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期望壽命81.43歲!青島交上這份「十三五」健康答卷

2021-01-13 青島新聞網

青島新聞網1月6日訊(記者 李麗濤)青島市孕產婦死亡率7.22/10萬,嬰兒死亡率1.89%,人均期望壽命81.43歲,主要健康指標達到世界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今天上午,青島市衛健委召開「十三五」時期我市優化衛生健康服務發布會,向全市人民交上這份「十三五」健康答卷。

醫藥費降幅超10% 分級診療不斷完善

2016年以來,我市堅持醫療、醫保、醫藥「三醫」改革聯動,與「十二五」時期相比,全市公立醫院醫藥費用增幅降至10%左右,下降5個百分點;藥佔比降至30%左右,衛生總費用中個人衛生支出佔比降至23.4%,比全國平均水平低5個百分點;公立醫院醫療服務性收入佔比提高到30%以上,運行活力和服務能力持續提升。

推動醫聯體和家庭醫生籤約服務深入開展,我市成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省級試點市,已建成由縣級醫院牽頭的18個縣域健共體。市內四區規劃布局了13個城市醫聯體網格,已建成4個緊密型城市醫聯體(醫療集團)、31個鬆散型城市醫聯體、73個專科聯盟、113個遠程醫療協作網。遠程醫療服務覆蓋全部公立醫院、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基層,增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讓群眾少跑路,逐步實現「首診在基層,大病不出區(市)」的分級診療目標。

疫情面前快速反應 衛生安全有保障

疫情發生以來,我市累計出動流調力量4.2萬餘人次,規範管理和治療確診病例及無症狀感染者191人,尤其是大港疫情處置中首次在冷鏈產品外包裝中分離到新冠活病毒,被國家肯定為全國冷凍食品行業相關疫情常態化防控的典範。建設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啟動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建設。2020年疫情初期,以省、市、區(市)18家定點醫院、36家發熱門診為主,構建我市分級、分層、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機制。進入秋冬後,按照「四早」「四集中」原則,進一步織密救治體系,形成1家市級定點醫院、4家入境隔離人員救治醫院、5家備用醫院、6家入境專用發熱門診、44家發熱門診以及181家基層發熱哨點診室在內的網絡。

按照新型冠狀病毒診療方案開展工作,截至2020年12月,累計收治確診病例131例、無症狀感染者60例,除1例因基礎疾病死亡外,其他病例均得到有效治療。

加強手足口病、腎症候群出血熱等「基層傳染病防控示範基地」建設。活動性肺結核患者成功治療率保持在90%以上。成功申請第四輪全國愛滋病綜合防控示範區。率先在全國為適齡兒童免費接種二劑次水痘疫苗。建成200餘家智慧接種門診,適齡兒童免疫規劃疫苗全程接種率持續在90%以上,免疫規劃服務水平全面提升。

不僅如此,我市慢性病、地方病防控不斷深入,血液管理能力穩步提升。醫療機構臨床獲取血液時間由20分鐘縮短到1分鐘,血液報廢率為零。2019年,啟動獻血屋建設工作,建設一批標準化、現代化、合法化的獻血設施,利用兩年時間在全市範圍內新設、更新13座獻血屋並納入了市辦實事項目。

在衛生應急管理體系上,我市組建了四大類10支333人組成的市衛生應急救援支隊,全市共有各級衛生應急救援隊伍158支,各類專家1300人。建成2家省級、6家市級以及15家區域性城區全覆蓋的緊急醫學救援基地。五年來,成功應對了新冠肺炎疫情、人感染禽流感等傳染病威脅,完成了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等重要節慶會議應急保障任務。

新增12家三級醫院 開通首個「空中120」項目

2016-2019年,我市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從5.34張增長到6.37張,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從2.97人增長到3.98人,每千人口註冊護士數從3.12人增長到4.30人,三級醫院數量由16家增加到28家,優質醫療資源得以擴容。基層醫療衛生基礎不斷夯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均補助經費從52元提高到74元。推進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創新構建了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三高共管、三級協同」醫防融合慢病服務模式,免費向籤約「三高」患者提供7種基本藥物,減免藥費165萬餘元,65萬人次受益。鄉村醫生基本藥物補助標準提高一倍,達到每月1000元以上,落實老年鄉村醫生補助政策,累計向1.9萬老年鄉村醫生發放生活補助2.9億元。推動基層能力提檔升級,全市4044家基層醫療機構全部達到省標準。

