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就是拍拍拍,你都記住了些啥?| 果殼 科技有意思

2020-12-07 果殼網

(妲拉/譯)你或許覺得自己腦海中的記憶如水晶般清晰,但實際上,記憶未必可靠。

每當你喚醒一段記憶,可能都會無意識地對它做出一點細微的調整,由此妨害它的精確度。就連最瑣碎的記憶也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影響。有研究發現,如果告訴受試者兩輛車發生了「碰撞」而非「擦掛」,那麼他們回想起來的車禍情景會比實際情況更加慘烈。

最令人沮喪的是,我們對記憶細節的調整和對現實的重構都是無意識的,我們根本不會覺察自己的記憶已經發生了改變。修正記憶產生的裂痕總會悄然修復,我們常常不會記得自己忘記了什麼。

兩年前,我去大峽谷遠足,一路上拍了四百張照片。我很擔心大峽谷的美景會從我記憶中悄悄溜走,只留下失真的贗品,所以我格外依賴相機。相機留下的記憶看起來那麼清晰,那麼不可磨滅。

可是最近,我突然十分好奇:我們越來越依賴智慧型手機來記錄生活,這又對記憶有何影響呢?

拍照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記住大峽谷的奇景嗎?圖片來源:123rf.com.cn正版圖片庫

和心理學領域的許多課題一樣,對於這件事,目前我們的問題比答案還多。不過在很多案例中,科學家發現,不斷拍照實際上會損害我們的記憶,分散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無法專注於當下。持續分享照片甚至可能改變我們在實際生活中喚醒回憶的方式。

不過,也有新研究發現,相機同樣能增強我們對特定體驗的記憶。利用這個早期研究提供的線索,我們可以更好地利用智慧型手機,在強化記憶的同時享受更多樂趣。

拍照讓人分心,無法專注當下體驗

形成長期記憶的第一步是付出注意力。如果你對周圍的世界關注度不足,大腦根本不會把你體驗到的感覺存儲下來。

大腦通過連接神經細胞形成長期記憶。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越強,你的記憶就越鮮明。神經連接的大網將所有感覺交織在一起,形成一段記憶:某個場景看起來是什麼樣子,摸起來是什麼感覺,聞起來是什麼氣味。

但是,如果你沒有付出注意力,外部信息甚至沒有進入你的短期記憶,那麼你的大腦自然無法形成長期記憶。

斯坦福紀念教堂是一座相當引人注目的建築。教堂入口上方有巨幅粉彩風格壁畫,描繪了耶穌迎接英靈進入天堂的情景,天堂的背景中點綴著一棵棵棕櫚樹。教堂內部有華麗的馬賽克和彩色玻璃,還有多不勝數的天使和聖徒壁畫,恢宏而壯麗。不過,即將刊登在《實驗社會心理學雜誌》(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要是手邊有一部帶攝像頭的手機,你可能更容易忘記眼前的美景。

在一系列實驗中,幾百位受試者在沒有導遊帶領的情況下自行遊覽了這座教堂。遊覽過程中,受試者需要依據指令記錄一些細節,例如「教堂中十字形的平面結構」,或者著重觀察「宏偉的入口上方歡迎你的」青銅天使。

一部分受試者攜帶著配有攝像頭的iPod,他們需要按指令拍攝照片,另一些受試者什麼都不帶。

遊覽結束後一周,所有受試者都需要接受突擊測試,研究者會詢問他們在遊覽過程中理應記得的一些細節。結果發現,不帶相機的受試者在10道題裡大約能答對7道,而帶了相機的受試者得分更接近6分。二者的區別細微卻不容忽視,就像從C到D。

「僅僅是泛泛地拍一些照片,就足以降低受試者在記憶測試中的得分。」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達特茅斯的心理學研究者埃瑪•坦普爾頓(Emma Templeton)表示。

這是為什麼呢?簡單地說,因為相機會讓人分心。「它讓我們無法專注於當下的體驗,所以記不住那些本應專心欣賞的東西。」坦普爾頓說。而無所不在的智慧型手機「就像是插入我們日常生活的一個巨大幹擾源」。

不帶相機遊覽,讓受試者在記憶測試中得分更高。圖片來源:123rf.com.cn正版圖片庫

坦普爾頓和她的同事懷疑,讓人分心的不只是相機。在同一個時間段裡,她的研究團隊還做了一項線上研究,請380位受試者觀看一段TED演講視頻,這項研究的對照試驗比教堂遊覽項目更加嚴格。整體而言,只要研究者要求受試者在電腦上做實時筆記,就會損害受試者對演講的記憶。

坦普爾頓強調,總而言之,心理學家剛剛開始研究智慧型手機對人類認知能力的影響。「電子媒體和相機已經出現了一段時間,但在我們心理學研究的大環境中,這些事物還相當新奇,而且人們使用媒體的方式仍在快速演變。」她說。

換句話說,我們使用電子設備的方式還在不斷變化,這使心理學家更難以評估智慧型手機對認知能力的影響。

記在腦子裡還是記在手機裡?

