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主要健康指標達到世界發達國家平均水平

2021-01-08 大眾日報

1月6日上午,青島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時期青島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情況。據介紹,「十三五」時期,青島市緊緊圍繞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目標要求,積極推進健康青島建設,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全市衛生健康事業穩步發展,城鄉居民健康水平持續提高。2019年,全市孕產婦死亡率7.22/10萬,嬰兒死亡率1.89‰,人均期望壽命81.43歲,主要健康指標達到世界發達國家平均水平。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深化,首診在基層,大病不出區(市)

公立醫院改革持續深化。2016年以來,堅持醫療、醫保、醫藥「三醫」改革聯動,所有公立醫療機構藥品耗材等全部實行零差率銷售,並以此為突破口,同步完善財政補償政策,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醫療服務項目價格動態調整、醫療費用增長聯合調控、公立醫院績效綜合考核等機制,引導和規範服務行為,減輕群眾醫藥費用負擔,推動醫院高質量發展。與「十二五」時期相比,全市公立醫院醫藥費用增幅降至10%左右,下降5個百分點;藥佔比降至30%左右,衛生總費用中個人衛生支出佔比降至23.4%,比全國平均水平低5個百分點;公立醫院醫療服務性收入佔比提高到30%以上,運行活力和服務能力持續提升,在國家衛生健康委今年8月發布的全國三級綜合公立醫院績效考核結果中,青島市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和市立醫院綜合績效分別位居全省同類醫院第一名和第四名,佔全省獲得A+成績醫院數量的1/3。

分級診療機制不斷完善。推動醫聯體和家庭醫生籤約服務深入開展,青島市首創將一體化醫療服務共同體(醫共體)拓展為構建一體化健康服務共同體(健共體),推動「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的轉變。6個區(市)被確定為全國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試點區(市),實現涉農區(市)全覆蓋,位列副省級城市第一位,青島市成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省級試點市,已建成由縣級醫院牽頭的18個縣域健共體。市內四區規劃布局了13個城市醫聯體網格,已建成4個緊密型城市醫聯體(醫療集團)、31個鬆散型城市醫聯體、73個專科聯盟、113個遠程醫療協作網。遠程醫療服務覆蓋全部公立醫院、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基層,增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讓群眾少跑路,逐步實現「首診在基層,大病不出區(市)」的分級診療目標。

公共衛生服務能力顯著提升,10區(市)均建立P2實驗室

疾病控制體系建設成效顯著。組建青島市預防醫學研究院。在全省率先落實疾控機構編制標準,編制數增加790名。基礎設施穩步提升,市公共衛生中心項目已進入施工階段。7個區(市)實施了疾控中心新建、改擴建。實驗室裝備投入穩步加大。市級配置移動P2+實驗室,10區(市)均建立P2實驗室。醫療機構疾病監測模塊和疾病預防控制子平臺建設穩步推進,信息化建設不斷提升。

公共衛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勝利。疫情發生以來,累計出動流調力量4.2萬餘人次,規範管理和治療確診病例及無症狀感染者191人,尤其是大港疫情處置中首次在冷鏈產品外包裝中分離到新冠活病毒,被國家肯定為全國冷凍食品行業相關疫情常態化防控的典範。建設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啟動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建設。2020年疫情初期,以省、市、區(市)18家定點醫院、36家發熱門診為主,構建青島市分級、分層、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機制。進入秋冬後,按照「四早」「四集中」原則,進一步織密救治體系,形成1家市級定點醫院、4家入境隔離人員救治醫院、5家備用醫院、6家入境專用發熱門診、44家發熱門診以及181家基層發熱哨點診室在內的網絡。按照新型冠狀病毒診療方案開展工作,截至2020年12月,累計收治確診病例131例、無症狀感染者60例,除1例因基礎疾病死亡外,其他病例均得到有效治療。加強手足口病、腎症候群出血熱等「基層傳染病防控示範基地」建設。活動性肺結核患者成功治療率保持在90%以上。成功申請第四輪全國愛滋病綜合防控示範區。率先在全國為適齡兒童免費接種二劑次水痘疫苗。建成200餘家智慧接種門診,適齡兒童免疫規劃疫苗全程接種率持續在90%以上,免疫規劃服務水平全面提升。