在急救方面,我市將院前急救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市辦實事,共新增75個急救單元,達到177個,急救半徑縮短37%,急救單元覆蓋密度列全省第一,城鄉一體化院前急救網絡體系建設走在了全國前列。同時,還開通省內首個「空中120」項目,啟動青島市急救中心航空醫療救援運行服務項目,2架新型H135直升機併入青島市院前急救網絡體系,已實施航空醫療轉運6例。推動非急救醫療轉運工作,2019年11月,服務全省的「96120」號碼上線,累計提供服務超過1.5萬人次,安排82車次參與公共衛生事件等應急處置。

婦、幼、老、醫 重點人群服務100%覆蓋

「十三五」時期,全市孕前優生項目目標人群覆蓋率均達100%,產前篩查率均達96%以上,新生兒遺傳代謝病篩查率、新生兒聽力篩查率均達99%以上。

我市全面推行老年人「健康護照」管理,每年組織65歲以上老年人口免費查體一次,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76.4%。因地制宜實施了六種醫養結合服務截至2019年底,六種服務模式共為廣大老年人提供醫養服務400餘萬人次。在全國率先推開社會化的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每年籌措近3億元購買服務,發展了700多家護理機構,累計支付資金約26億元,8萬多名重度失能失智老人受益。

另外,職業病防治水平不斷提高,重點行業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率達到91%,接觸職業病危害的勞動者在崗期間職業健康檢查率達到96%,醫療衛生機構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監測率達到97%,新發塵肺病病例年均增長率控制在4%以內。

5年招聘6453名人才 健康隊伍不斷壯大

十三五期間共計招聘各級各類人才6453名,其中,碩士、博士和副高級以上人才2192名,本專科人才4261名。學科建設水平不斷提高。實施重點學科和人才培訓項目,財政每年投入3000萬元進行滾動支持,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建成國家級重點專(學)科14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個、博士後流動工作站2個;擁有省級臨床重點專科、重點學科和重點專業108個。55個學科進入學科百強榜單,入圍數量位居全國計劃單列市之首。深入實施醫療衛生「三優工程」(加大引進優質醫療機構、優勢醫學學科、優秀醫學人才力度),強化國際交流與合作,「十三五」期間,與美國休斯敦醫學中心、邁阿密癌症研究所、加拿大渥太華心臟病院等開展相關合作。

同時建成國醫館155個、精品國醫館60個,中醫特色村衛生室100個。實施「中醫藥人才攀登計劃」,全市現有岐黃學者1名、全國優秀臨床研修人才9名、省名老中醫1名、省名中醫24名,柔性引進包括1名院士、10名國醫大師在內的88位省級以上知名中醫藥專家,實現了我市中醫藥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質的飛躍。並打造11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建成16個養生保健基地(治未病中心)、188個養生保健指導門診、8家藥膳特色餐廳組成的養生保健服務網絡,推動中醫藥群眾化。

