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數學 —— 幾何平均<=算術平均

2021-03-02 無憂公主的數學時間

如果有兩個數 a 和 b,我們都知道它們的算數平均,就是 (a+b) / 2。那麼幾何平均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幾何平均的定義是這兩個數的乘積再開根號。顧名思義,從幾何的角度看會更簡單些。以a和b為邊長的長方形,與其面積相等的正方形的邊長,就稱為這兩個數的幾何平均,也就是✓(a×b)啦。

有一個很有趣的結論,叫做兩個正數的幾何平均值,一定小於等於他們的算術平均值。用以下算式表示:


據說,這在不等式家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哦,而且也很基礎。

那麼,這個不等式如何證明呢?下面給大家介紹一個 「 無字證明 」 的方法。我覺得,所謂的無字證明,並不是真的一個字沒有,而是用一個簡單的圖形,就可以直接表達出來的意思吧。下圖就是全部的證明,如果還沒有看懂,可以看看我下面的解釋。

無字證明完全利用到幾何中圓的巧妙之處,相當不容易想到。如上圖所示,一個圓的圓心為 O,直徑 CD 上任取一點 P,設 CP = a,DP = b。再過 P 點作 CD 的垂線(T圖中未標出直角∟啦),交圓邊於 A 和 B。根據相交弦定理,AP × PB = CP × DP = a × b。而由於 AB ⊥ CD,CD 又是直徑,∴ AP = PB(只要證明▵ACP ≌ ▵BCP 即可,並請自行連接相應邊),那麼 AP = ✓(a×b)。接下來考慮任意點 P 的因素,P 在 CD 上移動,相應的 AP 也在變化。但 AP 最大也只能是半徑 (a+b) / 2,也就是和 CD 垂直的那條半徑。所以說,AP 一定不超過半徑,即 ✓(a×b) <= (a+b) / 2,得證。


