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這是馬雲最經典的一句心靈雞湯。
看完《雲中行走》,我更加深刻地認同「外星人」的這句話了。
站在400多米高空往下看是什麼樣的感覺?雖然我也喜歡爬高樓,在寬闊的露臺上抬頭遠望,可是別說400多米高的地方,就是在「東方明珠」上,我也感覺到自己還是個「恐高症」患者,仔細想想就覺得腿軟和眩暈。
可是,八歲的法國小孩菲利普·帕特自從在馬戲團見到走鋼絲藝人的表演後,就迷戀上這種危險而刺激的活動,他不顧朋友的反對,不顧警察父親的不理解,利用各種方式向老藝人求教,從雜耍表演開始追逐自己的夢想。
如果一直是這樣,菲利普的故事也泛善可陳。
因為一張在建的紐約雙子大廈,菲利普異想天開地想在這兩棟當時世界最高建築間走鋼絲。
有夢想,並且堅持不懈,是一件多麼難得的事。
當菲利普從家裡出走的時候,當他在廣場上邂逅街頭女藝人的時候,當他摔倒在小村裡的水池裡的時候,當他深夜從巴黎聖母院上穿過的時候,我知道,他離成功不遠了。
「一個真實的故事」「110層高」「140英尺長的鋼索」「沒有回頭路」這些關鍵詞堆砌了一個年輕的,狂妄的,令人咋舌的夢。
當前半段抒情的文藝片結束後,犯罪片開始了,召集人手,到喬裝打扮,踩點策劃,搬運裝備,簡單的劇情和故事在行雲流水裡居然有些跌宕。
精神導師帕帕·魯迪說「一個人往往失敗在最接近成功的時候,你以為你志在必得,其實可能面臨失敗。」儘管這一句是免費送的,我覺得肯定給了菲利普最大的鼓舞。
一番驚心動魄,一番波折之後。
清晨,紐約,雲霧迷濛,腳下是無數的看客和美麗的街景,一根細長的鋼絲連接著南北兩座高樓,也連接著一個年輕人不為理解的夢想此岸和彼岸。
那是1972年,搖滾流行,披頭四是全民偶像,人們還相信魔術,願意冒險。
我不知道真實菲利普在邁出第一步的時候是怎麼想的,但是導演羅伯特·澤米吉斯通過演員湯瑟夫精準地表現了這一刻的欣喜與平靜。
那一刻,影院裡是安靜的。
羅伯特拍出過兩部這樣的電影。往昔《阿甘正傳》,用奔跑搞定一切的傻子,塑造大智若愚的傳奇;今時《雲中行走》,以走鋼索徵服高度的瘋子,彰顯大勇無怯的神話。兩個人物一虛構一真實,一陸地一高空,都在用行動的腳步追逐夢想,表達著對信仰的堅持。
有信仰,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
「當我看到一個美麗的地方,我就放下我的繩子去行走,無法抗拒。」
「胡蘿蔔煮熟了。」
「DOWN,我看到了虛無。」
「這一刻,紐約多麼美好。」
當菲利普來回在鋼絲上走了四趟,不時單膝跪在索上,每個危險動作都趨向舞蹈化,鋼索晃晃悠悠,並在鋼絲上做出下跪、仰臥等感謝的動作時,這些驚心動魄鏡頭,讓人為其提心弔膽,手心冒汗,同時又有一種奇妙的刺激感。
鏡頭中,那隻飄逸的小鳥飛過菲利普,「我們都在雲中了」,更是平添了一些浪漫的感覺。
整部影片劇情舒緩,鏡頭刺激,是年末一部難得的全場「無尿點」影片,柔情的人看到了勵志,單純的人看到了驚險。
我,看到了希望。
世界沉寂太久了,缺少瘋子,人有時還是需要停下腳步抬頭仰視,看看不甘平庸的人都在做什麼。人生雖然要不斷尋找支點、維持平衡,但人也是一種潛力無窮的動物,可以把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
影片中,最終菲利普因「走鋼絲」(man on wire)而被罰在紐約中央公園給小朋友表演走鋼絲,美國司法界最終以一種幽默的方式親近了一位法國藝術家。
現實中,在雙子塔尖是菲利普·帕特一生的高光時刻,此後的一生他都因這個曝光過度的點而黯淡失色,在經歷過一次演出事故後他如今已化身為一個夢想傳道士,出自傳、做講座、拍紀錄片,他的故事被改編成童話、電影。
事實證明,夢想還是要有的,並且需要堅持,「夢想」是可以當「飯」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