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產卵器也能感受植物氣味?

2021-03-01 昆蟲小學生

2020年5月21日eLIFE雜誌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院王琛柱研究員課題組在煙青蟲嗅覺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題為:A moth odorant receptor highly expressed in the ovipositor is involved in detecting host-plant volatiles的研究論文。

    

       昆蟲的嗅覺器官主要是觸角,因此大部分嗅覺基因都在觸角高表達。但本研究通過轉錄組測序、螢光原位雜交在煙青蟲的雌蟲產卵器化學感受器上發現了一個高表達的氣味受體HassOR31基因。通過配體測試,發現HassOR31對12種植物源氣味均有反應,其中對煙青蟲寄主源氣味順3-己烯丁酸酯的反應最強。


      隨後研究用交配後待產卵的雌蟲進行產卵地選擇測定,發現觸角完整和切除觸角的雌蟲相比對照,偏好產卵於辣椒葉片以及掛有順3-己烯丁酸酯的誘芯的葉片。因此推斷HassOR31參與雌蟲產卵地選擇中嗅覺行為過程。

 

 

原文地址: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53706

 

撰稿不易,請關注並轉發。若有理解不當之處,請聯繫修改。投稿郵箱insecter66@163.com。昆蟲科研一線研究者撰稿。

相關焦點

  • 蛾子產卵器也能「嗅」到植物氣味
    昆蟲用它來尋找寄主、識別配偶、躲避天敵。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科學家最近發現,一種蛾子的尾部竟然也有「鼻子」的功能。這種蛾子叫煙青蟲,是我國的一種重要農業害蟲。煙青蟲雌蛾為了保證其後代能在適宜的環境中長大,她們做了雙保險,除了擁有一對觸角感受氣味外,還利用腹部末端的產卵器來聞到植物氣味,把卵精確地產在合適的地方。
  • 王琛柱團隊發現蛾子的產卵器能嗅到植物氣味
    昆蟲作為地球上數量最多的動物類群,具有發達的嗅覺系統,用它來尋找伴侶、食物和產卵場所,還能躲避天敵。觸角通常被認為是昆蟲的「鼻子」,科學家對它的研究廣泛而深入。昆蟲觸角依靠嗅覺感受神經元(OSNs)來感受氣味物質,在其樹突上共同表達的氣味受體(ORs)和協同氣味受體(ORco)的作用至關重要。
  • 昆蟲靠什麼聞到氣味?
    昆蟲是地球上種類十分豐富的類群,在長期的進化中,其嗅覺系統已經成為一個高度專一且極其靈敏的化學檢測器,可以識別環境中特異性的化學氣味分子,並依此來覓食、求偶、躲避天敵等。昆蟲觸角上的毛形感器和錐形感器,主要感受環境中的化學氣味。氣味通過感器上的微孔進入感器淋巴液中,與淋巴液內的氣味結合蛋白相結合,形成氣味 -OBP 複合體,複合體再與感受細胞的樹突膜相互作用,產生動作電位。動作電位信號通過軸突傳入昆蟲中樞神經系統,引起昆蟲的行為反應。昆蟲除了藉助氣體結合蛋白來感受氣味,還會藉助很多嗅覺相關蛋白,主要有以下幾種:1.
  • 你知道昆蟲靠什麼聞到氣味嗎?
    你知道昆蟲靠什麼聞到氣味嗎?昆蟲觸角上的毛形感器和錐形感器,主要感受環境中的化學氣味。氣味通過感器上的微孔進入感器淋巴液中,與淋巴液內的氣味結合蛋白相結合,形成氣味-OBP複合體,複合體再與感受細胞的樹突膜相互作用,產生動作電位。動作電位信號通過軸突傳入昆蟲中樞神經系統,引起昆蟲的行為反應。
