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中國西藏行】記者手記:對抗高反的一天一夜

2020-11-30 海外網

海外網記者在醫院度過了入藏的第一個早晨。

飛抵拉薩的當夜,一切都是美的!

海外網一行在最後一縷餘暉中抵達貢嘎國際機場,高空中的美景還在腦海中揮之不去,蜿蜒的河道穿梭在綿延的雪山之間,深沉的黑水白山反射著落日的光輝。

降落在如此盛景,迎來一條潔白的哈達——扎西德勒!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就是此情此景最美好的問候。

上午打點滴,下午去拍片。

興奮的如同孩子,冷風中依然雀躍,雖然幾度被提醒要動作緩慢,避免耗氧,但是我們一行人早已心猿意馬,直盼著早一分鐘去看看布達拉宮。「晚上出來可以拍夜景!」初來乍到的提議馬上就被同行的前輩否決了:「有沒有高原反應,八個小時後才見分曉。」

果不其然,一夜過後,頭疼、低燒、關節疼痛、四肢無力接踵而至,同事們見面互相調侃:烏紫的嘴唇和青黑的指尖,去拍特效片簡直是天然妝效!落地八小時,一場和高原反應的拉鋸戰正式打響。

微壓平衡氧艙的體驗者,出艙後讚不絕口。

對抗高反,有三大「神器」。最為人們所熟悉的當然是傳說中的「打點滴」。在拉薩,急診常有遊客排隊,多半都要打點滴。治療高原反應,拉薩的醫生可謂妙手神醫,藥到即病除。鄰座同來「打點滴」的河南姑娘,剛到時喝水還在嘔吐,2小時後就大口吃起了麵包。落地12小時,還沒來得及瞻仰布達拉宮,海外網記者在醫院度過了入藏的第一個早晨。

除了傳統醫療手段,現代科技也讓治療高反變成一種體驗和服務。經過一下午的參訪與拍攝,頭疼與低燒再次來襲,在布達拉宮腳下,海外網記者體驗了一把新型抗高反「神器」——微壓平衡氧艙。最初躺進膠囊狀的氧艙,缺氧和新鮮感讓心跳聲幾乎就在耳邊,隨著艙內壓力逐漸增高,耳膜也如同高空飛行一般鼓脹起來,不過短短幾分鐘,氧氣呼呼輸入艙內,很快便讓人平復下來,頭疼慢慢消失,發熱也漸漸緩解,不知不覺便沉沉入夢……「5分鐘從拉薩回到北京」,一同出艙的客人讚嘆。創新科技產品改變著遊客的消費方式,也在改變著高原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落地24小時,海外網記者終於迎來入藏以來第一次安穩的小憩。

吸著氧氣寫著手記的夜晚。

高原的天氣忽冷忽熱,就像高反人群的體溫,但是有一樣永恆的「神器」,逢人便可安慰一句,成了這些天來最樸實的寒暄——沒錯,就是「多喝熱水」。當然,支撐我們一路無畏病痛,堅持前行的不是熱水本身,而是來自同伴的陪伴與鼓勵。即使是陌生的夥伴,調侃一下彼此烏青的嘴唇,送上一句質樸無華的「多喝熱水」,在這三千六百多米的高原之上,就成了「戰友」情誼。我們一同頂著頭疼去八廓街上採訪,一起扛著發熱拍下高原風光,一起吸著氧氣寫著稿,一起打著點滴選圖片。蓋著兩層被子捂一覺,夜半起來吸吸氧,清晨來臨,又是一個抗高反的好漢!落地36小時,高反不可怕,採訪在路上!

(海外網記者 劉凌 賈雯帆 謝明)

