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遼寧省衛生健康委消息,目前遼寧省城鄉居民人均期望壽命提高到78.86歲,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13.2/10萬以下,嬰兒死亡率下降到4.5‰,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下降到5.1‰,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達到17.17%,居民主要健康指標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8月19日,全國醫師迎來屬於自己的節日,也是我國第二個「全國醫師節」。
據遼寧省衛生健康委提供的數據,目前全省有執業(助理)醫師16.7萬人,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提高到3.88人。16.7萬醫師用無私的奉獻和精湛的技術,守護著全省人民的健康。
優化服務 遼寧省患者滿意率提升至94%
推進健康遼寧建設,優化百姓就醫體驗,離不開包括醫師在內的全省醫務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全省133家三級醫院全部開展分時段預約診療,預約號源投放率從去年年底的68%提高到75%,289家醫院開展網絡、電話、微信等多途徑分時段預約掛號服務;205家醫院採用行動支付繳費,門診網際網路結算金額佔總金額的18%;多家醫院成立「集中式檢查預約中心」,提供結果查詢和就醫信息推送服務。2019年,全省累計開展日間手術9000餘例,有效提高了醫療資源利用效率,緩解住院難、手術難。全省患者滿意率從2015年的87%提升至2018年的94%,始終在全國名列前茅。
大愛無疆 今年3554名貧困患者已獲助
在扶貧濟弱與援疆援藏的道路上,一直活躍著遼寧醫師的身影。今年截至目前,全省共救治農村貧困人口大病患者3554人,整體醫療費用報銷比例達到90.16%。同時,73家定點醫療機構開展60歲以上貧困白內障患者救治工作,年內全省救治貧困白內障患者452人。
「十三五」以來,全省130餘人次參與「組團式」援疆援藏工作,高級職稱佔比83%,平均年齡42歲。僅2018年一年,全省援疆援藏醫療專家接診醫療患者12萬餘人次,實施手術2萬餘臺,多科聯合會診搶救危重患者7300人次,開展各類新技術新項目215項,填補地區醫療技術空白76項,累計幫帶20個專業學科300餘人次當地學員,培養當地業務骨幹百餘名,為實現邊疆醫療衛生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唐子勻)
百度百科:人均期望壽命
人均期望壽命是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三大核心指標之一,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城市的整體健康水平,其增長依賴於社會的全面進步。2018年10月26日,武漢發布《「健康武漢2035」規劃》,全面推進健康城市建設 [1] 。
人均期望壽命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生活質量的高低。壽命的長短受兩方面的制約。一方面,社會經濟條件、衛生醫療水平限制著人們的壽命。所以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期,人類壽命的長短有著很大的差別;另一方面,由於體質、遺傳因素、生活條件等個人差異,也使每個人的壽命長短相差懸殊。因此,雖然難以預測具體某個人的壽命有多長,但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計算並告知在一定的死亡水平下,預期每個人出生時平均可存活的年數。這就是人口平均預期壽命。
所以,人口平均期望壽命和人的實際壽命不同,它是根據嬰兒和各年齡段人口死亡的情況計算後得出的,是指在現階段每個人如果沒有意外,應該活到這個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