  • 植物用偽裝氣味的辦法來避免被食用
    茂密的熱帶森林中的植物能夠掩蓋其氣味,從而避免被昆蟲發現後食用。國際研究人員在Chamela-Cuixmala(墨西哥西海岸的熱帶森林保護區)中檢查了28種昆蟲和20種植物。他們的研究揭示了「複雜植物群落」的個體如何散發出類似的氣味,這種包裝的思想使他們活著並混淆了飢餓的草食動物。 英國菲爾·史蒂文森教授說:「容易分辨的氣味對草食動物有利,對植物不利。」 「因此,我們進行了一場信息軍備競賽。植物要避免被定位和食用,因此要盡最大的努力像其他植物一樣聞起來。」
  • 研究顯示植物會掩飾氣味躲天敵
    參考消息網6月22日報導外媒稱,根據一項新的研究,茂密的熱帶森林中的植物能夠掩蓋自身的化學氣味,從而避免被昆蟲發現和吃掉。這是植物與食草動物之間的「信息軍備競賽」中的關鍵優勢。
  • 自然界的肉食植物:用色彩和氣味誘捕昆蟲
    因此,他認為捕蠅草捕捉到昆蟲只不過是偶然現象,如果昆蟲停止掙扎,捕蠅草會自動放了他們。 隨後,達爾文還還研究了其他種類的肉食性植物,並且最終把自己的觀察結果和研究成果公布在1875年的《食蟲植物(Insectivorous Plants)》一書中。他認為,維納斯捕蠅草不僅反映迅速,並且在困住獵物之後力道強勁,使得獵物根本沒有逃生機會,因此他認為維納斯捕蠅草是「全球最奇妙的植物之一。」
  • 大自然的神奇組合昆蟲與植物
    在大自然中,我們經常看到各種昆蟲在花叢中穿梭,這些昆蟲能幫助綠色開花植物進行傳粉。不同的昆蟲可以根據花的大小、顏色、形狀、氣味、花期選擇自己偏愛的花。它們會將一朵花的花粉帶到另一朵花,從而完成傳粉。就像蝴蝶、蜜蜂它們多以採食花粉和花蜜為生,在採食花蜜的同時,身上會不知不覺地粘上花粉,飛落在同種植物的另一朵花的柱頭上,就幫助植物進行了傳粉。
  • 植物和昆蟲的博弈
    地球上約有35萬種植物和100萬種昆蟲,多樣的物種組成了繽紛的大自然。昆蟲和植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物種多樣性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花朵的鮮豔色彩和芬芳氣味取悅了賞花人,而它的初衷是在告訴那些傳粉的昆蟲:「嗨,我在這裡。」
  • 植物和昆蟲的博弈
    昆蟲和植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物種多樣性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花朵的鮮豔色彩和芬芳氣味取悅了賞花人,而它的初衷是在告訴那些傳粉的昆蟲:「嗨,我在這裡。」植物抗蟲的十八般武藝植物為昆蟲提供食物,昆蟲幫助植物傳粉,互惠互利。但植物和昆蟲之間,並不總是那麼和諧。
  • 花朵豔麗,氣味異常的植物——巨花馬兜鈴
    davisii)相同,雖然同類植物的氣味讓人不敢苟同,但自身卻散發迥異的芳香。你沒有聽錯,Aristolochia gigantea散發著檸檬氣味,奇花異草雖然惹人喜愛,但沒有人真的傻到把散發著濃烈屍臭味的植物種滿整個庭院,首先你的家人與鄰居就會嚴重抗議 。
  • 人類是用舌頭感到味覺,你知道昆蟲通過什麼感受味覺的麼?
    但是包括大型貓科動物和海洋哺乳動物在內的一些食肉動物卻不能感受到甜味,它們並沒有相應的味覺感受器。因為肉不是甜的,這些味蕾並不能幫助食肉動物辨別食物,所以它們也是不必要的。當你的食物幾乎只有一種類型時,味蕾的數量也相應較少。雜食動物雜食性動物是指既吃植物又吃動物的一類的動物,它們的味蕾數量比食肉動物多,一般能夠感受到包括甜味在內的五種味道。
