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張國際空間站抓拍圖,揭開太陽和月亮的一個有趣事實

2021-01-08 宇宙的奇蹟

在下面這兩張天文望遠鏡抓拍的照片中,

一個是月球,另一個「同樣大」的是什麼?

是太陽!

當然,

這是特殊濾光膜下的太陽。

太陽無法正常拍攝,所以在濾鏡下就會呈現出特殊的模樣。

但這個不是我們今天關注的重點。

注意到這兩張照片都有的是什麼了麼?

是國際空間站。

對於天文愛好者來說,國際空間站划過天空的時候,抓拍到跟太陽和月亮的合影機會其實挺多。

如果你有一臺天文望遠鏡,追蹤國際空間站(英文簡稱ISS)拍攝,是可以經常抓拍到ISS的。而國際空間站在地面屬於可視「天體」,可能還曾被你當作星星。

但太陽和地球的距離又比地月之間的距離遠400倍。

互相抵消的結果就是,它們從地球上看,幾乎擁有相同的目視大小。尤其是在排除太陽光芒四射帶來的光環膨脹效果之後。

有人認為這只是巧合,

但也有持不同意見的。

你覺得這是巧合麼?

相關焦點

  • 太陽和月亮地球上看起來一樣大!有圖為證,背後原因卻很有趣
    在下面這兩張天文望遠鏡抓拍的照片中,一個是月球,另一個「同樣大」的是什麼?是太陽!當然,這是特殊濾光膜下的太陽。太陽無法正常拍攝,所以在濾鏡下就會呈現出特殊的模樣。但這個不是我們今天關注的重點。注意到這兩張照片都有的是什麼了麼?是國際空間站。對於天文愛好者來說,國際空間站划過天空的時候,抓拍到跟太陽和月亮的合影機會其實挺多。如果你有一臺天文望遠鏡,追蹤國際空間站(英文簡稱ISS)拍攝,是可以經常抓拍到ISS的。而國際空間站在地面屬於可視「天體」,可能還曾被你當作星星。但太陽和地球的距離又比地月之間的距離遠400倍。
  • NASA發布空間站掠過太陽軌跡圖
    人們探索神秘和多彩的未來世界,遨遊充滿著無限生機的宇宙太空的步伐與夢想從未停歇。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20日報導,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發布了一張國際空間站掠過太陽瞬間軌跡圖,而水星成了太陽中下部的一個不起眼的小黑點。
  • NASA發布空間站掠過太陽軌跡圖 照片效果震撼
    (原標題:NASA發布空間站掠過太陽軌跡圖 照片效果震撼)
  • 用太陽當背景 給國際空間站拍寫真照你知道怎麼拍攝的嗎?
    為了拍攝太陽表面的紋理,太陽必須使用特別的方法拍攝。(photo by cosmic_background @IG)早前他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兩張新作品。它們的主角都是國際空間站(ISS),其中一張描寫太空站橫越太陽的情景,另一張構圖近似的作品,背景則換成月球。
  • 關於國際空間站的5個驚人事實
    國際空間站是目前在軌運行最大的空間平臺,是一個擁有現代化科研設備、可開展大規模、多學科基礎和應用科學研究的空間實驗室,為在微重力環境下開展科學實驗研究提供了大量實驗載荷和資源,支持人在地球軌道長期駐留。 但人們對經常出現在重要新聞中的國際空間站並不那麼了解,關於它其實有很多有趣且驚人的事實。
  • 國際空間站介紹(圖)
    國際空間站介紹  國際空間站是人類在太空領域的最大規模的科技合作項目,是美國航空航天局在80年代初期為抗衡蘇聯的和平號軌道空間站而提出來的,隨著冷戰的結束,世界上一些投資大、風險高而一個國家又無力承擔的大科學研究項目逐漸走向國際合作。
  • 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拍攝到壯美極光瞬間
    Koch在今年 3 月中旬登上的國際空間站。在空間站每個人都忙著進行科學研究和太空飛行器維護等工作,不過在閒暇之餘,Koch 有幸捕捉到壯美的極光瞬間。其在社交平臺上寫到:「多年前,曾在南極度過六個月的冬夜,仰望極光,現在又在國際空間站上看到同樣震撼、且鼓舞人心的畫面」。
  • 國際空間站載人運行科幻史
    、地球和太陽研究以及微重力實驗研究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平臺。20 周年似乎並不是一個裡程碑,對於在危險的太空環境中運行的複雜機械而言,國際空間站正接近老齡化。近年來,它也遇到了幾個問題,比如,最近俄羅斯模塊 Zvezda 發生了漏氣事件。國際空間站的運行史已經證明人類可以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但上面的環境如何?是否存在著能夠威脅常駐機組人員生命健康的微生物或細菌?
  • NASA空間站掠過太陽軌跡圖 畫面令人震撼
    NASA空間站掠過太陽軌跡圖 畫面令人震撼 發布時間:2016-12-23 19:50:29.0環球科技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浩瀚的太空總是給人一種難以解釋的神秘感,哪怕是一個細微的意象都會引起人們的濃厚興趣。
  • 在國際空間站開一槍,射向太陽,能夠到達嗎?
    常常看到一些人提出,在國際空間站上用狙擊步槍向太陽打一槍,會咋樣呢?這些人當然知道一顆子彈是無法摧毀太陽的,但一定幻想著在太空沒有空氣阻力,這顆子彈就會一直飛,終究會飛到太陽上。事實咋樣呢?我們來討論一下。
