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成功從氨中大量提取高純度氫,技術已公布

2020-09-03 能源新聞網

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IST)氫和燃料電池研究中心的Young Suk Jo和Chang Won Yoon領導的團隊日前公布了從氨中提取高純度氫並與氫燃料電池結合發電的新技術。這證實了利用氨作為氫氣載體長距離輸送大量氫氣的可能性。

一種基於氨的氫氣提取裝置

雖然世界範圍內已經注意到了構建全球清潔能源供應網絡的必要性,但在長距離運輸以電力形式存在的可再生能源時,存在著制約因素。因此,對能夠將剩餘的可再生能源轉化為氫氣,並將氫氣輸送到目標目的地進行利用的技術需求越來越大。

然而,由於單位體積內可儲存的氫氣量的限制,氫氣無法大量運輸。為克服這一問題,建議採取的策略是使用液態化學品作為氫載體,類似於目前以液態形式運輸化石燃料的方法。

液氨(單位體積儲氫密度:108kg-H2/m3)在相同體積下能夠儲存的氫氣是液化氫氣的1.5倍左右。與傳統的天然氣蒸汽重整制氫法在生產過程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不同,利用氨氣制氫法只產生氫氣和氮氣。

儘管氨氣呈現出諸多優勢,但用氨氣生產高純度氫氣並與燃料電池結合發電的研究還比較少。

KIST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低成本的膜材料和催化劑,用於將氨分解成氫氣和氮氣。通過將催化劑和膜相結合,研究小組創造了一種能夠同時分解氨和分離純氫的提取裝置。通過開發的技術,可以持續生產高純度氫氣,甚至可以直接與燃料電池連接,不需要額外的氫氣提純工序,可應用於小型發電設備。

研究團隊將氨分解溫度從550oC大幅降低到450oC,從而降低了能耗,制氫速度比傳統技術提高了一倍。同時,利用低成本的金屬膜,不需要任何高成本的分離工藝(例如變壓吸附(PSA)*),就能生產至少99.99%的純氫。

目前,氨的儲存和運輸相關基礎設施已經實現了商品化,並在全世界範圍內用於洲際運輸。如果將KIST新開發的技術應用於此類基礎設施,將有助於韓國向氫經濟邁進一步。

KIST的Jo Young Suk博士表示:」我們正計劃進行後續研究,在最近開發的技術基礎上,開發出一種不排放任何二氧化碳的緊湊型氫動力裝置,並將其應用於城市空中交通(例如,無人駕駛計程車,無人駕駛飛機,輪船和其他運輸方式。」 同時,韓國理工學院氫氣與燃料電池研究中心主任尹昌元表示:」該研究成果是由韓國研究團隊開發的一種基於氨的氫提取和純化技術,有望開啟利用氨氣大規模供氫的新篇章。」