責編:吳瀟、總編室

相關焦點

  • 西藏旅行「高反」怎麼破?我高原自駕「撲街」3次後的7條良心建議
    之前文章中就有網友留言,說自己開到半路因為家人高反嚴重,無法繼續行程,只能原路折返的遺憾經歷。高原自駕遊,讓人窒息的不僅是美景,還有稀薄的空氣自駕的高反究竟怎麼破?過去五年四次去西藏自駕的我們,有三次因為高反差點「撲街」在路上,不過好在最後都有驚無險的平安度過,希望這些經歷和事後總結的經驗對你有幫助哦。
  • 今年4次去西藏沒高反,難道真是西藏生態變好,含氧量也升高了?
    說起西藏旅遊,大多數人最擔憂的就是高反!記得前幾年我去西藏的時候,也常常高反,尤其是春天1-5月份,夏季則稍微好點。    因為夏季是西藏的雨季,這個時候雨水充沛,萬物生長,含氧量高,而冬天一直延續到春天,整個西藏特別荒涼、寒冷,沒有雨水,含氧量只有夏季的30%,加上乾燥,更加容易高反
  • 記者手記:讀懂了那曲戰士的快樂,就讀懂了忠誠的含義
    新華社拉薩8月8日電  題:記者手記:讀懂了那曲戰士的快樂,就讀懂了忠誠的含義  新華社記者張宸、朱青  18歲的武警西藏森林總隊那曲大隊戰士白一涵,盼來了他在那曲的第一個夏天。從小生長在四季如春的雲南玉溪,他從未如此渴望過夏天的來臨。
  • 進西藏高原反應是什麼樣的體驗,應對高反,看我們是怎樣巧妙化解危機
    挑戰高原去西藏可以說是很多人的夢想,但高原反應是每個人都很擔心的事。那怎樣才能避免高反呢?每個人都很想知道。高反是一種缺氧表現,我們低海拔地區的人肺活量比較小,一次能呼入肺裡的氣體沒有高原人多,再加上高原的氧氣稀薄,所以我們才會缺氧,高原反應是人的生理反應,不管是誰踩在高原的土地上都會有輕重不同程度的高反症狀。
  • 到西藏容易高反,但吸氧必須節制,網友:下次不敢了
    很多人在入藏之前會做很多工作,比如先喝點緩解高反的藥,然後選擇是坐火車還是飛機,如果是純粹旅遊,很多人會選擇坐火車,一可以遊覽美景,二可以讓身體有個逐步適應的過程。不過即使這樣做,到了拉薩還是很容易高反,畢竟拉薩海拔3650米。如果不高反,是不是不給高原面子呢?
  • 遊客穿越稻城亞丁因高反死亡,想去西藏又怕高反?看完這篇你就懂
    西藏的風景非常美麗,很多人都十分嚮往,可是看到一些關於高原反應的例子,總會十分害怕,其實只要能夠正確認識高原反應的症狀和處理方式,完全可以把危險性降到最低。小編就是一個幾乎百分之百會出現高反的人,去過四次高原地區,全都出現了高反症狀,但是都是靠著正確的處理方式安全度過了,下面小編就和大家科普一下吧。1、什麼樣的人容易出現高反?
  • 【援藏手記】高原十二時辰
    依舊一年365天,一天十二時辰;只是這些尋常的十二時辰,來自高原。 曾向這裡的人討教如何緩解高反,得到的回答是,湖南過冬靠一身正氣,對抗高反則全憑意志。看似玩笑,卻也屬實透露出滿滿心酸與無奈。 想起之前身邊許多人聽到我要去援藏,幾乎都一臉詫異看著我這小身板質疑:「為什麼要去?」我也會一臉淡然地反問:「為什麼不去?」我不知他們的詫異從何而來,或許是對高原缺氧的擔憂?
  • 天上的西藏不是傳說中的天堂 西藏就是如此真實的存在
    讓我們追隨鏡頭記錄西藏的萬般風情。西藏的情西藏是多少人心目中的天堂。來西藏你總會有一種條條大路通西藏的感覺,有背包族徒步方陣,有騎行軍的隊伍,自行車摩託車,有林林總總名牌的自駕車,有公路鐵路飛機齊聚拉薩。
  • 西藏自治區資訊|西藏墨脫縣:中國真正的天路!修了50多年,沿路風景...
    西藏自治區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西藏墨脫縣:中國真正的天路!修了50多年,沿路風景絕美在這個人人恨不得「以雙腳踏出一條旅遊之路」來的年代,在無數人心中被奉為「蓮花秘境」的墨脫,卻不得已成為了中國唯一未能完全通公路的縣城。從上個世紀60年代末開始,外界的人們便試圖以修建公路的方式,去聯繫這座「高原上的孤島」。只是,滑坡、水毀、泥石流……通往墨脫的公路,屢建屢毀。然而,墨脫是中華的邊疆,戰略位置極為重要。
  • 記者手記:航行在世界最北航道上——穿越「冰上絲綢之路」見聞
    新華社「天健」輪9月22日電 記者手記:航行在世界最北航道上——穿越「冰上絲綢之路」見聞新華社記者劉詩平當地時間21日清晨,中國貨輪「天健」輪沿著挪威西海岸駛出北極圈,繼續向丹麥埃斯比約港進發
  • 記者手記:巴西蛇島探秘
