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虛作假、開展違反倫理道德科研活動等將被處理

2021-01-12 中國網財經

  科技日報北京10月8日電 (記者劉垠)8日,科技部公布《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處理規定(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定》)。《規定》提出,科學技術人員開展危害國家安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危害人體健康、違反倫理道德的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活動,應視情節輕重,採取相應處理措施。

  針對科技活動處理存在的主要問題,《規定》明確違規行為處理尺度和流程,覆蓋全面、職責清晰、寬嚴相濟、統一尺度,為依法依規開展違規處理提供基本遵循。

  科技人員在科技活動中有如下行為之一的,應視情節輕重,採取相應處理措施,具體包括:在相關科學技術活動的申報、評審、實施、驗收或監督評估等活動中提供虛假材料;採取弄虛作假等不正當手段獲得科學技術活動承擔或參與資格、財政性資金、獎勵或榮譽等;違反科學技術保密相關規定,造成較大影響或損失;故意誇大研究基礎或學術價值,造成較大影響或損失;在相關科學技術活動中「打招呼」、請託或遊說,牟取不正當利益;擅自將科研任務轉包、分包他人;聘期內或項目執行期內擅自變更工作單位,造成較大影響或損失;不按合同(任務書、委託書等)約定開展研究,導致嚴重偏離合同約定目標;利用無關成果充抵事前約定的主要考核要求,造成較大影響或損失;抄襲、剽竊、侵佔、篡改他人研究成果、編造科研成果,故意侵犯他人智慧財產權等違背科研誠信要求;虛報、冒領、貪汙、挪用財政性科研資金;拒不配合監督檢查和評估工作,拒不整改或虛假整改等。

  《規定》明確,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處理可採取九項措施,包括約談,責令限期整改,警告,通報批評,終止有關財政性資金支持的科學技術活動管理或執行,撤銷因違規行為獲取的有關財政性資金支持的科學技術活動管理、承擔或參與資格,追回因違規行為獲取的已撥財政性資金、獎金、獎勵、榮譽稱號等其他利益,階段性或永久取消管理、承擔或參與有關財政性資金支持的科學技術活動資格,記入科研誠信嚴重失信行為資料庫。

  對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尚未作出調查結論,但涉嫌造成惡劣影響或嚴重損失的,相關行政機關可責令履行暫停手續,違規單位或個人在暫停期間不得申請或參與申請新的財政性資金支持科學技術活動。

  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高等學校、企業事業組織,在相關科學技術活動的申報、評審、實施、驗收或監督評估等活動中提供虛假材料;採取弄虛作假等不正當手段獲得科學技術活動承擔或參與資格、財政性資金、獎勵或榮譽等其他利益的,也應視情節輕重,採取相應處理措施。

  《規定》強調,有如下科技活動違規行為之一的,將給予從重處理:偽造、銷毀、藏匿證據;阻止他人提供證據,或幹擾、妨礙調查核實;打擊、報復舉報人;有組織地實施違規行為;多次違規或同時存在多種違規行為;證據確鑿、事實清楚,但態度惡劣拒不承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相關焦點