  • 當雌蛾選擇產卵位置的時候,為什麼避開有毛毛蟲糞便氣味的植物?
    作者:文/虞子期或許你有所不知,大自然中許多看似平常的現象,其背後都蘊藏著深刻的科學含義,就像昆蟲和植物之間的依附關係。我們經常會在很多會開花的植物附近尋覓到飛蛾的蹤跡,但卻很少對這樣再普通不過的現象有更深入的思考。而關於昆蟲產卵,我們也對其並不陌生,有時候還能親眼得見,那你知道它們對於自己的產卵地點有怎樣的要求嗎?其實,對於這些通過產卵繁衍後代的昆蟲而言,它們主要是通過嗅覺對氣味的辨別,來選擇最好的產卵地點,以提高其幼蟲的存活率,以及在之後的生存環境中所具有的競爭力。
  • 為了吸引昆蟲來採蜜,植物做了哪些努力?
    這樣一來,花兒得到授粉,過一段時間就會結出果實,而蜜蜂呢,則會得到花蜜,植物和昆蟲都能在採蜜的過程中得到好處。其實,這種雙贏的機制是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進化出來的,叫做協同進化。為了完成協同進化,便於蜜蜂這樣的昆蟲來幫助它們傳粉,植物們可是「想」了很多辦法。
  • 美洲鈍眼蜱化學感受器附件蛋白質組揭示了氣味結合蛋白等化學感受相關蛋白
    本文通過蛋白質組學分析了美洲鈍眼蜱Amblyomma americanum的兩種化學感受附件。
  • 昆蟲界的虞姬,美麗霸氣又聰明!
    「人呆手戶」即保護:保護植物,保護綠色,保護自然
  • 這種植物的花竟長得像鈴鐺!一個特別的技巧讓它能吸引更多的昆蟲
    植物的花朵不光顏色多樣,形狀也各有不同。正因為花兒們既多彩又多姿,古往今來,才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今天要介紹的這種花朵在顏色上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但是它們的形狀卻非常討人喜。因為這種植物的花竟長得像鈴鐺!
  • 美研究稱:氣味感知基因決定人對氣味的不同感受
    美國杜克大學和洛克菲勒大學研究人員16日發表報告稱,人體的一種氣味感知基因決定著人們對人體汗液氣味的「看法」。人類對氣味的感受為何會存在個體差異的謎團就此揭開。  最新突破  這項研究結果於16日在《自然》雜誌網站上公布。
  • 7種食肉植物,植物界裡的昆蟲殺手!
    心想要是有什麼植物能把它們通通幹掉該多好呀,沒有蚊蟲的夏天才是完美的夏天。你還別說,我們神奇的大自然界果真存在食蟲的植物,1875年,達爾文發表了第一篇關於食蟲植物的論文。目前,地球上大概生活著630多種食蟲植物,另外還有大約300多個屬的植物有捕蟲的能力,小夥伴們,是不是驚呆了?前方高能,一大波蟲子殺手即將到達「上線」,各位看官們做好心理準備哦。
  • 植物和昆蟲的博弈--中國數字科技館
    昆蟲和植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物種多樣性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花朵的鮮豔色彩和芬芳氣味取悅了賞花人,而它的初衷是在告訴那些傳粉的昆蟲:「嗨,我在這裡。」>  植物為昆蟲提供食物,昆蟲幫助植物傳粉,互惠互利。但植物和昆蟲之間,並不總是那麼和諧。  植物的足跡遍布了七大洲、四大洋的各個角落,為動物和人類提供食物,是整個食物鏈中最主要的生產者。植物固著生長,無法主動躲避昆蟲的襲擊。於是,在漫長的自然選擇和協同進化的過程中,植物進化出一套複雜的防禦系統。  一些植物在外表進化出厚厚的蠟質、尖銳的表皮毛等,從物理上減少昆蟲的取食和附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