    新華社巴西大凱馬達島11月19日電  記者手記:巴西蛇島探秘  新華社記者趙焱  這裡是一座沒有哺乳動物、沒有淡水、沒有長期生活鳥類的島嶼;在這裡邁出每一步都需慎之又慎,因為這裡生活著幾千條毒蛇。在被稱為巴西蛇島的大凱馬達島,記者與生物學家開始了一場探險之旅。  「沒錯,島上所有的蛇都是有毒的」,巴西布坦坦蛇研究所生物學家卡琳娜·班奇對新華社記者說,「它們是島嶼矛頭蝮蛇,所以這裡被稱作全球最危險的地區之一。」  大凱馬達島距離巴西聖保羅州南部海岸35公裡左右,面積0.43萬平方公裡,1984年被巴西聯邦政府確立為自然保護區,未經許可任何人不能登島。
  • 記者手記:從符拉迪沃斯託克看俄羅斯經濟
    新華社符拉迪沃斯託克3月31日電 記者手記:從符拉迪沃斯託克看俄羅斯經濟  新華社記者吳剛  由於西方制裁和國際油價下跌,俄羅斯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俄遠東城市符拉迪沃斯託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普通人的生活有什麼變化呢?
  • 登上西藏4000米海拔高峰,完全沒有高原反應,冬季的西藏太美
    但冬季的西藏卻都有著人間秘境的純淨之美,大雪下的西藏猶如童話中的冰雪世界,一切都顯得格外沉靜,白雪皚皚的覆蓋下才更顯人間淨土的曠遠純淨。眾所周知西藏是高原地帶,來到西藏旅行最大的難題就是需要克服高原缺氧對人體機能帶來的不便。很多人從行程開始到最後結束行程都無法適應缺氧環境,導致高原反應,呼吸苦難、頭暈胸悶,四肢無力,甚至會有噁心嘔吐的症狀。
  • 馬航新聞發布會記者手記:乘客是不是都還活著
    原標題:記者手記:「馬航370航班乘客是不是都還活著?」(中國網事·搜尋馬航370航班)記者手記:「乘客是不是都還活著?」
  • 記者手記:交通一體化 協同「不繞行」
    一個秋日的下午,一名正在天津採訪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華社記者,臨時接到任務需連夜趕到石家莊,搜索火車票發現,最便捷的方式,竟是當天一趟天津到石家莊的夜車,5.5小時。當年8月24日,天津迎賓館,河北代表團來天津考察,雙方籤署兩地協同發展的五項合作框架協議及備忘錄。
  • 趁年輕,去大美西藏撒點野!
    每一個還沒有去過西藏的人,都深信有一天會踏上那片土地。每一個離開西藏的人,都深信自己還會回去,因為魂留在了那裡。西藏,一個靈魂在天堂,身體在地獄的地方!珠穆朗瑪峰簡稱珠峰,位於中國和尼泊爾交界的喜馬拉雅山脈之上,終年積雪。2005 年 10 月中國測繪局所測得的精確高度為 8844.43 米,為世界第一高峰,中國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 記者手記:「一隻蝙蝠」,改變中國人的生活形態
    (抗擊新型肺炎)記者手記:「一隻蝙蝠」,改變中國人的生活形態中新社北京2月3日電 題:記者手記:「一隻蝙蝠」,改變中國人的生活形態中新社記者 張子揚一種名為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似乎正在改變所有中國人的生活形態。而科學家們對這種病毒研究的結論將矛頭越來越指向蝙蝠。資料圖:檢測組工作人員進行病毒檢測。
  • 一圖在手,西藏你有,西藏74個縣區海拔
    與大家分享本文的初衷:幫您防忽悠,在日常藏區旅行中,一些藏區旅行經驗較少的人經常會被一些「老西藏」忽悠:那個地方海拔只有兩千多/三千多,安全得很,絕對不會高反啦。等到目的地,拿出海拔表一看,海拔都快五千了,雖然之前沒有高反,但是直接被嚇「高反」了。
  • 冬天去西藏合適嗎,能玩哪些地方?
    # 多數人去西藏旅行,都會選擇在在夏季, 認為夏季的西藏不冷、氣候好。 實際上含氧量其實差別並不大, 對高反的影響也基本和夏季差不多。
  • 這兩條藏區旅行路線的海拔極易引發高反,心臟不好的慎選
    吃什麼藥可以治療高反?高矮胖瘦和高反有沒有聯繫?事實上,高原反應是初入高原的人都會產生的正常現象,是不可避免的,沒有一種藥物能完全徹底的預防和治療高反症狀,同樣,人們的身材和高反症狀的輕重程度也沒有太大關聯,最直接的治療方法就是吸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