慢性病、地方病防控不斷深入。成功創建4個國家級慢病示範區、4個省級慢病示範區,西海岸新區獲得2018年全國十佳慢病示範區。2020年11月青島市成功創建首批省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市。建立健全碘營養水平監測網絡,並對兒童、孕婦等重點人群實施碘營養重點監測,達到國家消除碘缺乏病標準。

血液管理能力穩步提升。確定財政專項資金2741.5萬元,用於搭建青島市血液物聯網平臺,實現了血液採集、製備、庫存、運輸、交接、臨床使用全過程智能監管,醫療機構臨床獲取血液時間由20分鐘縮短到1分鐘,血液報廢率為零。該平臺是國內首個以城市為單位搭建的智慧血液管理平臺。2019年,啟動獻血屋建設工作,建設一批標準化、現代化、合法化的獻血設施,利用兩年時間在全市範圍內新設、更新13座獻血屋並納入了市辦實事項目。獻血屋建設完成後,為無償獻血者提供安全、溫馨、便捷的獻血環境,充分保障臨床用血和血液安全。

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顯著提高。推動「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強化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體系建設,健康促進區(市)實現全覆蓋。建成一批健康促進醫院、學校、社區、企業、機關等場所。建成區(市)級以上健康教育基地22個,其中國家級2個,省級6個。建成市級健康科普專家庫,匯集專家470人,其中64人入選省級健康科普專家庫。建成社區(村)「健康大學堂」127處,廣播電臺開辦「健康大學堂」節目,組織專家錄播「健康大學堂」精品課程82講,聯合新聞媒體開設健康教育專欄12個。廣泛開展健康教育「六進」活動,每年組織健康教育活動千餘場次,編發健康科普文章萬餘篇,印發健康教育宣傳材料百萬餘份,受教育群眾數百萬人次。全市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由2017年的16.12%上升到2020年的24.38%。

衛生健康領域執法規範化能力不斷提高。啟動全市衛生行政執法規範化建設以來,建立了一套較為科學完善的執法全過程記錄製度體系,完善了執法規範化建設的定期測評和綜合評價制度,創新性開展行政執法全過程記錄、雙隨機抽查、醫療機構「3+1」監管、二維碼監管等工作,促進了綜合監督執法效率的提升,衛生行政執法規範化水平位居全省乃至全國前列。全市行政複議、訴訟、聽證程序案件大幅下降,衛生行政處罰案件在歷年國家、省、市優秀案卷評選中多次獲獎,案卷質量在全省名列前茅。

愛國衛生運動深入開展。積極推進衛生城鎮創建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國家衛生鎮街達到19個,佔比達到20%,省級衛生城市和衛生鎮街實現全覆蓋,省級衛生村達到3075個,佔比達到51.85%。制定下發了《青島市創建國家健康示範城市三年攻堅方案(2020-2022年)》,明確了健康城市創建目標任務和責任分工。在全市開展了「病媒生物防制示範街道」「滅蚊達標小區」創建活動,樹立了13個病媒生物示範街道和66個滅蚊達標小區。全面推進控煙行動,每年舉辦重點公共場所控煙培訓班2期,培訓人員600餘人。積極開展無菸環境創建活動,2020年創建「青島市無煙示範機關」397個。

衛生應急管理體系不斷完善。建立了市委市政府統一領導下的「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協調有序、處置科學、運轉高效」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形成了上下對應、門類齊全的市級衛生應急預案26個,醫療衛生機構預案1286個,預案體系更加健全。建立了「黨政牽頭、部門聯動、社區動員、全民發動」的應急響應機制。組建了四大類10支333人組成的市衛生應急救援支隊,全市共有各級衛生應急救援隊伍158支,各類專家1300人。建成2家省級、6家市級以及15家區域性城區全覆蓋的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大力開展衛生應急知識和技能「五進」活動,市民應急行為素養和第一響應能力明顯提升。五年來,成功應對了新冠肺炎疫情、人感染禽流感等傳染病威脅,完成了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等重要節慶會議應急保障任務,為築牢人民健康安全防線和保障城市公共衛生安全提供了強有力保障。