拍照可能損害記憶的另一個原因是所謂的「認知減負」。

簡而言之,我們將一部分腦力勞動「外包」給了計算機。2011年,《科學》雜誌刊發了一項著名的研究,該研究發現,如果告訴受試者某段信息已經錄入了電腦,那麼他們記住這條信息的概率就會降低。不過這個實驗只有60位受試者,而且全都是大學生,所以它得出的結論可能價值有限。但認知外包的例子隨處可見,比如說,你還記得幾個人的電話號碼?

最近,出現了支持這一理論的更多證據。2015年,滑鐵盧大學的心理學研究者發表了一篇論文,他們發現,如果你總是迴避相對困難的分析式思考方式,那麼你更容易依賴智慧型手機來查詢信息。研究結果表明,把電腦當成認知的「拐杖」,已經成為一種十分普遍的策略。

納撒尼爾•巴爾(Nathaniel Barr)是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他說:「讀了我們的論文以後,很多人覺得我們的觀點是『智慧型手機讓人變蠢』,但我們自己更傾向於這樣的詮釋:認知能力相對較弱的人可以藉助手機來拓展大腦的能力,這是一種很棒的方式。」就算你是個路痴,現在出門也可以通行無阻。從這個角度來看,智慧型手機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認知捷徑。

認知減負不一定是壞事,只要別減掉真正重要的東西。如果手術臺上的外科醫生需要靠谷歌來查詢下一步該怎麼切闌尾,那可能就真的有問題了。

說回拍照,認知減負的問題就變得更複雜了:生活中的哪些事情是你願意純憑大腦把它記下來的呢?

巴爾說:「如果你拍下一張照片,把它分享出去,那麼別人也能體驗到你的一部分感受;要是你不拍照,那這感受就只屬於你自己。這樣做有利有弊……隨著這些技術越來越深地嵌入我們的生活,我覺得我們需要更多地權衡得失,做出決策。」

這也是關於相機與記憶的研究最有趣的地方:通過不停地拍照,我們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最大的代價:相機收窄了我們的注意力

確切地說,智慧型手機不會讓我們變蠢,但它會改變大腦工作的方式,重新聚焦我們的注意力。

亞歷山德拉•巴拉斯克(Alixandra Barasch)是紐約大學的認知學家。她在工作中發現,不斷使用智慧型手機拍照的確會帶來記憶裂痕。但更重要的是,她找到了一個利好因素:相機還能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力,增強記憶。

巴拉斯克讓受試者去參觀博物館,其中一部分人需要拍照,另一部分則不需要。與不拍照的對照組相比,接受了拍照指令的受試者更容易記住遊覽過程中的視覺信息;但這樣的收益也有代價:拍照的受試者更容易忘記自己聽到的信息

巴拉斯克的研究發現,智慧型手機會改變注意力的方向——在手機的引導下,我們的注意力有了新的焦點。在一項小型研究中,巴拉斯克和同事給參觀博物館的受試者佩戴了眼動追蹤設備。分析結果表明,受命拍照的受試者會花更多時間來觀看手工藝品,他們參觀的展品件數也更多,但他們很少轉開視線去打量天花板和地板。

如果你正在努力試圖拍攝一張完美的照片,好發朋友圈,那麼你很可能對周圍的聲音充耳不聞,也會忽略附近的氣味,你不會注意到組成這一刻的美麗而複雜的諸多細節。

其他研究者也發現了類似的奇妙效果。2011年,菲爾費爾德大學的心理學家琳達•漢高(Linda Henkel)在一項實驗中發現,如果只是簡單地要求受試者在參觀展覽時拍照,那麼他們對物品細節的記憶會遭到損害;但是,如果專門叮囑受試者必須使用相機的變焦功能拍攝近距離特寫,那麼他們對展品的記憶反而會得到提升。

這個結果告訴我們,專注於拍照的時候,我們很可能不自覺地「收窄」了自己的體驗

專心拍照,讓人更容易遺忘拍照內容以外的體驗。圖片來源:123rf.com.cn正版圖片庫

現實世界中的強烈體驗是沉浸式的,而且通常包括所有感官。你是否記得上次度假時從背後吹來的那一陣風?是否記得自己當時的感受:顫慄、激動或恐懼?在朋友圈翻閱那次旅行的照片時,你會記得那頓晚餐的味道嗎,或者只記得那頓飯很好看?

