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建者展示工程今昔對比。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重慶5月12日電 (陳茂霖)5月12日,對中建二局西南分公司總法律顧問張繼均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十年前的今天,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讓離開家鄉多年的張繼均心憂如焚,幾個月後,本來在外地的張繼均和工友王孝勝等人一起,義無反顧地響應國家號召,加入了援建四川的隊伍。
張繼均工作的中建二局組建於1952年,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步兵第99師,從1953年建設長春中國第一汽車製造廠開始,中建二局陸續承建了第一、第二重機廠等一大批國家重點工程和國防尖端工程。
讓學生們在安全自由的環境中學習生活,是當年援建者最大的希望。圖為中建二局援建的東汽八一中學現狀。受訪者供圖
「我父親是華東野戰軍步兵第99師的軍人,第二重機廠就是我父親和他的戰友們建設起來的,因為隊伍跟著建設項目從東北到西南,當時也叫『八千裡大轉移』。」張繼均說,「我出生滿月零七天的時候,就跟著父母從齊齊哈爾到了四川德陽,一直長到12歲才離開,可以說四川就是我的家鄉,所以接到援建四川任務時候,我從心底裡是願意的。」
進入災區後,張繼均和工友們承擔起了四川省德陽市東汽八一中學、德陽市人民醫院、羅江縣人民醫院、廣元市第一人民醫院等一大批民生工程的援建工作。「時間緊、任務重,比如我們援建的東汽八一中學,就要保證學校在2009年9月準時開學。」張繼均說。
俯瞰震後重生四川省德陽市東汽八一中學。受訪者供圖
「我們在重慶接到學校援建任務的時候是2008年10月25日,到10月29日我們首批300人的施工隊伍就進場了。」儘管十年時間過去,今年55歲的中建二局東汽八一中學援建項目原項目經理王孝勝還記得當初的命令。
「當時國家要求我們用最快的反應、最快的行動、最快的速度,保證質量,確保學校2009年9月開學之前交付使用。」王孝勝說。
2009年7月,四川省德陽市東汽八一中學新學校的主體工程完工,整個學校可容納60個班、3000名學生和120名教職員工。「在剛進場親眼看到災區情況的時候,大家心情都很沉重,都想為災區做點什麼,」王孝勝說,「後來看到新建築完成,老百姓生活逐漸恢復正常,心情才舒暢一些。」
2018年4月,張繼均因為參加公司抗震紀念視頻的拍攝,又去了一趟東汽八一中學,看到學校教學樓設有兩部電梯、多媒體設備以及報警求救系統和無障礙通行輪椅坡道,還有專供殘疾人使用的衛生間、宿舍,為傷殘學生提供方便。
「我今年60歲,年底就該退休了,在這時候能再次看到自己當年努力為娃娃們提供了方便,是很幸福的事情。」張繼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