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急救單元覆蓋密度列全省第一

醫療資源配置持續優化。2016-2019年,青島市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從5.34張增長到6.37張,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從2.97人增長到3.98人,每千人口註冊護士數從3.12人增長到4.30人,三級醫院數量由16家增加到28家,優質醫療資源得以擴容。建成市立醫院東院二期、青大附屬醫院東院二期等一批醫療項目。出臺《關於加快建設一流醫療中心城市的意見》,青島市被納入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布局。引進建設清華大學附屬青島醫院、青島世福蘭斯醫院等高水平醫院,醫療衛生資源布局進一步優化。加強區(市)級醫院以人才、技術、重點專科為核心的能力建設,平度市人民醫院、城陽區人民醫院、黃島區人民醫院達到三級醫院服務水平。

基層醫療衛生基礎不斷夯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均補助經費從52元提高到74元。在省內率先全面推開隨訪數據自動採集和取消紙質健康檔案,建設市級基本公衛數據中心和監管平臺,強化項目質量控制和績效的智慧化監控。創新電子病歷同電子健康檔案的互通,拓寬信息採集渠道。推進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創新構建了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三高共管、三級協同」醫防融合慢病服務模式,免費向籤約「三高」患者提供7種基本藥物,減免藥費165萬餘元,65萬人次受益。2020年三高共管經驗做法在全省推廣。基層衛生人才隊伍進一步充實,聯合省內醫學專科學校率先在全省啟動鄉村醫生合同制管理和定向培養。將鄉村醫生基本藥物補助標準提高一倍,達到每月1000元以上,落實老年鄉村醫生補助政策,累計向1.9萬老年鄉村醫生發放生活補助2.9億元。推動基層能力提檔升級,全市4044家基層醫療機構全部達到省標準。

醫療服務質量持續改善。健全醫療質量管理和控制體系,共建成市級質控中心52個,區(市)級質控中心187個,二級以上醫院預約診療時段精確到30分鐘以內,提供行動支付等「一站式」結算服務。布局重點疾病防治康復體系建設,31家胸痛中心、23家卒中中心、17家創傷中心、41個癌症規範化病房、17家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和9家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通過評價。將院前急救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市辦實事,共新增75個急救單元,達到177個,急救半徑縮短37%,急救單元覆蓋密度列全省第一,城鄉一體化院前急救網絡體系建設走在了全國前列。開通省內首個「空中120」項目,啟動青島市急救中心航空醫療救援運行服務項目,2架新型H135直升機併入青島市院前急救網絡體系,已實施航空醫療轉運6例。推動非急救醫療轉運工作,出臺《關於開展非急救轉運社會化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試行)》,2019年11月,服務全省的「96120」號碼上線,累計提供服務超過1.5萬人次,安排82車次參與公共衛生事件等應急處置。

「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服務向縱深發展。建成青島市區域診療「一卡通」平臺,平臺通過網站、手機APP、微信服務號等渠道為居民提供預約掛號、診療信息推送、檢查檢驗結果查詢、排隊叫號查詢、第三方支付、健康知識科普等服務,二級以上醫院號源均可在線預約。根據青島市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38家醫院開通「網際網路+發熱諮詢門診」,免費提供線上諮詢服務,已累計服務4萬餘人次。全市累計建成網際網路醫院36家,累計網上配送藥品22298盒。建成市級「網際網路+區域影像診斷平臺」,接入16個診斷中心,網際網路診療服務持續改善。制定印發以惠民便民 「四個一」、智慧診療「六板塊」、綜合監管「三系統」、平臺支撐「三保障」為主要內容的《青島市智慧醫療工程建設實施方案》,讓看病就醫更方便,醫療救治更高效,監督管理更全面。

