直至碰撞、併合。這場劇變如此之大,在時空中激起了波浪。
  • 在深空發現類似銀河系的星系令天文學家困惑不已
    天文學家通常認為這個早期宇宙是一個混亂的地方,是一個極端的環境,星系是不穩定的,暴力的。新的研究表明,這些假設可能是不正確的,並且為星系如何形成提供了新的見解。在周三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智利阿塔卡馬大毫米/亞毫米波陣列(ALMA)對SPT-S J041839-4751.9(簡稱SPT0418-47)的觀測結果顯示,這個嬰兒星系的特徵與我們自己更成熟的銀河系相似。來自該星系的光線花了120億年才到達我們這裡。這意味著天文學家正在回望一個在宇宙誕生後不到15億年就形成的星系。
  • 1979年,蘇聯科學家聲稱在太空發現外星飛船殘骸,後來怎樣了
    如果真是這樣,這麼大的太空飛船應該不會是無人駕駛的,那上面也許有外星人。在飛船爆炸後,可能存在的外星人也被拋射到地球軌道上。對於外星飛船殘骸的說法,很多人提出了質疑。有一種觀點認為,那些所謂的殘骸只不過是流星體的碎片。因為太空中遊蕩著很多小行星,它們有可能被地球的引力俘獲過來。
  • 1979年,蘇聯科學家聲稱在太空發現外星飛船殘骸,後來怎樣了?
    也就是說,在蘇聯於1957年發射人類史上的首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之前,環繞地球運動的軌道上不會存在非自然的物體。 然而,在1979年,蘇聯的一位天體物理學家謝爾蓋·波希奇(Sergei Boshich)教授聲稱,他在地球軌道上發現了神秘物體,他認為那不是人類發射的人造衛星,而是來自外星世界的太空飛船殘骸,其中可能還有外星人的遺體。
  • 垂死恆星釋放出的碳,為地球生命的誕生,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一些垂死恆星通過壯麗的行星星雲將氣體外殼和塵埃拋向宇宙,這些灰燼通過恆星風傳播,富含許多不同的化學元素,包括碳。在發表在《自然天文》期刊上的一項研究表明,這些恆星揭示了碳在銀河系和其它星系的起源。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副研究科學家傑弗裡·卡明斯說:這些發現對恆星如何以及何時產生碳提出了新的嚴格限制。
  • 垂死恆星釋放出的碳,為地球生命的誕生,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一些垂死恆星通過壯麗的行星星雲將氣體外殼和塵埃拋向宇宙,這些灰燼通過恆星風傳播,富含許多不同的化學元素,包括碳。在發表在《自然天文》期刊上的一項研究表明,這些恆星揭示了碳在銀河系和其它星系的起源。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副研究科學家傑弗裡·卡明斯說:這些發現對恆星如何以及何時產生碳提出了新的嚴格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