照片和文字永遠只是單薄的片斷,它們無法取代豐滿的完整的體驗。當你回顧照片的時候,它們的確能提供記憶的線索,卻不一定能喚醒完整的記憶。

大量分享照片,讓你提取回憶時情緒降級

我們拍攝的照片越來越多,非但如此,我們還不斷地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照片。分享的行為可能也會影響我們的記憶——以一種微妙卻不容忽視的方式。

巴拉斯克和她的同事發現,拍攝照片並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會改變我們在這段記憶中的視角。換句話說,當你拍下照片發到社交媒體上的時候,你更可能以第三者的視角存儲這段記憶

「如果我要求你在腦子裡想想上次聖誕節拍下來並分享出去的照片,」她解釋說,「那麼你更可能以一個局外人的角度來回想當時的情景。」但如果你拍攝照片只是為了存下來給自己看,那麼就不太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分享照片對視角的影響相當微妙。比如說,巴拉斯克發現,如果你滿腦子想著要把照片發出去給別人看,那麼拍照的過程可能就沒那麼有趣了。這可能是因為分享加強了我們的自我意識。(所以她建議拍完照片後稍等片刻再把它發出去。)目前我們還不清楚這種視角的轉變對我們的記憶有什麼長期影響。

「現在我們覺得這會影響情緒的強度。」她說,「如果站在第三者的視角,那麼你回憶起這段經歷時喚醒的情緒就沒有那麼強烈;但要是我停留在第一人稱的視角,那麼我就更有可能體會到那一刻的真摯情感。」

或許你可以考慮不要總是那麼「及時」地分享照片。圖片來源:123rf.com.cn正版圖片庫

如果你真想記住某些東西,一定要付出努力

說到這裡,我們似乎很難在純靠大腦的記憶和技術輔助的記憶之間找到理想的平衡。但是,如果你真想記住某些東西,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這意味著你需要更專注地觀察周圍的一切,有意識地將相機對準那些你想要記住的細節;甚至有時候你需要放下相機,去體會空氣的觸感和街道上的氣味,寫下你此時此刻的感受。

智慧型手機可以幫助我們增強記憶:它可以存儲信息,為未來的我們提供記憶的線索。但我們不能把所有東西都丟給手機。

關於學習,有一個研究結果始終如一:形成有意的記憶需要付出努力。單純地反覆閱讀無法幫助學生更好地記住考試答案。不,你必須付出努力,深入記憶底層,將碎片信息整合成一段完整的資料,以後你才更容易找回它。

體驗可能也同樣如此。「如果你平時不願意有意識地鍛鍊自己的檢索能力,那麼當你真正需要依靠自身記憶的時候,可能會覺得格外艱難。」漢高說。

最近,我再次回到了大峽谷。這是一次意料之外的旅行。我沒帶相機,也沒拿iPhone不停拍照。我之前已經拍過照片了。這次我感覺十分自由。直到今天,我還記得峽谷裡的松鼠從身邊匆匆跑過,企圖偷走我們的午飯;我記得二月的和風輕輕吹拂,伴隨我們走過艱難遠足;我記得朋友講了個蹩腳的笑話。我沒有拍照,這些記憶都存在我的腦子裡。我很確定,它們都真實存在。(編輯:odette)