  • 國際空間站大如一個足球場,夜空中比金星還亮,但很快將不是最亮
    不過人造太空飛行器的體積大小不一,距離地球表面的高度也不一樣,能反射的太陽光照強弱也不相同,因此雖然大多數人造太空飛行器都很難看到,但是有些太空飛行器看上去卻是很明亮的,比如國際空間站。經過多個參與國多年的建設,國際空間站早已經是太空中最大的人造太空飛行器,據說如果把它看作一個長方形的話,現在它的長寬面積已經相當於一個足球場的大小,如果當做長方體來看,它的體積則相當於一座高110米,長60米,寬30米的大樓了。
  • 「隱形」日食 月亮「吃」太陽(圖)
    原標題:「隱形」日食 月亮「吃」太陽(圖)   歐洲航天局在圖像中,這次空間日偏食是由月球運行到探測器和太陽之間,月球擋住了部分太陽表面圖像,這個發生在近地空間上的情景在地球上幾乎沒有人可以看到,這也就被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天文學家戲稱為「隱形的日偏食」,由於軌道上的探測器是在不斷運動著的,所以其拍攝到這樣的圖像也是一個非常難得和巧合的事件。
  • 如何設計一個空間站?
    其他空間站的任務時間都相對短暫,從幾個月到幾年不等,而國際空間站已經連續運行了20年,上面一直有人類在執行任務,試圖揭開宇宙的奧秘。在使命完成之前,國際空間站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私人公司和一些國家也開始建立自己的軌道前哨站,意味著國際空間站可能是最後一個毫無疑義的「空間站」(The Space Station)。它擔得起這一稱號,也值得受到這樣的尊敬。
  • 月亮每月一次出現在地球和太陽之間,為什麼日食卻不是每月一次
    2019年的最後一個日食將在12月26日上演。本次日食為日環食,月亮在視覺上無法覆蓋整個太陽,最終太陽會只剩一個明亮的「火環」,所以這也叫做火環日食。雖然我國看不到日環食,但全國都可以看見日偏食。日食又分為日全食、日環食和日偏食。
  • 古代詩人筆下的月亮和太陽
    前兩天,有朋友和我扯起古代詩人為什麼多寫月亮而忽略太陽呢?我思考了一下覺得:其一,月亮溫柔似水,太陽耀眼暴烈。顯然月亮更符合古代中華文化中所推崇的那種安寧嫻靜之美,也更容易被文人們所青睞。比較月光和陽光,很明顯,月亮溫和,太陽暴烈,就像女人和男人,母親和父親,誰更符合中華傳統文化的審美意趣呢?這是不言而喻的。事實上,古代的詩(詞)人也不是不寫太陽,詩人筆下的太陽,一般都是晴天、烈日、苦曬之類的客觀天氣和環境的描寫,很少跟人的境遇及心裡活動聯繫起來。
  • 國際空間站凌月訪談
    很是無奈,算是拍攝過程中的一個失誤,導致月亮有些過曝,ISS有一點脫線,但總體還算好。總體還算滿意,但由於是第一次觀測加上拍攝,經驗還是不足,這次的凌月是亮ISS凌月,在拍完後大家經過一番討論意識到應該顧及ISS的亮度,適當降低曝光可能效果會更好。我和隊友們一樣是懷著激動和好奇的心情來到觀測現場的,在ISS出現的時候,大家就開始緊張起來了。
  • 國際空間站已運行20載,未來的太空探索棲息地在哪?
    國際空間站不僅是太空人們探索宇宙空間的高科技之家,更是一個理想 「天然實驗室」。黑爾(Edward Everett Hale)的科幻小說《磚月》(Brick Moon)向讀者介紹了在地球以外生活的想法,其中描述了一個直徑 200 英尺、用磚砌成的磚月亮,它是船隻導航的一個輔助物,然而在載人的情況下被意外帶入地球軌道。
  • 國際空間站退役後,中國空間站或成唯一?別再被雞血文忽悠了
    近幾年,「國際空間站即將退役,屆時中國的空間站或將成為唯一服役的空間站」這一則消息在航天愛好者圈裡成為了熱議的話題,也成為國人引以自豪的一件事,但事實是不是這樣的,今天學長來跟大家客觀分析分析,這事「它靠不靠譜!」
  • 國際空間站載人運行20周年,未來的太空探索棲息地在哪裡?
    國際空間站不僅是太空人們探索宇宙空間的高科技之家,更是一個理想 「天然實驗室」。國際空間站這個獨特的實驗室可以允許機組人員進行許多在地球上無法進行的實驗,探索改善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生活的科學研究。不僅支持人在地球軌道長期駐留,而且該空間還擁有大量的實驗資源,為研究人員在微重力環境下開展科學實驗研究提供了實驗條件,更為太空醫學、地球和太陽研究以及微重力實驗研究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平臺。
  • 國際空間站載人運行20周年,未來的太空探索棲息地在哪裡?
    ,更為太空醫學、地球和太陽研究以及微重力實驗研究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平臺。20 周年似乎並不是一個裡程碑,對於在危險的太空環境中運行的複雜機械而言,國際空間站正接近老齡化。近年來,它也遇到了幾個問題,比如,最近俄羅斯模塊 Zvezda 發生了漏氣事件。國際空間站的運行史已經證明人類可以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但上面的環境如何?是否存在著能夠威脅常駐機組人員生命健康的微生物或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