相關焦點

  • 排序不等式→算術-幾何平均不等式
    每周推送兩到三篇內容上有份量的數學文章,但在行文上力爭做到深入淺出。幾分鐘便可讀完,輕鬆學數學。 特別聲明,本人未曾授權任何網站(包括微博)、公眾號或其他什麼號轉載北京邵勇原創的「數學教學研究」公眾號的內容。建議您一定直接關注本公眾號(sx100sy),這樣有什麼問題可以留言交流和發消息,我會誠懇回復。
  • 算術平均還是幾何平均?----濾波器測試的誤區
    首先學過小學數學的同學都知道,A和B兩個數的平均值是(A+B)/2,這是最簡單不過的題目了。我們稱這個是「算術平均(Arithmetic mean)」    但是到了初中,我們學到了「幾何平均(Geometric mean)」,A和B的幾何平均是SQRT(A*B)。
  • 圖說:算術平均 | 幾何平均 | 調和平均
    每周推送兩到三篇內容上有份量的數學文章,但在行文上力爭做到深入淺出。幾分鐘便可讀完,輕鬆學數學。如圖所示。有線段BC,它的中點為O。在BC上取一點D,但點D不是BC的中點。過點D作BC的垂線,與以BC為直徑的半圓交於點E。連接OE(圓的半徑)。過點D作OE的垂線,垂足為F。則顯然有
  • 平均而言,你用的是錯誤的平均數(上):幾何平均數和調和平均數
    和流行的觀點不同,從數學上說,平均數通常不是一樣東西。意思是:沒有可以恰當地稱作「平均數」的數學運算。我們通常所說的平均數是「算術平均數」,具體計算過程如前所述。我們稱其為「平均數」,是因為我們期望它符合「平均數」的口頭定義:一個典型的、正態的中間值。我們常常是對的,但正確的頻率比我們想像的要低。
  • 課題:算術平均數與幾何平均數
    課題:算術平均數與幾何平均數教學目標:
  • 平均速度,可不是簡單的速度平均
    小明從家去學校速度50米/分鐘,放學回家速度60米/分鐘,學校距離家1500米,那麼小明來回平均速度是多少?    初次接觸平均速度的小朋友很容易把速度直接平均,也就是計算出來平均速度是(50+60)÷2=55米/分鐘。
  • 揭秘算術平均數與幾何平均數
    根據高中所學習的不等式內容,小編在此分享一篇關於算術平均數與幾何平均數的證明內容,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數形結合直接用圖形無字證明「算術平均數」與「幾何平均數」不等式的關係。以下內容源自美國數學家Roger B.
  • 幾何平均數
    求幾何平均數的方法叫做幾何平均法。如果總水平、總成果等於所有階段、所有環節水平、成果的連乘積總和時,求各階段、各環節的一般水平、一般成果,要使用幾何平均法計算幾何平均數,而不能使用算術平均法計算算術平均數。根據所拿握資料的形式不同,其分為簡單幾何平均數和加權幾何平均數兩種形式。1 定義 幾何平均數是n個變量值連乘積的n次方根。
  • 地學統計中的算術平均值、幾何平均值、中位數、標準偏差和標準誤差的意義和用法有何不同
    此時,多數人會不假思索地直接使用算術平均值和標準差。顯然,這種做法是不嚴謹的。那麼在地學統計中不同的平均值和誤差計算方法的概念在意義和使用上有何不同呢?| 算術平均數( arithmetic mean)我們常常稱的均值,就是算術平均數,它是統計學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種平均指標。
  • 影響華夏的數學巨著《九章算術》
    盈不足術是中國古代一種解算術難題的算法。一般算術應用題,都有確切答案。盈不足術為了推算答案,預先設立一個數字作為答案,依題目核算,若結果合問題,所設之數就是答案;若不合問,非盈即不足;通過兩次假設,即可利用盈不足術求出答案。這類問題共有五種,即一盈一不足,兩盈、兩不足、一盈一適足、一不足一適足。《九章算術》則匯集這五種問題,並給出算法[4]。
  • 初一數學——算術平方根
    一、概念圖1以5^2=25為例,25是5的平方,5是25的算術平方根。算術平方根是平方根的一種,當x是非負數時,x就叫做a的算術平方根(此處敘述與課本有所不同,以課本為準,把0直接並進來個人認為更便於理解)。也可以給算術平方根賦予幾何意義,已知正方形的面積,邊長就是面積的算術平方根。
  • 學好高中數學的32個技巧-系列4對數平均不等式
    學好高中數學的32個技巧考試考得好的同學,是簡單的題做得又快又對,在前面的中低檔題中節約時間,為後面的大題預留寶貴的時間;這樣才能在考試中做到從容不迫。為提升同學們的解題速度,本系列以加快解題速度為核心來進行創作,總共有32篇,希望能為同學們提供幫助。
  • 全省平均分0.31,最後數學大咖親自出馬,這道高考數學題有多難?
    說起數學兩個字就讓不少人頭疼,2008年,一道高考數學題的出現震驚了全國,這一道題目讓30萬人體驗到了被支配的恐懼,這道題目也創造了中國數學高考歷史上最低平均分數的紀錄,學生平均分僅0.31分,讓人直接不敢相信。這道題就是2008年江西高考數學理科卷最後的壓軸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來試試手。
  • 算術平均數與幾何平均數不等式的無字證明
    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證明,是進入數學思考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這需要我們數學工作者儘可能地利用文字敘述、符號表達和邏輯推演,嚴謹地向學生呈現直接證明法、間接證明法和數學歸納法。在這方面,「數」與「形」的結合是最好的途徑。今天我們就學習一下如何直接用圖形無字證明「算術平均數」與「幾何平均數」不等式的關係。
  • 柯西《分析教程》中:算術-幾何平均值不等式最優美的證明
    算術-幾何平均值不等式是數學中的一個重要不等式,它的證明方法有很多,其中最經典的是柯西1821年在它的名著《分析教程》中所記載的證明,因其美妙,間接,嚴謹而被歷代數學家所稱讚。都知道算術-幾何平均值不等式的形式如下首先柯西從最簡單的數學形式出發得到:即n=2的情況下的等式,一目了然接著,參照上述n=2的等式形式 ,可迅速寫出得到n=4的情況下的不等式,依次類推,n=8的情況下,得到如下等式形式你會發現右邊公式的指數等於左邊項數n,即n=2^m,且這裡的項數n是幾何級數的形式,很明顯當n等於幾何級數的形式時
  • 一本一區數學系「畢業神刊」:《Mathematics》,平均2~3周錄用
    期刊介紹 《Mathematics》(ISSN 2227-7390)是MDPI雜誌社的一本數學領域期刊,創刊於2013年,發表數學領域的相關研究,包括:代數幾何代數拓撲PDE分析>普通數學通用拓撲幾何拓撲群論歷史和概述資訊理論K理論與同源性邏輯數學物理學
  • 「學好數學的秘密不在課堂」
    在他看來,學好數學,除了採取適當的教學方式之外,還要從實際生活中提煉數學的思維方式。 作為英文版《一課一練》的編審,尤西斯金教授以及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提姆·羅蘭都感受到,不同國家的數學教學文化各有千秋,但教學內容卻驚人地一致。這種數學文化的多樣性,恰恰為相互學習提供了條件。
  • 算術先知:彼得·舒爾茨
    他獲得的諸多獎項的頒獎詞中稱他「已經是當世最具有影響力的數學家之一」,並且是「一個幾十年一遇的罕見天才」。他還被認為是數學界最高榮譽菲爾茲獎的大熱門。 一類被他稱之為「狀似完備空間(perfectoid space)」的「分形」結構,作為舒爾茨的關鍵革新雖然問世才幾年,但是它已經在算術幾何,一個數論和幾何的交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科學發現|《九章算術》:東方自然科學的原點
    中國2002年發行的紀念數學家劉徽的郵票(網絡圖)這部古代數學名著就是《九章算術》。《九章算術》一共收集了246個數學應用問題。據載,秦朝末年,民間出現了《九章算術》的原本,與眾不同之一是系統總結了戰國、秦、漢時期的數學成就;二是採用了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從簡單到複雜的編排體例。西漢北平侯張蒼、大司農中丞耿壽昌都對《九章算術》進行修訂;一百多年後的東漢初年,學者陳凱靖把書中的問題整理成方田、慄米、衰分、少廣、商功、均輸、盈不足、方程、勾股九大類(即九章),自此《九章算術》基本定型。
  • 【每周一問】【38】用動能定理和動量定理研究平均作用力的大小
    如圖所示,水平方向運動的彈簧振子,彈簧勁度為k,振幅為A,求小球從最左端運動到平衡位置的過程中,彈簧對小球的平均作用力。     從圖像可以看出,此過程力的平均值等於初、末狀態的算術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