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 歐洲心臟病學會(ESC)年會上,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的Kazem Rahimi教授公布了最新的BPLTTC薈萃分析結果。這項備受關注的最新研究,不僅為我們帶來了振奮人心的結果,同時也引發了一些值得探討和深思的話題。
BPLTTC薈萃分析簡要介紹
研究背景:對於既往無心臟病或卒中、血壓低於高血壓閾值的人群,降壓治療是否同樣有益,這一問題一直存在爭議。以往研究尚無定論,導致世界各地的治療建議相互矛盾。
研究方法:納入48項隨機臨床試驗共計348854例受試者,將受試者分為合併心血管疾病(CVD)組和無CVD組,按照每組的基線SBP水平再分為7個亞組:<120,120-129,130-139,140-149,150-159,160-169,≥170 mmHg。
研究結果:平均隨訪4年,收縮壓(SBP)每降低5 mmHg,主要心血管事件的相對風險降低10%,卒中、缺血性心臟病、心力衰竭和心血管死亡風險分別降低13%、7%、14%和5%(圖1)。無論基線血壓如何、是否合併CVD,降壓治療均可產生明顯獲益(圖2)。
研究結論:即使血壓正常人群,也無論既往有無CVD病史,降壓治療均可降低CVD風險。
圖1 SBP每降低5mmHg的心血管事件結果
圖2 不同基線水平和CVD合併情況的降壓治療獲益
BPLTTC薈萃分析帶來哪些啟示?
BPLTTC薈萃分析結果顯示,降壓治療帶來的心血管相對風險下降,與收縮壓的降幅相關。無論基線血壓如何、是否合併CVD,降壓治療均可產生心血管獲益,包括整體心血管事件的減少及卒中、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血管死亡風險下降均呈現出一致性。即心血管獲益並不隨基線血壓水平及既往是否發生過CVD事件而有所不同。
這些結果說明,以往單純基於血壓水平或單純基於是否發生CVD決定降壓治療的策略並不完善。降壓藥物治療應更積極地用於心血管疾病的一級預防與二級預防。未來如何更加科學制定降壓策略?我們需要深入思考。
BPLTTC薈萃分析存在哪些爭議?
由於BPLTTC薈萃分析的結果尚未正式發表(見刊),目前尚無法確定BPLTTC薈萃分析具體納入了哪些RCT?這些RCT設計、納入樣本人群的數量及代表性及研究的質量如何?此外年齡和性別是否對結果造成影響,尚不得而知。
此外,在SPRINT研究1中,強化降壓組的不良事件明顯增多。BPLTTC薈萃分析目前公布對資料中未涉及安全性問題。
Kazem Rahimi教授本人也認為,目前仍不應據此認為所有人均應接受降壓藥物治療。對於每位患者應該權衡獲益風險比,只有當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時才考慮更為積極的降壓治療,所以心血管風險評估仍應作為制定降壓治療策略的依據。
結合我國國情,應採取怎樣的高血壓治療策略?
調查數據2顯示,如果以140/90 mmHg作為高血壓定義和血壓目標值的界值,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標化患病率為23.2%,控制率為15.3%。以130/80 mmHg為界值,則患病率倍增至46.4%,控制率降至3.0%。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高血壓控制率仍處於較低水平。
2018年中國高血壓指南3推薦,一般高血壓患者目標值
對血壓≥160/100 mmHg、高於目標血壓20/10 mmHg的高危患者,或單藥治療未達標的高血壓患者應進行聯合降壓治療,包括自由聯合或單片複方製劑。對血壓≥140/90 mmHg的患者,也可起始小劑量聯合治療。ACEI+噻嗪樣利尿劑是推薦的聯合用藥方案之一,這兩種藥物聯合具有機制互補性,能夠協同降壓,抵消或減輕不良反應,同時還具有充足的中國患者獲益證據(如ADVANCE、ADVANCE-ON、HYVET、PROGRESS)。
小結
BPLTTC薈萃分析結果表明,儘早啟動降壓藥物治療可以預防CVD的發生。無論基線血壓水平如何、有無CVD病史,SBP一定幅度的下降帶來的心血管獲益呈現出一致性。然而,BPLTTC薈萃分析尚有一些問題懸而未決。當前我們仍應綜合考慮患者的基礎血壓水平及心血管風險,制定適宜的降壓策略。對於心血管風險增高的患者,如果能夠耐受,積極的降壓治療能顯著地改善遠期預後。
參考文獻
1.A Randomized Trial of Intensive versus Standard Blood-Pressure Control. N Engl J Med. 2015 Nov 26; 373(22): 2103-16.
2.Status of Hypertension inChina: Results From the China Hypertension Survey, 2012-2015. Circulation. 2018May 29; 137(22): 2344-2356.
3.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 中國心血管雜誌. 2019; 24(1): 24-56.
專家簡介
劉靖教授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高血壓病房主任,高血壓專業負責人,心內科主任醫師,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心血管疾病預防與管理,擅長高血壓、冠心病、血脂及心血管代謝異常、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及心血管臨床藥理學研究。
現為歐洲心臟病學會(ESC)高血壓委員會、歐洲高血壓學會(ESH)血壓監測工作組及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CSC)預防管理學組委員;國家標準化高血壓中心秘書長;中國高血壓聯盟(CHL)理事兼副秘書長;中國醫師協會(CMDA)高血壓專業委員會學科建設工作組副組長,代謝學組委員;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CPAM)高血壓分會常務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CRHA)心臟康復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老年學與老年醫學學會(CAGG)心血管病分會委員;北京醫師協會(BMDA)高血壓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健康科普專家;北京市自然基金評審專家;北京市科技獎勵評審專家;2017、2018、2019年度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網絡)評審專家;2017 年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精準醫學研究」重點專項終審專家。第27 屆歐洲高血壓與心血管保護會議主席團成員、第1 屆亞太心血管代謝症候群大會主席團成員及中韓聯合會議主席。
作為主要執筆人主持撰寫中、英文版《中國中青年高血壓管理專家共識》、《縣域血脂異常分級診療服務技術方案》,撰寫《中國心血管病一級預防指南》。
現擔任Clinical Hypertension、《中華高血壓雜誌》、《慢性病學雜誌》、《英國醫學雜誌》(BMJ 中文版)編委;Cardiovascular Drugs and Therapy、Cardiovascular Diagnosisand Therapy、《中國預防醫學》、《中國醫藥科學》審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