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是旱作物,需水量比水稻要少,但正常生長也離不開水分,缺水對小麥的產量有影響。由於南北各地氣候條件不一,降雨量差異很大,有的地區憑降雨是不能滿足小麥正常生長的需要,特別是北方地區如北部冬麥區、黃淮冬麥區,需適時適量灌溉。
有報告指出,小麥全生育期的平均需水量約為540mm,而降水量滿足率為55.9%-86.4%,需要補灌1-3次水才能保證小麥全生育期對水量的需求。
小麥生育期大致分為6個生育階段,不同階級需水量不同,應合理用水:
1、苗期,主要是培育壯苗,除播種施好肥,當土壤表層水分低于田間持水量的70%時,應播前灌水。播後出苗時0-10釐米土層內土壤含水量佔田間持水量的75-85%時,出苗率最高,土壤水分過低或過高,都不利於小麥發芽和出苗。小麥苗期所需適宜土壤水分含量為田間持水量的60-70%為宜。對應的澆水有「蒙頭水」,一般是小麥播種10天左右的時間,適用于田間比較乾旱的情況,提高小麥出苗率。
2、分櫱期,主要是促根、促櫱,採取早鋤,保水,這時期需適宜土壤水分含量為田間持水量的65-75%為宜。對應的澆水有「返青水」,一般是在第二年的3月份左右,溫度上升,小麥開始快速生長的時期,澆一次返青水,利於中後期的生長需求。
3、拔節期,確定小麥穗多少的重要時期,拔節至孕穗期間則決定小花結實率高低。此期所需適宜土壤水分含量為田間持水量的70-80%為宜。對應的澆水有「拔節水」,拔節水時間很講究,若返青澆水施肥,地不幹,澆水施肥可以往後延4-5日。若起身期已經施肥澆水,小麥拔節期可不用施肥澆水。若拔節前沒有澆過水施肥,根據地裡的情況,小櫱開始發黃,出現縮心櫱開始澆水施肥。
4、抽穗期,此期是影響小麥穗結粒多少的關鍵時期,對水肥條件反映十分敏感,因此這時期所需適宜土壤水分含量為田間持水量的70-85%為宜。
5、灌漿期,是籽粒形成階段,主要是提高小麥的粒重,增加產量。這時期採取的措施圍繞防止造成粒重不穩的「貪青」和「早衰」進行管理,此期所需適宜土壤水分含量為田間持水量60-70%為宜。對應的澆水有「灌漿水」,時間大概在5月份左右,這時期澆一次水,利於小麥灌漿,籽粒飽滿,起到增收增質的作用。
具體澆水多少次,根據當地有效降雨量及田間溼度情況調整。除了滿足小麥需水規律,還會澆一次「越冬水」,一般情況下,在11月中旬左右進行(具體根據當地情況而定),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凍害,保證小麥能夠安全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