相關焦點

  • 姬十三:果殼有意思,我沒意思
    而與讓「科技有意思」成為果殼內容調性同樣重要的商業化變現,也屢屢受挫。成立一年後,因不斷探索商業化的可能,姬十三收到很多粉轉路的「分手」留言。但對他來說,最令人窒息的時刻是2014年,當時工資發不出來果殼差點關門。和很多創業者一樣,避免商業化改變創業初衷是永久的議題。
  • 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商業有本事
    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商業有本事 2015-06-02 15:05
  • 出門遊玩,拍拍拍怎麼少得了一款相機的陪伴
    所以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幾款相機,讓大家在看世界的同時,也能拍拍拍,記住這些美好的好景好水好回憶。 推薦產品:富士X-E3參考價格:6199元        富士X-E系列是富士自推出無反相機系列以來,X系列的第二條產品系列線,該系列產品主打的就是旁軸的外觀設計以及緊貼旗艦的性能指標
  • 微信裡出現「拍拍你」是幹啥的?了解下,是這麼玩的!
    微信裡出現這個「拍拍你」應該算作是一個提醒的功能吧。這次微信升級系統,最大的亮點是可以改微信名稱啦。順帶還增添了這個「拍拍你」的功能。就是群聊裡可以雙擊要「拍」的人的頭像。那邊就會接到提醒,有震動,有聲音等提醒。
  • 微信拍一拍後綴好玩的有意思文字 拍了拍我的後綴內容搞笑
    微信拍一拍創意後綴有哪些?想要有趣的拍一拍後綴,玩家們直接自己設置就好了,隨時都可以換不同的後綴,下面是小編準備的一些拍一拍創意後綴,方便大家更加隨心的體驗拍一拍的功能玩法,還有設置後綴的操作方法哦。
  • 【專訪】MOOC學院宗唯伊:她比科技更有意思
    「不過,在微博的評論裡,很多人都只是在說,『啊,你好萌,啊,兔幾,你說話了……』我想科學傳播這件事真的任重道遠。」宗唯伊無奈地說道。可能你看到的只是幾句話,一幅圖片,但在背後,因為想做嚴謹的科學傳播,哪怕只是一幅圖也會考慮從兔子的視角看日食時月球上應該是紅色的,月球車的方位、視角,月球的狀況等很多問題。」關於每條微博的發出,宗唯伊總有話要說,在她發出的每條玉兔說的話後面似乎都有一個嚴謹的故事。「那月球車壞掉了之後呢?你怎麼發微博?」
  • 禿有禿的好| 果殼 科技有意思
    凱撒特別沉迷於此,他為了把頭髮弄回來啥都試過了。他頭戴桂冠這個事吧,與其說是為了向羅馬傳統致敬,不如說是試圖遮蓋他亮光光的腦門兒。他遇到埃及豔后的時候差不多已經全禿了。作為拯救凱撒秀髮的最後殊死一搏,她貼心地推薦了一個祖傳秘方:磨碎的老鼠、馬的牙齒和熊的油脂。 艾瑪,沒有卵用。
  • 果殼220W+之後:未來科技傳播怎麼玩?
    春節期間,由於全人類腦電波受到引力波信號幹擾(一本正經臉),果殼科普文《今晚的「大新聞」到底說了個啥》逆襲無數段子八卦,以220萬傲人閱讀量強勢霸屏。《三體》斬獲雨果獎、屠呦呦拿下諾貝爾醫學獎、引力波被探測...當普羅大眾都開始刷屏「科技掛」了,什麼樣的內容可以佔領社交媒體?全媒派獨家連線果殼網主編徐來,揭秘百萬+科普文誕生背後的秘密,同時為你帶來未來全球科技傳播的高能玩法大集結。
  • 非人哉:孫悟空平時都幹些啥?拍電影約朋友,還遇見過九月
    在前不久更新的《非人哉》漫畫裡出現了一堪稱「童年偶像」的角色,一出場就得到了粉絲們的歡迎,他就是齊天大聖孫悟空。小時候娛樂手段不像現在這麼豐富,放學回家基本就靠電視機打磨時間,無論是電視劇版本的《西遊記》還是動畫版的《西遊記》都看過很多遍,其中印象最深刻的角色就是孫悟空了。《非人哉》中的孫悟空也是個很魅力的角色,一頭短髮、火眼金睛,看起來超可愛的。漫畫中也描繪過不少他出場的畫面,我是很期待他之後成為「常駐嘉賓」的。
  • 拍視頻玩轉V-LOG,你該準備點啥?
    而值得注意的是,吃吃喝喝、走走停停、玩玩鬧鬧中當然得拍些小視頻,或者在小圈子裡分享,或者傳到社交平臺上show下自己的生活,類似優酷、嗶哩嗶哩、微博都是大家喜聞樂見的平臺了,但是想要拍出好看的視頻,恐怕小小的手機顯得有些簡陋,你肯定需要一些神級配件幫你拍出好看的視頻,比如下面這些。
  • 「果殼傳媒」玩起流行科學