重點人群服務能力顯著改善,創新推動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

婦幼保健能力顯著增強。建立了以婦幼保健機構為核心、以基層醫療衛生單位為基礎、以大中型綜合醫院、專科醫院為支撐的服務網絡和婦幼健康構架,婦幼保健體系進一步完善。建立健全母嬰安全五項制度,全面開展妊娠風險篩查與評估,實行重點人群高危專案管理。建成市、區兩級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16個,新生兒(兒童)救治中心9個,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大幅提升。婦幼保健特色專科建設不斷加強,獲得國家級孕產期、更年期特色專科2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與重點專項2項,省級孕產期保健特色專科2個。在國內率先建立了覆蓋孕前-孕期-新生兒-兒童早期發展全周期的出生缺陷防治體系,構建起 「一中心十平臺」的出生缺陷防治青島模式。創新婦幼健康宣教模式,在婚姻登記處設立11個婦幼健康宣傳驛站,加強婦幼健康宣教與健康促進工作。「十三五」時期,全市孕前優生項目目標人群覆蓋率均達100%,產前篩查率均達96%以上,新生兒遺傳代謝病篩查率、新生兒聽力篩查率均達99%以上。

創新推動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在全省率先出臺《關於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實施意見》,率先建立託育機構登記備案具體規則。大力推進普惠託育機構建設,全市共篩選儲備了超過40個託育項目,其中8個區(市)政府的12個項目成功申報國家項目試點,獲得中央支持資金920萬元,新增普惠性託位920個。開展示範性託育機構創建活動,全市遴選12個市級示範性託育機構。指導城陽區創建示範區,啟動「關注生命之初1000天」家庭撫育項目,為 2400餘個0-3歲育齡家庭提供了管家式精準服務;設立0-3歲嬰幼兒照護指導中心,服務周邊社區及企業育齡婦女共計3400人次;打造高、中、低多元託育服務模式,滿足差異化需求;推動「智能網絡」建設,搭建智慧照護系統平臺。目前,全市已有133個託育機構完成登記,68家機構提報了備案材料,14家機構完成備案,1所託育機構成功獲評省級普惠性託育示範機構。城陽區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有關工作經驗和創新做法被國家衛健委《工作交流》刊發,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媒體機構予以報導。

老年健康服務體系日益完善。陸續出臺了《青島市醫養健康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2年)》等7個市級養老醫療政策文件,先後被確定為首批國家醫養結合試點城市、山東省醫養結合示範先行市。全面推行老年人「健康護照」管理,每年組織65歲以上老年人口免費查體一次,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76.4%。因地制宜實施了六種醫養結合服務模式,推進「醫、養、康、護」一體化服務,建成「醫中有養」機構93個、「養中有醫」機構186個、「醫聯結合」機構67個、「養醫籤約」機構39個、「兩院一體」機構10個、「居家診療」機構490個。截至2019年底,六種服務模式共為廣大老年人提供醫養服務400餘萬人次。在全國率先推開社會化的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每年籌措近3億元購買服務,發展了700多家護理機構,累計支付資金約26億元,8萬多名重度失能失智老人受益。

職業病防治水平不斷提高。建立健全市-區(市)-鎮街三級職業健康監管網絡,上下聯動,提升整治效果。每個區(市)至少有1家以上醫療衛生機構承擔本轄區職業健康檢查工作。實施分級分類監管,有針對性開展監督執法,從源頭上控制和消除職業病危害。重點行業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率達到91%,接觸職業病危害的勞動者在崗期間職業健康檢查率達到96%,醫療衛生機構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監測率達到97%,新發塵肺病病例年均增長率控制在4%以內。

衛生健康可持續發展動力持續增強,累計引進106名高層次人才

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完善人才引進和培養補貼辦法,出臺《青島市衛生健康人才引進和培養補貼暫行辦法》,大幅度提高補貼標準。五年來,深入挖掘以才引才潛力,帶動相關專業領域人才來青共謀發展,累計引進或柔性引進106名高層次人才。藉助線上線下招才引智名校行,組織駐青、委直屬、區(市)和民營等醫療衛生機構,每年赴國內重點城市開展招才引智雙選會及校園招聘,提前鎖定優質人才。發揮行業引領優勢,聯合委直屬、區(市)、市直單位所屬醫療機構共同開展公開招聘工作,形成集團化聚集效應。共計招聘各級各類人才6453名,其中,碩士、博士和副高級以上人才2192名,本專科人才4261名。

