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趁著「探火」發射窗口期來臨,航天大國紛紛將自己的火星探測車發射升空,而我國也首次正式展開「探火任務」,實在是可喜可賀。那麼,站在科學的角度講,人類為何要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探索火星呢?火星上究竟有什麼秘密在吸引科學家們呢?其實答案只有一個——星際移民。
地球只有一個,但終究有壽終正寢的一天,而環顧我們周邊的星球,最有可能到達並具備移民條件的,只有火星一顆。那麼,如果火星上真的存在液態水,並且初步符合移民條件的話,以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有能力進行十億人數級的星際移民嗎?
在今年早些時候,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CEO埃隆·馬斯克展出了他的火星移民船——「星船」。該飛船通體呈亮銀色,造型似火箭。據馬斯克聲稱,「星船」可同時裝載100人去往火星。儘管不少航天專家聲稱,「星船」的技術參數還不足以實現載人星際跨越。不過這也讓不少人意識到,曾經讓不少人夢寐以求的火星移民,似乎已不再是捕風捉影的幻想。
可回歸現實,「登火」和「登月」雖然都是踏上一顆地外星球,但兩者的難度根本不在一個級別。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載人登火」都是一項世界難題。2019年底,美國NASA發射的「洞察號」探測車成功著陸火星,全程耗時半年。所以說,按照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人類去往火星最少也需要半年的時間,這期間,對乘員的心理、身體都會帶去巨大的考驗。
我們且不談如此長時間的旅途會讓人的心理發生怎樣的變化,僅僅食物補給就是個大問題。按照半年時間計算,一個正常成年人即便每天只食用壓縮食物維持,消耗量最少也在上百公斤,這還不包括飲水。這樣一來,對「火星飛船」設計指標的要求又要提高不少。
事實上,在星際移民過程中,最大的難題是對人心理素質的考驗。長期處在封閉的環境中,很多人容易精神崩潰,甚至產生暴力傾向,從而導致衝突的發生。
那有什麼好的辦法,能讓火星之旅變得安全一些呢?在一些深空探索的科幻電影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太空人在進行星際旅行時,會將自己冷凍起來,進入類似冬眠的狀態,降低新陳代謝的速度。當抵達目的地後,再用某種手段將自己喚醒。好比「睡了一覺」就到地兒了。
實際上,科學家們已經在嘗試人工冬眠的可行性,如果能成功實現,它勢必將成為人類進行宇宙飛行的重要倚仗。如今,冬眠療法已經被應用於醫學領域。
當然了,星際移民此等關乎人類存亡的頭等大事,需要步步為營,打好技術根基,這必然是一項漫長曲折,規模最宏大的曠古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