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人語遲」不是病,只是家長容易急出病:「這孩子,不會有啥毛病吧?」
孩子為什麼說話晚?原因有很多方面,除了生理方面的原因,脫離群體生活,養護人和孩子的語言交流太少,性格過於內向等等,都會造成孩子說話晚。
還有一個原因,容易被家長忽視,那就是——家長把孩子照顧得太好了。
你說啥?照顧得太好,竟然會導致孩子說話晚?
我沒騙你。現實生活中就有這樣的例子:
有一對父母,說話都很流暢,也愛說話,但孩子三四歲了,卻不怎麼說話;你跟他說話,他什麼都懂。
找專家診斷,發現了原因:父母照顧得太周全了。孩子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不需要表達出來,養護人已經「秒懂」。他想要的玩具馬上遞過去,他想吃什麼馬上送到嘴邊,孩子還有必要說話嗎?
從人類的大歷史來講,語言是人們為了協作,創造出來的工具;
從孩子的成長曆程來講,孩子之所以學會說話,第一是因為人類大腦已經進化出了相應的系統,第二是他有說話、交流的需求。
兩者缺了哪一點,孩子都不願意說話。
如果生理上存在問題,孩子會不愛說話;如果只用眼神、動作示意,就能得到滿足,孩子也會不愛說話。
所以,如果家長想讓孩子正常說話,就要學會引導孩子,努力讓他發音、發聲,不要他一示意,立馬滿足。
比如孩子想吃奶了,他餓的時候,讓他學習說話,效果一定好。呃,好像有點不太人道……還是先讓孩子吃奶吧。
另一個問題是:孩子說話晚,不代表不聰明。說話晚,或許會帶來一些問題,比如言語遲鈍等,但都是可以通過後天訓練補救的。
我小時候很不愛說話,磕磕巴巴,通過直播的「訓練」,現在好多了。
很多名人,說話都晚。
比如明代大思想家王陽明,五歲了還不會說話。大概也是他家照顧得太好了。
可他家人不這麼想,畢竟是明朝人,迷信。有個算命先生說,這孩子名字不行,叫「王雲」,「雲」在古漢語裡面就是「說」的意思,名字裡面帶個「說」,孩子就不說了。
——這是什麼神邏輯?他家人竟然信了。和咱們畢竟有「代溝」。
於是給孩子改了名,叫王守仁,就是大名鼎鼎的陽明先生。
王陽明
說話晚,可這孩子聰明。也對,嘴巴閉上了,腦子就容易開竅,更能集中注意力,各種生猛典籍,王陽明手到擒來。
400年後,王陽明有了一個知音,當然,隔代的。這人就是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也是「貴人語遲」,不同的是,他曾經公開談論過自己「說話晚」的問題,其中談到的道理,和陽明先生有異曲同工之妙。
晚年,他這麼總結自己的人生:
「當我問自己,為什麼發現相對論的人是我時……答案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因為我成長慢,說話晚。」
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小時候說話很晚,而且很費勁,以至於他姐姐擔心「他還能不能學會說話」。
但這恰恰成就了愛因斯坦。很多成年人從來不費腦子,去思考時間和空間的問題,因為他們小時候就思考過了。
「而我不同,我在成年之後才開始思考時間和空間,在這個問題上鑽研得比普通兒童更深。」
愛因斯坦有點謙虛,「貴人語遲」只是他成功的線索之一,當然不是全部原因。但無論如何,如果孩子說話晚,家長也不必著急,慢慢引導即可。
說話晚的孩子,內心都比同齡兒童更豐富,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內心豐富,未必是壞事,比如會更擅長書面表達。
口齒伶俐當然更是好事,更容易適應當前社會。想讓孩子早點開口,家長要注意引導,學會給孩子「留白」,給他留下自己努力的空間。
如果不說話就可以滿足所有需求,他還有什麼必要去學會說話呢?
高金國,筆名高了高,教育學者,文史研究員,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專欄作者,高級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給家長的35堂教育思考課》《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人生是一場修行》《賈伯斯告訴中國》《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23本。
當然,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優秀女兒的好爸爸,並以此為終身職業。他致力於把家庭教育和心理學、成功學結合,打造「家庭教育的成功學」——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擁有幸福、成功的人生,而不僅僅是學業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