  • 今起實施:違反倫理道德、科研不端,不得被提名授予國家科學技術獎!
    本報訊 12月1日,國務院發布的新版《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正式實施,記者注意到新規第十六條要求國家科學技術獎在提名階段即對違反倫理道德或者有科研不端等行為的科研人員、機構「一票否決」。全文如下。第十六條 在科學技術活動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相關個人、組織不得被提名或者授予國家科學技術獎:(一)危害國家安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危害人體健康、違反倫理道德的;(二)有科研不端行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被禁止參與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活動的;(三)有國務院科學技術行政部門規定的其他情形的。
  • 科研失信行為處理的程序法治規則
    文章旨在從正當法律程序的視角探討科研失信行為處理的程序規則,以期對實踐中相應案件處理與制度改良有所裨益。  一、科研失信與程序法治  科研失信是與科研誠信相對應的概念。《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第55條對科研人員提出恪守職業道德、遵守學術規範、不得在科研活動中弄虛作假的基本要求。
  • 科學研究與社會責任——科研倫理問題面面觀
    十是專業紀律,研究人員應通過實踐、出版和交流、指導和教學等活動,推動符合倫理的行為,開展符合倫理的研究,並幫助其他研究人員開展符合倫理的研究。  科研倫理的「多稜鏡」  科研倫理受世界各地重大事件的影響而變化。
  • 強化科研倫理道德監管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懲戒學術不端,力戒浮躁之風。如今,科技的發展給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進行科學研究推動科技創新的同時,必須謹守科研倫理道德規範,科研倫理的底線不容觸碰和挑戰。    研究人員當敬畏生命、遵守規則,守護好前沿科技領域的一方淨土,讓創新成果更好地造福人類。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譴責「基因編輯嬰兒」:違反倫理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29日在官網發表公開信稱,如果該情況被核實,對其做法給人類可能造成的後果表示極度擔憂,對其嚴重違反中國現行法律法規和科學倫理的不負責任行為予以嚴厲譴責。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表示,與基因編輯相關的科學研究工作必須嚴格在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框架下進行,必須接受科學倫理的監管和約束;反對任何人、任何單位、任何組織以任何形式在技術不完善、風險不可控、違反科學倫理規範的情況下將基因編輯技術用於人類胚胎操作及臨床應用。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還稱,科學倫理永遠是科學研究不容觸碰和挑戰的底線。
  • ...堅決反對有違科學精神和倫理道德的所謂科學研究與生物技術應用
    新華社北京11月27日電(記者陳芳、張泉)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27日發表聲明,堅決反對有違科學精神和倫理道德的所謂科學研究與生物技術應用。  聲明稱,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實屬違反倫理道德和有關規定,已嚴重擾亂科研秩序,對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國際聲譽造成嚴重損害。  聲明指出,基因編輯技術作為一項革命性技術正在推動著生命科學研究發展,但其應用安全性尚有待於進一步全面評價,如何審慎使用該新興技術關係到人類健康和長遠福祉。
  • 科技日報 方新:恪守科學倫理道德 踐行科技行為準則
    中國科學院一直高度重視科研道德建設,早在1996年就成立了中科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10多年來,先後制定實施了16個有關倡導科研道德、規範科研行為的制度和文件,如2001年以來先後發布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科學道德準則》、《中國科學院科技工作者行為準則》、《關於科學理念的宣言》和《中國科學院關於加強科研行為規範建設的意見》等,使科研道德建設呈現不斷加強和深入發展的良好態勢。
  • 這些科研不端行為從重處理
    ,推動科研誠信、學術規範和科研倫理建設,促進科學基金事業的健康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處理暫行規定》和《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規則(試行)》等規定,制定本辦法。
  • 中國補全科研倫理重要一環: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將組建
    (圖片來源:壹圖網)經濟觀察網 記者 宋笛 中國正在補全科技倫理體系的關鍵一環。7月24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組建方案》。會議指出,科技倫理是科技活動必須遵守的價值準則。
  • 關於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的聲明:科研倫理的高壓線不容碰觸