    這些熱門新聞都有科學解釋,這就是一群理科男女組成的民間科學松鼠會寫出來告訴給公眾的真相,他們寫得好玩,讀者看了一笑。昨天下午,帶頭大哥姬十三等一幫松鼠幹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風光亮相,松鼠會全新升級——創建民政註冊的非營利機構哈賽科技傳播中心,以及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  身處果殼,心懷宇宙。
  • 【果殼3周年】性情站十大文章推薦!
    轉眼間,果殼已經3歲了。(此處應有掌聲)三年來,果殼主題站奇文屢出,力求將有意思的科技融入簡明生動的文字中。哈姆太郎曾經曰過:「即便我身處果殼之中,仍自以為是無限節操之王。」作為果殼網最有節操、沒有之一的主題站,性情站三年來最受矚目、最值得推薦的10篇文章究竟是哪些?現在就為你揭曉。  PS: 什麼?你問如果把這些文章都看完了,接著該做什麼?唔,你說呢?
  • | 果殼 科技有意思
    (參考資料3中有果殼網友整理的《人類性反應》的內容)。性愛的科學在《人類性反應》一書中,馬斯特斯醫生與維吉尼亞首次提出人類的性反應分為四個周期——興奮期、平臺期、高潮期和消退期。這四個階段的劃分並不是臆想,而是來自於包括心律等生理數據的分析和比對,具有很高的精確性。
  • 樹立正確手淫觀| 果殼 科技有意思
    作為一名男科醫生,李志民老師常常要接診各種各樣的病人,其中很多人都把自己發病(各種病)的原因歸罪於手淫。對此,李志民老師認為:真正的危害不在於手淫,而在於對手淫的不正確認識。2、手淫無害:男性很多從14歲左右就開始有了性衝動,一般在24歲左右才結婚,這之間有10多年的時間性處於被壓抑狀態,而在18歲左右是男性性衝動最強烈時期,長期的性壓抑並不有益健康,這是採用手淫的方式緩解性壓抑無論對心理還是對身體都是有益的,傳統的教育在於誇大了手淫的危害,使人們在手淫的同時備受心理煎熬,一方面無法抵禦手淫的衝動,一方面又非常害怕手淫帶來的危害,心裡處於極度矛盾的狀態。
  • | 果殼 科技有意思
    生物教科書告訴我們性行為的主要作用就是促進遺傳多樣性,但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分子醫學和遺傳學中心的副教授亨利.恆(Henry Heng)卻認為事實並非如此。儘管許多科學家給出了答案,但是大多數答案都是從基因混合所帶來的好處入手的。若將基因組理論考慮在內,亨利的研究結果可能會為我們解開這個進化生物學上的難題。根據亨利的解釋,有性繁殖與無性繁殖相比,潛在的優勢在於它限制了物種的宏觀進化(一般指種群以上在基因組層面上的進化)從而保證了物種的特性得以留存,它能防止物種A一下子變成了物種B。
  • 沒有一手絕活,他們都不好意思出門!
    這就是「明星」的220千伏金馬變電站,簡直漂亮得不要不要的~把每次工作都當作是考試,那什麼不都是小菜一碟。自從當上設備主人,沒有一手絕活,都不好意思出門!發現缺陷隱患,我拍拍拍!有一種午飯,叫晚上才有得吃。
  • 科研工作者們,果殼網科學人向您約稿!
    隨著越來越多科研人員意識到這一點,他們開始主動在果殼分享科研成果,比如這篇文章,就是論文發表在《科學》(Science)的同時,論文的第一作者為果殼撰寫的科普版本。又如另一篇,是《PLoS Genetics》一篇論文的作者在接受採訪後主動將答覆整合成一份脈絡性的介紹。
  • 《精靈寶可夢》比正電拍拍混得還慘,負電拍拍才是真的無人問津?
    在上一篇說完了正電拍拍之後,這一篇肯定是接著來說說負電拍拍了,嗯,果然這兩篇看起來都好像在水文啊,上一篇我們也說了其實比起負電拍拍,正電拍拍有著避雷針其實在雙打多少可以混一下,而負電拍拍的蓄電本身就要比正電拍拍來得遜色許多,那麼,負電拍拍在對戰上是不是真的混得比正電拍拍還慘?
  • 第一次約會,女生讓你碰這三個部位,十有八九就是對你有意思
    男生都有第一次約女生出門的時候,這時候的男生沒有任何的經驗。而在和女生在約會的過程中,又存在著很多無法確定的因素,男生就會特別害怕自己哪裡做得不好,惹男生生氣。這時候,男生會在網上百度學習一字兒技巧和套路。
  • 拍拍貸利息多高,教你掌握拍拍貸利息的計算方法
    隨著拍拍貸的用戶群體越來越龐大,很多網友朋友都產生了這樣的疑問?拍拍貸利息多高?我應該用什麼辦法來計算我在拍拍貸借錢產生的利潤?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如何計算拍拍貸的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