相關焦點

  • KIST公布一種從氨中大量提取高純度氫的技術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IST)氫和燃料電池研究中心的Young Suk Jo和Chang Won Yoon領導的團隊日前公布了從氨中提取高純度氫並與 這證實了利用氨作為氫氣載體長距離輸送大量氫氣的可能性。
  • 韓國從氨中提取純氫與燃料電池結合產生電能 可用於各種交通工具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IST)宣布了一項新技術,可以從氨中提取純氫,並與燃料電池一起生成電力。該項研究證實了將氨作為氫氣載體,可長距離運輸大量氫氣。
  • 園區牽手韓國科學技術院 共建中韓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
    昨天,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與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舉行籤約儀式,將合作共建中韓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今後,該創新研究院將圍繞長三角區域的產業發展方向和需求,打造中韓兩國在高科技領域產業合作、人才交流的新平臺。
  • 蘇州工業園區牽手韓國科學技術院 共建中韓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
    本報訊(駐園區首席記者 董捷)昨天,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與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舉行籤約儀式,將合作共建中韓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今後,該創新研究院將圍繞長三角區域的產業發展方向和需求,打造中韓兩國在高科技領域產業合作、人才交流的新平臺。  韓國科學技術院成立於1971年,是韓國首個培養頂尖科技人才的研究型大學。
  • 合肥研究院在常溫常壓下電催化氮氣還原方面取得進展
    因此開發高效、低能耗、清潔的合成氨技術有重要意義。此研究工作利用電解質和催化劑的相互作用,提高了電催化產氨效率,為未來常溫常壓下電催化合成氨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想法。而且,Haber-Bosch法需要高純度的氫氣作為原料;而高純度的氫氣一般是通過礦物燃料轉化而來,其過程會排放大量的CO2(約佔溫室氣體年排放量的1.5%)。因此開發高效、低能耗、清潔的合成氨技術有重要意義。電催化固氮理論上可在常溫常壓下進行,且以水和氮氣作為原料,因此被認為是一種潛在的替代工業合成氨的技術。
  • 綠色氫已並不新鮮 是時候為綠色氨而瘋狂了
    因為實際上,目前世界上所有的氨都來自甲烷,而甲烷的主要來源是天然氣。   沒有甲烷   綠色氫的脫穎而出,是因為它可以取代甲烷。現在選擇的方法是用電流從水中「分離」出氫,這些電最好是來自風能或太陽能。接下來,把氫氣和空氣中的氮氣結合就得到了綠色的氨。
  • 美媒:新技術可將氨無縫轉化成氫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11月18日報導,新技術可把氨「無縫」轉化為綠色的氫。報導稱,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高效、環保的把氨轉化為氫的方法。《焦耳》雜誌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概要介紹了這項新技術,該技術將是朝使以氫為燃料的零汙染經濟成為可能而邁出的重要一步。
  • 深圳先進院副院長許建國訪問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
    深圳先進院副院長許建國訪問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 2016-09-14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字體>  9月7日至8日,應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以下簡稱「KIST」)的邀請,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許建國一行赴韓國進行交流,參觀KIST及其部分實驗室並參加了「2016R&D智慧財產權促進科技商業化論壇」。
  • 光電院赴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等機構開展學術交流
    為了更好地開展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新型飛秒雷射跟蹤儀研發》項目,促進飛秒雷射測量技術的學科發展,1月6日至1月10日,光電院周維虎研究員及《新型飛秒雷射跟蹤儀研發》項目組成員一行9人對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AIST)、韓國標準科學研究院(Korea Research
  • 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研發出能夠提供高解析度4K AR視頻的頭顯設備
    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研發出能夠提供高解析度4K AR視頻的頭顯設備 來源:映維網 • 2019-03-15 15:07:44
  • 新品亮相|格翰吸氫機、氫氧機的高純度安全產氫技術、讓您安心吸...
    中國工程院院士終南山在「中國訪談-世界對話」中,針對氫分子醫學與肺部疾病的問題說道:氫分子有強的抗氧化能力作用,是新型的醫療工具,用新科技從水中產生氫分子,能起到抗氧化的治療效果。氫分子除了能對肺部疾病起到作用之外,還有排毒養顏、預防或修復疾病、提高機體免疫力、補充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等的作用。
  • 駱玉林在與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一行座談時強調 大力發展高原生物...
    3月13日,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駱玉林與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事務總長吳健澤一行座談,就深化雙方合作,引進韓國優秀生物醫藥企業,加快推進我省高原特色生物產業發展,合作建立中韓聯合生物醫藥研究院及中韓高原生物產業園等有關事宜交換意見。  駱玉林說,近年來,高原生物產業已成為青海特色優勢產業之一,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 合肥研究院等在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合肥研究院等在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7-03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計算物理團隊研究員王賢龍與江蘇師範大學教授李印威合作,採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基於粒子群優化算法的全局結構搜索方法和分子動力學方法研究了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的物性,預測了系列穩定的氨-氦高壓化合物,指出氦並不像人們普遍認為的只能夠存在於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氣中,也可能大量存在於其上地幔中。
  • 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開發出大型可拉伸透明電極
    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IST)宣布開發出一種製造大面積波浪形納米銀線網絡電極的新技術,該電極不僅具有可拉伸結構,還具有較高的導電性與透明性。透明電極對基於太陽能電池和觸控螢幕的顯示設備至關重要。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開發了一種新工藝,通過將納米線網絡與溶劑接觸,形成一個結構上可拉伸的納米線網絡,以克服納米線在鬆弛預拉伸基材時斷裂和損壞的問題。當溶劑被放置在納米線網絡上時,納米線網絡會變得溼潤,單個納米線之間的摩擦阻力變得更小。特別是,每一根銀納米線在溶劑中加工後,可以重新排列成具有大曲率半徑的彎曲納米線結構,從而實現穩定拉伸的結構。
  • 韓國科學技術院稱已研製出納米級別的發電器技術
    新聞來源:weiphone據國外媒體報導,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院的專家宣稱,他們利用壓電效應,已經成功研製出了一種成本低廉的納米級發電技術。
  • 韓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院代表團訪問文獻情報中心
    10月12至13日,韓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院(KISTI)院長、信息服務政策與市場部主任、海外信息部主任、國際合作組負責人一行4人訪問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    座談會上,文獻中心主任張曉林對曹院長為雙方長期合作所做出的努力表示感謝。
  • 韓國低調名校—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
    韓國科學技術院簡稱KAIST ,也稱韓科院、韓國科技院等,是一所低調而實力超強的大學。建於1971年,是坐落在韓國大田廣域市的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學,為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成員。看名字的話會誤以為是KAIST是研究院,但其實是理科大學。因為學校裡除了碩士與博士外,也有近40%的學生是本科生。
  • 合肥研究院實驗呈現半水合氨分子結構到完全離子化結構相變路徑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與英國愛丁堡大學等合作,利用金剛石對頂砧加壓裝置研究高壓下半水合氨的物性,首次在半水合氨中發現壓力誘導的分子晶體至完全離子結構相變,相關研究成果以Ionic Phases of Ammonia-Rich Hydrate at High Densities
  • 水中高效批量生產氫即將成為現實比從天然氣中提取更清潔、更可持續
    根據俄勒岡州立大學工程學院以及康奈爾大學和阿貢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一項新研究,從水中高效批量生產氫即將成為現實。科學家們利用先進的實驗工具,對電化學催化過程有了更清晰的認識,這種過程比從天然氣中提取氫氣更清潔、更可持續。研究結果發表在的《科學進展》雜誌上。
  • 巖漿中的巨大能量——流體金屬氫
    其實從這些早期最基礎的研究中,已經可以直觀地了解到氫的種種特性:第一,容易大量產生;第二,能夠燃燒和爆炸;第三,生成物是水。這表明,一種新型的易生產的綠色高能燃料被發現了。這就是氫——一種即將對人類的今天以及未來產生重大影響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