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報導
圖文|陳 美
編輯|張鵬騫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欺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它頻繁的出現在各種社會環境中,例如教育場所、家庭、職場等。前人研究顯示,欺騙行為在動機和頻次上都存在性別差異。關於欺騙性別差異背後的神經機制,以往基於單腦研究發現,與女性相比,當男性參與者在回答有關個人信息的問題上撒謊時,其左側額中回的激活顯著增加 (Marchewka, et al., 2012)。但目前有關謊言的研究大多是單獨考察說謊者或識別者的腦活動,較少從說謊者和識別者互動的角度去探究說謊行為的內在本質。本研究旨在從腦-腦互動角度出發,對實時互動情境下說謊行為的性別差異及其背後的雙腦神經機制進行探討。
研究採用單因素(性別組合:女-女,男-男)被試間實驗設計,使用發送者(說謊者)-接收者(識別者)自發說謊範式,讓每對被試共同完成自發說謊任務(圖1 AB)。首先向發送者呈現涉及兩個人收益的分配矩陣,矩陣包含A\B兩個衝突的分配方案(其中一個方案對發送者自己有利,另一個方案對接收者有利)。發送者在看到矩陣之後,需要通過按鍵傳遞信息給接收者:「A方案對你更有利」 或 「B方案對你更有利」,這一過程發送者可以發送真實信息也可以發送虛假信息。
緊接著,要求發送者根據自己選擇的方案進行15秒的口頭描述,儘可能讓對方相信自己。信息接收者在該階段需要認真聆聽或觀察對方,為謊言識別收集線索。最後,信息發送者需要選擇自己最終期望對方選擇的選項,與此同時,信息接收者需要做出最終選擇,接收者的選擇決定了最後的金額分配。實驗全程沒有反饋。在任務期間,運用基於近紅外成像的超掃描技術同時記錄兩被試前額葉和右側顳頂聯合區的腦活動(圖1 CD)。
圖1. 實驗流程和場景示意圖。(A)實驗流程;(B)實驗場景;(C)和(D)近紅外光極板放置位置。
行為結果顯示:
(1)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欺騙率都顯著高於誠實率(圖2 A),但男女被試對在成功欺騙率上沒有明顯差異(圖2 B);
(2)在15s口頭陳述階段,女生欺騙試次的眼神交流頻次與成功欺騙率之間存在正相關,而男生眼神交流頻次與成功欺騙率之間沒有明顯相關關係。
圖2. 行為結果。(A)不同性別下的誠實率和欺騙率;(B)不同性別下的成功欺騙率。
腦數據分析結果顯示:
(3)女生前額葉通道10的腦間活動同步性顯著高於男生(圖3 AC),並且該腦間同步性與女生的成功欺騙率存在顯著正相關(圖4 A);
(4)男生顳頂聯合區通道7的腦間活動同步性顯著高於女生(圖3 BD),該腦間同步性與男生的成功欺騙率存在顯著正相關(圖4 B)。
圖3. 腦間活動同步性結果。(A)女生前額葉通道10腦同步增加。(B)男生顳頂聯合區通道7,9和14腦同步增加;(C)男女前額葉通道10腦同步對比;(D)男女顳頂聯合區通道7,9,14的對比。
圖4. 腦同步與成功欺騙率的關係。(A)前額葉通道10腦同步與成功欺騙率的相關;(B)顳頂聯合區通道7腦同步與成功欺騙率的相關。
進一步中介分析發現:
(5)女生前額葉通道10的腦間活動同步性在眼神交流對成功欺騙率的影響中起到中介作用(圖5)。
圖5. 女生INS的中介作用。
最後,格蘭傑因果分析發現:
(6)無論男女,發送者和接收者之間的腦間活動同步性都不存在方向性,為人際欺騙理論提供了神經上的證據。
綜上所述,女生欺騙互動過程依賴於眼神交流,共同的眼神交流引起前額葉腦間活動同步性的增加,從而促進成功欺騙。而男生的欺騙互動過程依賴於顳頂聯合區的腦同步,這可能反映了心理理論在男生欺騙互動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本研究已被影像學期刊Human Brain Mapping接收,博士生陳美和碩士生張聽雨為共同第一作者,李先春教授為通訊作者。論文信息:(), Zhang, T. (#), Zhang, R., Wang, N., Yin, Q., Li, Y., & Li, X *. (2020). Neural alignment during face-to-face spontaneous deception: Does gender make a difference ?. Human Brain Mapping. Accepted. doi:10.1002/hbm.25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