學科建設水平不斷提高。實施重點學科和人才培訓項目,財政每年投入3000萬元進行滾動支持,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建成國家級重點專(學)科14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個、博士後流動工作站2個;擁有省級臨床重點專科、重點學科和重點專業108個。55個學科進入學科百強榜單,入圍數量位居全國計劃單列市之首。深入實施醫療衛生「三優工程」(加大引進優質醫療機構、優勢醫學學科、優秀醫學人才力度),強化國際交流與合作,「十三五」期間,與美國休斯敦醫學中心、邁阿密癌症研究所、加拿大渥太華心臟病院等開展相關合作。

中醫藥服務全面發展,所有鎮街實現「全覆蓋」

健全覆蓋城鄉的中醫藥服務體系。遴選公布15個市級中醫綜合診療中心,開展緊密型中醫醫(健)共體建設,在即墨區、西海岸新區打造省級中醫緊密型醫共體典型。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建成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4個。完成膠州市中醫醫院恢復重建。率先在國內組織開展國藥坊建設項目,打造30個國藥坊。建成國醫館155個、精品國醫館60個,中醫特色村衛生室100個。在全國範圍內率先建立中醫藥適宜技術免費網絡培訓推廣平臺,培訓人數3000餘人。全市10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鎮衛生院、91.8%的社區衛生服務站、91.6%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所有鎮街實現中醫藥服務「全覆蓋」。

加強中醫藥傳承與創新。推進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青島市的差異性中醫藥醫保支付、中醫醫療質量信譽等級評定、外埠中醫專家存案、中醫體質辨識與健康指導等4種改革模式被認定為全國首創,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納入可複製可推廣的經典案例,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建成國家臨床重點專科2個、國家中醫重點專科9個、國家中醫三級實驗室1個、國家級名中醫工作室4個、省級中醫重點專科30個、省級中醫專科專病診療中心1個、省級名中醫工作室6個。在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大會上設立傳統醫學分論壇,全力構建青島市中醫藥國際交流合作新平臺。創新中醫醫院服務模式,開展「送湯藥上門」「中醫上門」服務,全市累計送湯藥44.3萬劑,受益群體達6.8萬人次。開展中醫藥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共有19個門診中醫優勢病種納入日間病房管理實行限額結算,為患者節約費用1284萬元,節約醫保基金1725萬元。

實施中醫藥傳承與創新人才工程。實施「中醫藥人才攀登計劃」,全市現有岐黃學者1名、全國優秀臨床研修人才9名、省名老中醫1名、省名中醫24名,柔性引進包括1名院士、10名國醫大師在內的88位省級以上知名中醫藥專家,實現了青島市中醫藥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質的飛躍。注重強化基層高層次中醫藥人才培育,全市共培養省級基層名中醫29名、市級基層名中醫50名,2個國家級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落戶青島市。強化中醫藥師承教育工作,新培育國家級繼承人4名、省級繼承人12名。實施中醫專家存案和中醫診所備案制度,累計存案外埠中醫專家216名,備案中醫診所201個。

促進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發展。建立青島市中醫藥產業項目庫,推動上海國藥北方總部落地市南區,實現知名藥企總部落戶青島市「零」的突破。打造11個中醫藥特色小鎮(街區)、4個中醫藥旅遊基地。嶗山灣國際生態健康城入選全國首批健康旅遊示範基地,即墨區玫瑰小鎮(靈山「花香藥谷」)獲評首批「山東省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基地」。開展「養生保健進萬家」活動,年受益群眾達3萬多人次。開展65歲以上老人中醫體質辨識調養指導和0-3歲兒童中醫調養指導等服務。打造11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建成16個養生保健基地(治未病中心)、188個養生保健指導門診、8家藥膳特色餐廳組成的養生保健服務網絡,推動中醫藥群眾化。