    過去幾年中基因編輯技術雖然有了長足發展,但仍然存在精確編輯效率低和脫靶突變等問題,因此科研人員對於將基因編輯技術應用到人類胚胎方面的研究一直保持著極其謹慎的態度。2015年12月在華盛頓召開的基因編輯大會中,來自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們就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技術、倫理與監管開展全面討論,就人胚胎和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達成共識,形成了涉若干重要原則,限定人胚胎和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只能用於基礎學術研究,禁止一切以生殖為目的的臨床研究和應用。
  • 國家衛健委回應「基因編輯嬰兒事件」調查:科研應按法律和倫理準則...
    該事件嚴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倫理準則。國家衛生健康委重申,科學研究和應用活動應當本著高度負責任的精神,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倫理準則進行。國家衛生健康委將根據廣東省及有關部門需要,配合做好後續處置工作。
  • 關於印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研不端行為調查處理辦法》的...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對科研不端行為的調查處理,維護科學基金的公正性和科技工作者的權益,推動科研誠信、學術規範和科研倫理建設,促進科學基金事業的健康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處理暫行規定
  • 中國有自己的科研倫理規範
    在人們歡慶科技進步的同時,也有人表達了對該技術的倫理關切:克隆猴都來了,複製人還會遠嗎?事實上,自綿羊「多莉」誕生之日起,圍繞克隆技術的倫理爭論就從未停止過。科學研究鼓勵自由探索,但卻不能沒有科研倫理的規範。為了杜絕無視科學倫理道德的行為,我國還在制度層面作了專門規定。
  •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成立生物與醫學倫理委員會
    中國教育在線訊 日前,首例「基因編輯嬰兒誕生事件」引發全民熱議,百餘名科學家聯合發表對這一罔顧倫理道德的研究項目的強烈譴責。科技部和國家衛健委稱將依法依規嚴肅處理,並再次強調科學研究和應用活動應當本著高度負責任的精神,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倫理準則進行。
  • 中科院提醒:在生物醫學研究中恪守科研倫理
    科研道德委員會在此次提醒中指出,恪守科研倫理是科研機構的基本社會責任。中科院屬各有關單位是科研倫理工作的第一責任主體,應切實提高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的思想意識,高度重視科研倫理工作,設立倫理委員會並採取有效措施保障其獨立開展倫理審查工作。
  • 賀建奎一倫理建議論文被撤稿,期刊:與基因編輯嬰兒實驗相關
    開展基因編輯嬰兒實驗的原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的一篇研究論文日前被撤稿。該論文意在提出包括人類基因編輯在內的輔助生殖技術的倫理準則。在被英文學術期刊《The CRISPR Journal 》發表近5個月後,當地時間2月21日,該期刊發表公開聲明稱,雖然編輯在長達數周的時間裡多次與賀建奎交流,但在投稿期間,賀建奎始終未透露他當時已開展的基因編輯嬰兒實驗。這一實驗隨後被廣泛報導。前述學術期刊的公開聲明稱,該實驗「很可能違反了國際公認的生命倫理規範和地方法規」。
  • 2021年1月1日起實施,基金委發布科研不端行為調查處理辦法
    >  第一條為了規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對科研不端行為的調查處理,維護科學基金的公正性和科技工作者的權益,推動科研誠信、學術規範和科研倫理建設,促進科學基金事業的健康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處理暫行規定》和《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規則
  • 中科院就在生物醫學研究中恪守科研倫理髮出提醒
    中新網4月30日電 日前,中國科學院科研道德委員會就生物醫學研究中有悖於倫理規範的常見問題發出「倫理提醒」,倡導在科研實踐中恪守各類倫理要求,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生態。圖為節律紊亂克隆猴寶寶。文/孫自法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供圖 (圖文無關)科研道德委員會在此次提醒中指出,恪守科研倫理是科研機構的基本社會責任。中科院屬各有關單位是科研倫理工作的第一責任主體,應切實提高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的思想意識,高度重視科研倫理工作,設立倫理委員會並採取有效措施保障其獨立開展倫理審查工作。
  • 網絡倫理道德及其對策研究
    這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新的信息網絡革命,它對社會、 經濟 、 政治 、文化等帶來的衝擊將比 歷史 上的任何一次技術革命更為巨大,它將改變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工作和學習方式。   當然,這種變化也帶來了許多諸如政治、法律、倫理道德和社會問題,這些問題已經成為世界各界人士普遍重視的前沿性課題。
  • 回交有倫理道德嗎?
    有沒有倫理道德的風險呢?回交有倫理道德風險嗎?提到回交,很多人認為是違反倫理道德的,但是倫理道德一共有兩種,一種是人為規定的,另外一種是自然界的。比如:《紅樓夢》中焦大罵賈府扒灰的扒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這就是違反了人類世界中的倫理道德,但是並沒有違反動物世界的倫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