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珈寧在做實驗
楚天都市報見習記者李碗容 通訊員王豐昌 曾瓊娟
飄逸的長髮,清秀的面容,苗條的身形……在江漢大學醫學院,21歲的大三女生張珈寧,是同學們公認的「女神」級人物。而她被全校同學認識,靠的可不是「顏值」,而是實力和潛心科研的勁頭。
日前,江漢大學舉行「榜樣的力量」頒獎典禮,張珈寧作為該校最高獎學金得主之一登臺發言。這位多次獲得國家獎學金、武漢市政府獎學金、江漢大學校長獎學金等榮譽及稱號的明星學生,談的是她與血吸蟲的故事。
源於好奇心的研究
故事要從2017年說起。那年班上組織郊遊,張珈寧發現一片很美的水域,但水邊卻支著一塊極不協調的警示牌:水中有血吸蟲,禁止下水遊玩。
「我好奇,血吸蟲究竟是一種什麼蟲?為什麼長輩們常常提起它很危險。」張珈寧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到,血吸蟲進入人體後會寄生於肝臟,因缺乏有效抗纖維化藥物,最終可能會發展為肝癌。
一次和班主任老師袁發滸博士探討學術問題時,張珈寧偶然了解到,我國的傳統中藥桑黃的主要活性成分「多糖」,能顯著改善四氯化碳誘導的化學性肝纖維化。那它是否對血吸蟲性肝纖維化也有作用?
為驗證這一假設,張珈寧組建起學生團隊,在袁老師的指導下,開展科研。近一年的時間,每天完成課業後,她都會到實驗室跟進研究。2018年5月,歷經半年多的動物實驗完成,他們終於證實桑黃多糖可有效抗小鼠模型血吸蟲性肝纖維化。張珈寧撰寫論文,發表在血吸蟲病領域權威期刊《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誌》上。
袁老師告訴記者,張珈寧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前主要為血吸蟲性肝纖維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同時也為我國中醫藥資源在慢性病治理上豐富了新思路,但是整個研究成果距離臨床還有很遠的距離。
專業課成績總是第一
「張珈寧這個孩子不是最聰明的,但卻是最優秀的,她非常積極,做任何事情都是全力以赴。在學習和科研上都十分努力,並且持之以恆。」袁發滸說。
這個「不是最聰明」的女生,常年PK掉265個同學,專業課成績位於臨床專業之首,平均成績90分以上。「我學習不是為了名次,為的是將來治病救人,這種使命感和對學習的熱愛激勵著我。」張珈寧笑著說。
她的課程表一眼望過去,密密麻麻全排滿了。記者了解到,大學三年,每天早上8:20到晚上9:30,張珈寧基本上都有課。她每次上課都會早早地去,坐在第一排,從來沒缺過一堂課。
張珈寧說,在期末複習的時候,「刷夜」是一種常態,尤其是到醫院見習後,「刷夜」就更加頻繁,「醫學生都是憑著一口仙氣吊著的,考試前一天晚上,一定會刷夜,即使已經複習得很好了,還是會把看過的知識點再看一遍,看著看著就凌晨三四點了。」
想當家裡的「醫四代」
「我們家三代從醫,中醫、西醫都有,我從小耳濡目染,也立志要當一名醫生,治病救人。」張珈寧說。在校期間,她一方面積極學習專業知識,另一方面熱心醫學實踐。她擔任江漢大學仁心社社長,組織開展各類醫學實踐活動,如義診、醫學宣傳、臨床技能大賽等。
大一、大二,張珈寧多次帶領同學一起去社區做義診,走進漢陽區五裡常青敬老院、泰合百花園、金色港灣等多個社區,普及常見藥物的用法,展示、指導如何進行心肺復甦,為居民們測量血壓、血糖,宣教慢性病的一級預防和健康飲食。「義診中跟病人溝通交流,提升了我跟病人溝通的能力,這讓後期我在醫院實習中也是受益匪淺。」
現在的張珈寧正在武漢市第四醫院實習,同時也開始為考研做準備。「我想做醫生,未來會繼續在醫學和科研的道路上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