在取得重要進展成效的同時,青島市衛生健康發展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公共衛生能力存在短板,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醫防融合機制待健全。二是優質醫療衛生資源供給能力與城鄉居民需求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效能仍需提升。三是衛生健康治理體系現代化還有亟待解決的難點堵點,醫聯體發展建設模式仍待探索完善,家庭醫生和基層機構「健康守門人」作用需進一步加強。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全面推進健康青島建設的攻堅期。為更高質量發展,全方位、全周期維護和促進人民健康,青島市將加快實施健康青島行動,全面提升城鄉公共衛生保障和服務能力,構建優質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打造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打下堅實的健康基礎。(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肖芳 報導)

相關焦點

  • 我國預期壽命77.3歲 主要健康指標總體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這5年,中國交出了一份沉甸甸、高質量的「健康答卷」。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2015年的76.34歲提高到2019年的77.3歲,增加了1歲。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居於中高收入國家前列,個人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的比重降至28.4%。
  • 專家解讀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全會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其中提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作出這一重要表述的意義是什麼?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釋稱,這意味著在未來15年內,我國的人均GDP要上升到約相當於最發達國家人均GDP50%左右的位置。如何實現這一重大發展目標?
  • 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意味著什麼?
    與會專家認為,實現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仍要以經濟增長為基礎,同時中等收入群體擴大有利於我國消費水平的提高,對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實現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目標,仍要以經濟增長為基礎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常務副書記、教授王晉斌指出,公報指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 發展中國家新增確診超發達國家,美國失業率或達到大蕭條水平 |...
    截至5月10日除英國外西歐主要國家日新增確診病例均已維持在百位水平。英國疫情也有所好轉,5月10日確診病例日環比增速已經低於國際水平,當日英國首相詹森提出了逐步放寬防疫措施重啟經濟的計劃,目前英國經濟活動已暫停了七周。俄羅斯疫情仍在快速蔓延,上周新增確診病例75001例,僅次於美國。
  • 濟南2020年孕產婦和嬰兒粗算死亡率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濟南2020年孕產婦和嬰兒粗算死亡率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2021-01-08 16: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
    但是,按照PPP計算的人均GDP畸高,且我國人均GDP水平依然低於世界平均。科研人員密度是衡量科技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2016年我國每百萬人中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數量僅1205.7人,低於世界平均水平1473.2人,而最高的丹麥達到7514.7人,韓國和日本也分別達到7153.4人和7113.2人。富於創新精神的科研人員是經濟體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而我國距離成為科技強國還有較大的距離。
  • 中國城市人類發展水平前三名:廣州、北京、南京
    從生態投入指數排名來看,青島、石家莊、合肥、長春、鄭州為前五名,北京處於第10名,上海第23名,銀川為最後一名。  人類發展水平決定了城市的文明程度,而汙染問題很有可能會影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全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4.8歲,世界平均水平為70歲,而這35座城市,平均預期壽命為78.33歲。人均預期壽命受經濟發展水平、醫療條件、教育質量、人口狀況、環境質量、人口結構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影響,先墊付後報銷的醫療保險制度也可能會影響低收入人群獲取醫療服務。
  • 以較低成本實現較高健康績效 山東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優於中高收入...
