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油田黃河海港,位於山東省北部,渤海西南岸,萊州灣與渤海灣分界處,黃河入海口以北35千米處,北緯38°05′39.9″,東經118°57′21.6″,10米等深線距岸邊約5.5千米。該港口海上交通便利,位於渤海南部中心區,出渤海海峽入黃海、東海,通向太平洋。它包括外港碼頭和內港池碼頭兩部分,是勝利油田自備港,2000年7月,劃歸海洋石油開發公司管理。
外港碼頭
為適應海上石油勘探開發和原油外輸形勢的需要,勝利油田會戰指揮部於1983年5月5日申請在黃河三角洲地區建設海港碼頭進行可行性調查研究。
1984年8月29日至9月6日,經國家計委批准,石油工業部在剛剛成立的東營市召開勝利油田碼頭建設論證會,通過碼頭建設方案。1984年11月,施工隊伍開赴黃河神仙溝入海口附近,開始防潮堤和碼頭引堤工程施工。1985年11月,在引堤零點60度方向3千米外水深5.7米處沉放6條廢船,形成臨時港池和施工碼頭用。1986年4月,建成北防潮堤850米、防浪堤2300米,南防潮堤1700米。1986年10月,完成碼頭引堤修建工程,總長1840米,建成千噸級碼頭3座。
1985年3月4日至5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長彭真視察勝利油田,6月為海港題名「黃河海港」。1987年4月25日,國務委員康世恩為黃河海港奠基。1991年1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鵬到黃河海港視察。
1988年海港一期工程竣工,交付勝利油田使用。1989年將引堤向前延長到2300米。與海港同期興建的鋼管結構簡易碼頭,有2個水深4米、長50米的臨時泊位,可停靠2000噸駁船。為開通東營至大連客運航線並解決滾裝船停靠的急需,1991年12月,在海港碼頭西側建客貨滾裝碼頭,總長22米,1992年5月開工,同年8月竣工,由勝利油田投資,東營市租用。同年7月份竣工一座材料碼頭,長50米。1992年7月由交通部一航局一公司施工承建,1995年9月竣工建成了長156米、寬48.2米,設計水深4~5米的板樁式勘探開發碼頭。主要用於勝利油田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物資補給、船舶停靠等。1998年7月,由油建公司負責施工,在勘探開發碼頭前沿打30 根鋼管立樁,橫支撐連接,安裝橡膠護舷靠船排。經過近十餘年負重作業和地質變化,2001年勘探碼頭整個碼頭面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陷、淘空、脫離及地質鬆散現象。為消除生產作業中的安全隱患,2001年4月,實施碼頭局部鑽孔灌漿工程,對碼頭基礎進行維護保養。
內港池碼頭
1992年9月1日,受16號熱帶風暴的影響,埕島作業海域風力達11級,風暴潮浪衝開堵截內港口池的西端防潮堤,並衝刷出連通內港池的航道,開闢了內港池水域。內港池口門狹小,水面平靜,簡單疏浚後,港池水深達-3米,是較為理想的避風港。
1993年,為增加陸地施工工作量,減少海上施工時間,油建一公司承建了八號碼頭,碼頭長600米,作為該公司海工建設基地。1994年8月八號碼頭建成並投入使用,每年金屬結構加工預製能力1萬噸。1996年油建一公司建成投用了五號碼頭,作為海洋石油裝備、管線結構件等陸地預製的第二基地,每年金屬結構加工預製能力4000噸。
1994年農工商總公司水利工程公司建成二號碼頭西段200米。1997年勝利石油管理局東港海運公司又將二號碼頭向東延伸100米。1998年二號碼頭西段150米劃歸海洋石油開發公司,東段150米碼頭劃歸港務管理中心使用。2000年7月,港務管理中心整體劃歸海洋石油開發公司,300米長二號碼頭全部由海洋石油開發公司管理使用。
1994年4月,為方便漁船停靠,河口水產局盛海漁業有限公司承建了三號碼頭,碼頭長50米,前沿水深-4米,設計結構為重力式碼頭。
1996年,為滿足物探公司海洋勘探船舶的停靠需求,海洋鑽井公司海興公司承建內港一號碼頭,碼頭長191米,西段水深-2.5米,東端水深-0.5米,該碼頭西段57米部分結構為重力式碼頭,由海洋石油開發公司承建。東段126米為板樁式碼頭,2002年由海洋石油開發公司承建,物探公司使用。
2000年底港務中心建成投用了七號碼頭,碼頭長172米,前沿水深-4.3米,為板樁錨定牆結構碼頭,作為海上應急碼頭。2001年底海洋石油開發公司建成投用了六號碼頭,碼頭長392米,前沿水深-4米,為板樁錨定牆結構碼頭,作為淺海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用碼頭。2002年1月,海洋石油開發公司建成投用了四號碼頭,碼頭長160米,為板樁錨定牆結構碼頭,作為淺海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用碼頭。
(責任編輯:施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