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都市快報天堂電影院」,看電影八卦和影評。
天堂電影院·票房幫
每當熱門大片上映時,大家都會攢足談資,口吐蓮花,以證明我們活在當下。一年多前,科幻片《星際穿越》成為全城話題,朋友們談論著令人震撼的黑洞,恍若隔世的時間扭曲,還有迷人的五維空間。一個哥們兒聊嗨了,說電影無與倫比的3D效果把他帶入了神秘的科幻世界。雖說「人艱不拆」,但還是有人提醒他:呃,這片子沒有3D的。
這不是段子,是真事。
2011年,正是3D電影席捲全球之時,開啟3D電影元年的《阿凡達》導演詹姆斯·卡梅隆樂觀地認為,3D電影會像當年的彩色電影(取代黑白電影)、有聲電影(取代無聲電影)一樣,找到自己的位置。這一年,克里斯多福·諾蘭開拍《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製片方華納兄弟建議用3D拍,他拒絕了。諾蘭的影片,包括之前的《盜夢空間》和後來的《星際穿越》,都只有2D版本。
2013年,卡梅隆糾正了自己的看法,他說3D的濫用毀掉了這項技術,「像《超人》和《鋼鐵俠》這種片子,沒必要非弄成3D的。」當觀眾看不到《阿凡達》那樣的3D奇觀後,也開始失去興致——2014年,只有27%的北美觀眾願意去電影院看3D。
這些年,真正用3D技術拍出來的電影並不多,更多3D電影都是通過轉制完成的,比如《哥斯拉》《復仇者聯盟》,也包括正在國內上映的《星戰7》。《諸神之戰》《超體》等影片甚至是專門為中國市場特供的3D版本。
那麼,為什麼要去電影院看3D?我們通常以為,看3D首選科幻大片,剛剛上映的《雲中行走》給出了相反的答案——3D不是為了製造奇觀,而是讓我們身臨其境,看到真實可信的現實。
我們談論《星戰7》,更多的是情懷,就算「千年隼」號恍若飛出屏幕一般到你眼前時,也只會感嘆一聲:哇,3D效果。《雲中行走》不同,就像很多媒體報導的那樣:這是一部必須去電影院欣賞的3D電影。
《雲中行走》講一個真實事件,改編自法國高空鋼絲行走者菲利普·帕特的自傳,1974年,他偷偷地在紐約世貿雙子塔間完成了高空鋼絲行走,震撼了世界。這是一個天生的個人英雄勵志故事,大部分時間裡,電影都在講主角是如何執著近乎偏執地追尋自己的夢想,有著走鋼絲天分的他離家出走,但又拒絕在雜技團當「小丑」,寧願走到巴黎街頭做「走鋼絲藝術家」。當他在報紙上看到世貿雙子星開建的消息時,決定去這個當時世界最高的建築中間走鋼絲。在女友安妮和幾位同夥的幫助下,他最終達成了願望。
神不知鬼不覺地逃過保安和工作人員的眼睛,在兩座摩天大廈之間搭建鋼絲,是一段狀況百出的驚險故事。所以,當主角邁出第一步,單腳踏上鋼絲時,3D效果讓我們看到了他的夢想是多麼的真實——剎那間,空中的雲散開了,腳下是400多米高的空氣,還有地面上猶如螞蟻一般的人。
實際上,諾蘭並非人們所說的那種「反3D英雄」,他曾試圖把《盜夢空間》通過後期轉製成3D,但沒有達到心目中的標準,所以放棄了。他之所以不拍3D,是因為這是一種「使人產生代入感的技術」,並不適合《蝙蝠俠》或者《星際穿越》這種「比生命更宏大」的電影。
《雲中行走》表現的是再真實不過的個體生命,3D的代入感讓所有觀眾跟主角一起走上那根鋼絲。如果你從幾十層高的樓上往下看會雙腿顫抖的話,你在影院也會。尤其是導演將鏡頭化作主角眼睛,快速向下移動時,觀眾的感受是,真的會「心臟病發作」或者「嚇得尿褲子」。也有人說,看到這一幕時,一點都不害怕,因為主角的自信已經附到了他身體上,驅使他站在鋼絲上一步一步地行走。
《雲中行走》並不是一個孤獨的例子。這幾年被盛讚3D效果驚人的電影,都完美再現了個人獨特的生命體驗——馬丁·斯科塞斯2011年的作品《雨果》;李安2012年的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阿方索·卡隆2013年的作品《地心引力》……比如《地心引力》,很少人能真實地感受太空人在太空的失重狀態,但看過這部電影後,詹姆斯·卡梅隆感受到了,他說:「阿方索·卡隆做得最成功的地方,是將你帶到外太空,感受無重力的太空漂浮,還有那種孤單、恐懼、美麗,我感覺就像自己已經去過外太空了。」文/邢鶴濤
辯論會
恐高症患者受到了傷害,看完後手心裡都是汗,還好主角沒有掉下去!——網友「直面人生真猛士」
從架鋼絲時開始呼吸急促,頭一次體驗了在影院缺氧到差點休克的感覺。——網友「雞喔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