    12月2日下午,記者從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發布會上獲悉,「十三五」時期,山東省圍繞健康山東建設、深化醫改、公共衛生、基層衛生、人口老齡、中醫藥等出臺一系列政策得到有效落實,各項規劃主要指標基本完成。「全省人均期望壽命從2015年的78歲上升到2019年的78.94歲,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由2015年的13.04/10萬、4.77‰和6.03‰降至2019年的9.05/10萬、3.93‰和4.8‰,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以較低的成本實現了較高的健康績效。」山東省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襲燕介紹道。
  • 從全世界來看,臺灣經濟達到了什麼水平?
    放眼全球,臺灣經濟總量達到了什麼水平?按照人民幣與美元去年的平均匯率計算,臺灣2019年GDP約為6100億美元,可以達到全球GDP前30強。要知道,臺灣總人口只有2000多萬,能夠達到這樣的經濟體量實屬不易。
  • 宿遷市民多項身體機能指標優於全國平均水平
    西楚網訊 10日上午,我市首次發布《宿遷市國民體質監測公報》,監測結果顯示,對比全國市民身體機能指標數據
  • 青島交上這份「十三五」健康答卷
    青島新聞網1月6日訊(記者 李麗濤)青島市孕產婦死亡率7.22/10萬,嬰兒死亡率1.89%,人均期望壽命81.43歲,主要健康指標達到世界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今天上午,青島市衛健委召開「十三五」時期我市優化衛生健康服務發布會,向全市人民交上這份「十三五」健康答卷。
  • 工信部:2017年移動寬帶普及率將達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中新社發 楊可佳 攝   中新網5月15日電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上午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會議期間,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尚冰表示,到2017年底,中國移動寬帶人口普及率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資費水平上,手機流量和固定寬帶平均資費水平將大幅下降。
  • 世界現代化總體水平及排名 _ 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孔令瑤)《中國現代化報告2017:健康現代化研究》(以下簡稱「報告」)指出,世界現代化指數反映世界131個國家、不同組國家和世界平均的現代化水平,包括世界第一次現代化指數(實現程度)、第二次現代化指數和綜合現代化指數。
  • 濟南孕產婦、嬰兒死亡粗算率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月8日訊 (記者 張敏敏) 8日,記者從濟南市委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20年孕產婦和嬰兒粗算死亡率分別為4.96/10萬、1.63‰,實現「五連降」,達到發達國家水平。濟南市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副局級領導幹部馬紅薇介紹,濟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全市婦女兒童健康事業發展,「十三五」期間,相繼將產前篩查、新生兒遺傳代謝性疾病篩查、農村婦女「兩癌」檢查等項目納入政府為民辦實事,每年投入1.5億元用於保障婦幼公衛項目實施,取得了顯著成效。
  • 全球醫療支出排名前十發達國家
    儘管其醫療開支高於平均水平,但是加拿大每1000名居民僅有2.4名醫生,2.8張病床,均處於經合組織國家中最低水平。然而,每年加拿大人均藥品開支達到752美元,僅次於美國,高於其他所有國家。儘管奧地利醫療支出很高,但是奧地利每1000名居民僅有7.8名護士,低於經合組織的平均水平8.7名。同樣,奧地利在醫療上高消費並沒有使居民感覺特別健康,在2011年的調查中,只有69%的奧地利居民稱自身健康狀況為「良好」,和經合組織的平均水平持平。
  • 世界上有哪些國家被公認為發達國家?
    世界各國由於政治體制、經濟模式、人口數量、自然資源以及其他眾多因素的不同導致各國經濟發展狀況各不相同。根據各國經濟發展情況的差異,世界197個國家一般被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那當今世界究竟有多少個國家被認定為發達國家呢?
  • ...基金在資本市場上的佔比達到世界平均水平;我國首個國際化金屬...
    原標題:每經9點丨郭樹清:推動養老基金在資本市場上的佔比達到世界平均水平;我國首個國際化金屬期貨合約國際銅期貨今日上市   1丨郭樹清:推動養老
  • 聯睿微電子:低功耗藍牙SoC的平均電流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打開APP 聯睿微電子:低功耗藍牙SoC的平均電流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圖圖 發表於 2021-01-07 16:24:16 2021
  • 中美現代化差距100年 2080中國有望成發達國家
    《報告》預測,中國將在21世紀前50年達到世界經濟現代化的中等水平;在21世紀後50年,達到世界經濟現代化的先進水平,經濟現代化水平進入世界前10名左右。《報告》預測,到2080年中國有望成為經濟發達國家。
  • 發動機主要性能指標
    發動機的性能指標用來表徵發動機的性能特點,並作為評價各類發動機性能優劣的依據。發動機的性能指標主要有:動力性指標、經濟性指標、環境指標、可靠性指標和耐久性指標。 1.經濟性指標 發動機經濟性指標一般用有效燃油消耗率表示。發動機每輸出1kW·h的有效功所消耗的燃油量(以g為單位)稱為有效燃油消耗率. 3. 環境指標 環境指標主要指發動機排氣品質和噪聲水平。由於它關係到人類的健康及其賴以生存的環境,因此各國政府都制定出嚴格的控制法規,以期削減發動機排氣和噪聲對環境的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