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記者在醫院度過了入藏的第一個早晨。
飛抵拉薩的當夜,一切都是美的!
海外網一行在最後一縷餘暉中抵達貢嘎國際機場,高空中的美景還在腦海中揮之不去,蜿蜒的河道穿梭在綿延的雪山之間,深沉的黑水白山反射著落日的光輝。
降落在如此盛景,迎來一條潔白的哈達——扎西德勒!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就是此情此景最美好的問候。
上午打點滴,下午去拍片。
興奮的如同孩子,冷風中依然雀躍,雖然幾度被提醒要動作緩慢,避免耗氧,但是我們一行人早已心猿意馬,直盼著早一分鐘去看看布達拉宮。「晚上出來可以拍夜景!」初來乍到的提議馬上就被同行的前輩否決了:「有沒有高原反應,八個小時後才見分曉。」
果不其然,一夜過後,頭疼、低燒、關節疼痛、四肢無力接踵而至,同事們見面互相調侃:烏紫的嘴唇和青黑的指尖,去拍特效片簡直是天然妝效!落地八小時,一場和高原反應的拉鋸戰正式打響。
微壓平衡氧艙的體驗者,出艙後讚不絕口。
對抗高反,有三大「神器」。最為人們所熟悉的當然是傳說中的「打點滴」。在拉薩,急診常有遊客排隊,多半都要打點滴。治療高原反應,拉薩的醫生可謂妙手神醫,藥到即病除。鄰座同來「打點滴」的河南姑娘,剛到時喝水還在嘔吐,2小時後就大口吃起了麵包。落地12小時,還沒來得及瞻仰布達拉宮,海外網記者在醫院度過了入藏的第一個早晨。
除了傳統醫療手段,現代科技也讓治療高反變成一種體驗和服務。經過一下午的參訪與拍攝,頭疼與低燒再次來襲,在布達拉宮腳下,海外網記者體驗了一把新型抗高反「神器」——微壓平衡氧艙。最初躺進膠囊狀的氧艙,缺氧和新鮮感讓心跳聲幾乎就在耳邊,隨著艙內壓力逐漸增高,耳膜也如同高空飛行一般鼓脹起來,不過短短幾分鐘,氧氣呼呼輸入艙內,很快便讓人平復下來,頭疼慢慢消失,發熱也漸漸緩解,不知不覺便沉沉入夢……「5分鐘從拉薩回到北京」,一同出艙的客人讚嘆。創新科技產品改變著遊客的消費方式,也在改變著高原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落地24小時,海外網記者終於迎來入藏以來第一次安穩的小憩。
吸著氧氣寫著手記的夜晚。
高原的天氣忽冷忽熱,就像高反人群的體溫,但是有一樣永恆的「神器」,逢人便可安慰一句,成了這些天來最樸實的寒暄——沒錯,就是「多喝熱水」。當然,支撐我們一路無畏病痛,堅持前行的不是熱水本身,而是來自同伴的陪伴與鼓勵。即使是陌生的夥伴,調侃一下彼此烏青的嘴唇,送上一句質樸無華的「多喝熱水」,在這三千六百多米的高原之上,就成了「戰友」情誼。我們一同頂著頭疼去八廓街上採訪,一起扛著發熱拍下高原風光,一起吸著氧氣寫著稿,一起打著點滴選圖片。蓋著兩層被子捂一覺,夜半起來吸吸氧,清晨來臨,又是一個抗高反的好漢!落地36小時,高反不可怕,採訪在路上!
(海外網記者 劉凌 賈雯帆 謝明)
責編:吳瀟、總編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