相關焦點

  • 人均期望壽命到底怎麼算出來的
    「十三五」衛生計生規劃,提出5年後北京人均期望壽命達到82.4歲。 但是,也有很多人發現身邊有人年紀輕輕就去世了,拉低了平均值,人均期望壽命有那麼高嗎?人均期望壽命到底是怎麼算出來的?為此,本報記者採訪了北京市衛計委公共衛生信息中心副主任謝學勤。人均期望壽命怎麼算人均期望壽命是國際通用的評價居民健康水平的指標之一。
  • 北京居民期望壽命81.81歲 保持在全國前列
    昨天上午,北京市衛計委對外發布2014年《北京市衛生與人群健康狀況報告》(以下簡稱健康白皮書),披露全市居民健康情況和衛生事業發展的相關數據。數據顯示,2014年北京市戶籍居民期望壽命為81.81歲,比2013年上升0.30歲,處於緩慢增長期,繼續保持在全國前列。
  • 北京人均期望壽命到底是怎麼算出來的?(附:自測表格)
    健康長壽,是每個人的心願。如果有神仙,每個人都想預測一下自己到底能活多少歲——上周,北京發布了「十三五」衛生計生規劃,提出5年後北京人均期望壽命達到82.4歲。 雖說現在人們越來越長壽是一種趨勢,但是也有很多人發現身邊有人年紀輕輕就去世了,拉低了平均值。人均期望壽命有那麼高嗎?人均期望壽命到底是怎麼算出來的?
  • 南京人均期望壽命升至83.59歲,腦血管病仍是「頭號殺手」
    現代快報訊 (通訊員 洪忻 記者 劉峻 梅書華)11月23日,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了南京市2019年人均期望壽命報告。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2019年,南京市戶籍居民人均期望壽命達83.59歲,較2018年的83.32歲增長0.27歲,連續十年保持向上攀升態勢。
  • 遼寧人均期望壽命提高到78.86歲 如果沒有意外竟然可以活這麼久?
    遼寧人均預期壽命78.86歲據遼寧省衛生健康委消息,目前遼寧省城鄉居民人均期望壽命提高到78.86歲,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13.2/10萬以下,嬰兒死亡率下降到4.5‰,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下降到5.1‰,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達到
  • 湖北去年底百歲壽星2091人 人均期望壽命76.5歲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省常住人口達到5902萬,其中60歲及以上人口1107.85萬,佔總人口的18.77%,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47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715.64萬,佔總人口的12.12%,高出全國平均水平0.72個百分點;100歲及以上人口2091人,年齡最大的老人為114歲。
  • 北京居民人均期望壽命已達82.3歲
    服貿會公共衛生論壇舉行,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陳蓓:  北京居民人均期望壽命已達82.3歲  2020年服貿會公共衛生論壇昨日舉行,國內外專家學者圍繞「凝聚世界防疫智慧 共抗全球疾病威脅」進行主題演講。
  • 居民人均期望壽命達79.78歲蒼蠅密度下降7成
    本報記者 張蔚蔚 通訊員 施水泉  記者昨天從市疾控中心了解到一個最新數據,杭州居民最近10年人均期望壽命提高3.31歲。2008年杭州居民人均期望壽命為79.78歲。  目前全市隨訪管理的HIV感染者392人,隨訪率達到94.1%,隨訪管理的愛滋病病人81人,隨訪率達到98.8%。這體現了一座城市對健康人群和感染人群負責任的姿態。  10年來,我市傳染病死亡率總體呈下降趨勢,2008年杭州市報告甲、乙類傳死亡率0.25/10萬,與1999年比較,下降了57.83%。  各種傳染病發病率下降,疫苗作用功不可沒。
  • 居民人均預期壽命4年提高1歲!看看你身邊的這些健康變化
    (原標題:居民人均預期壽命4年提高1歲!看看你身邊的這些健康變化) 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4年提高1歲、抗疫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摘掉B肝大國帽子……日前,國新辦就「十三五」衛生健康改革發展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一系列數字見證了「健康中國
  • 中國城鄉居民健康水平提高 人均期望壽命達73歲
    目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面覆蓋農村地區,參保人數達8.35億,參保率達95%,報銷最高限額達到當地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的6倍。  「十一五」期間,我國城鄉居民健康水平明顯提高。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3歲,孕產婦死亡率從2005年的47.7/10萬下降到2009年的31.9/10萬,嬰兒死亡率從2005年的19%。下降到2009年的13.8%。
  • 北京連續第9年發布健康白皮書 居民期望壽命82.15歲
    北京連續第9年發布健康白皮書 腦血管病死亡率下降2.4%  本市戶籍居民期望壽命82.15歲  今天上午,本市正式發布《北京市2017年度衛生與人群健康狀況報告》,即健康白皮書。這也是北京市政府連續第九年面向社會公開發布本市居民健康狀況和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相關數據。  期望壽命比上一年增加0.12歲  2017年,本市戶籍居民期望壽命達到82.15歲,比2016年增加0.12歲,繼續處於國內前列,與世界排名靠前的日本(83.4歲)、中國香港(82.8歲)和瑞士(82.3歲)等發達國家與地區水平接近。
  • 廣東居民期望壽命達75.3歲 達中等發達國水平
    ■名詞解釋期望壽命專家解釋說,期望壽命受到社會經濟條件、衛生醫療水平的影響,是反映一個社會生活質量高低的重要標準。它和人的實際壽命不同,是根據嬰兒和各年齡段人口死亡的情況計算後得出的,是指在現階段每個人如果沒有意外,應該活到這個年齡。
  • 我國預期壽命77.3歲 主要健康指標總體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原標題:讓14億人「病有所醫」(十三五·中國印象(16))十一月二十四日,在海南省海口市骨科與糖尿病醫院,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骨科主任通過智能移動遠程醫療管理平臺為患者提供遠程診療。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這5年,中國交出了一份沉甸甸、高質量的「健康答卷」。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2015年的76.34歲提高到2019年的77.3歲,增加了1歲。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居於中高收入國家前列,個人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的比重降至28.4%。
  • 韓國人均預期壽命增至83.3歲 女孩比同齡男孩多6歲
    【韓國人均預期壽命增至83.3歲女孩比同齡男孩多6歲】韓國統計局12月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出生的韓國人平均預期壽命達83.3歲,比上一年出生的人平均預期壽命多6個月。韓聯社援引韓國統計局數據報導,2019年出生的女孩人均預期壽命達86.3歲,比同齡男孩多6歲。
  • 湖南這份「十三五」成績單,漂亮
    全省三次產業結構由2015年底的11.5∶44.6∶43.9,調整為2019年的9.2∶37.6∶53.2。網絡訂餐、線上購物,共享經濟、數字經濟……近5年,湖南的服務業蓬勃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方興未艾,正加快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2019年,全省數字經濟總量突破萬億元,進入全國第一方陣。
  • @寧鄉人,這份與你息息相關的答卷與藍圖請收好~
    @寧鄉人,這份與你息息相關的答卷與藍圖請收好~ 2021-01-03 14: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報告顯示:韓朝兩國人均預期壽命相差11歲
    【環球網報導 記者 李宗澤】據韓聯社11月3日報導,經合組織韓國政策中心3日發布的報告顯示,以2015年為準,韓朝人均預期壽命差距超過11歲。具體來看,韓國女性人均預期壽命為84.6歲,較朝鮮女性 (73.3歲)長壽11.3歲,韓國男性為78.0歲,較朝鮮男性(66.3歲)長壽11.7歲。  以女性為標準,1965年韓國女性的預期壽命為 57.6歲,朝鮮女性的人均壽命為54.6歲,兩者相差3.0歲,此後韓朝女性人均預期壽命差距逐漸縮小,到1990年兩者差距重新拉開至3.3 歲,2000年則增至11.3歲。
  • 目前中國人均期望壽命達73歲 居發展中國家前列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成就顯著,人群健康狀況持續改善。目前,我國人均期望壽命達73歲,居發展中國家前列。嬰兒死亡率為15.3%。,孕產婦死亡率為36.6/10萬,兩項指標均有明顯下降。  新農合實現以縣為單位全覆蓋,8億多農民看病有保障  「得了闌尾炎,白種一年田;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
  • 衛健委:2018年我國人均健康預期壽命僅為68.7歲,老年人健康狀況不...
    國家衛健委表示,我國老年人健康狀況不容樂觀,2018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7.0歲,但人均健康預期壽命僅為68.7歲。國家衛生健康委於2019年11月1日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指導意見有關情況。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表示,當前,我國正處於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截至2018年底,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5億。
  • 世衛組織最新統計:中國人均預期壽命76歲,17%因慢病過早死亡
    1. 哪個地區人口的健康壽命最長? 在2000年至2016年期間,全球預期壽命增長了8%以上,健康預期壽命也從平均59歲增長到63歲。換言之,人們不僅壽命更長,而且活得更健康了。這主要是由於降低兒童死亡率和傳染病控制方面取得的重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