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在我國民間被稱為「掃把星」。聽這名字就知道不是什麼好的寓意,其實國外也一樣,在我國和西方的歷史上都把彗星視為災難預兆。這都是古人不了解它,對未知事物恐懼造成的。其實彗星是非常美麗的。
我們國家是世界上最早記錄彗星的國家,最早的記載是春秋時期。還有馬王堆漢墓裡的帛畫,上面畫著不同形狀的彗星。
彗星平常很難用肉眼觀察,需要通過望遠鏡進行觀察。估計約有1萬億顆的彗星游離在冰冷的外太陽系。
運行軌道
大多數的彗星處於奧爾特雲之中,距離我們很遠。那我們怎麼發現它們的呢?因為它們改變軌道進入太陽系內部時,會形成醒目的彗發和彗尾。
彗星和太陽系中的其他天體一樣,都是在太陽引力作用下繞日運行的,軌道是圓錐曲線。如果彗星的軌道是橢圓形的,那麼它可以繞太陽周而復始的運行,這種彗星被稱為周期性彗星。運行周期小於20年的被稱為短周期彗星,20年到200年的稱為中等周期彗星,超過200年的,稱為長周期彗星。
形態和結構
彗星被稱為髒雪球,是冰和塵埃凍結的團塊,主要的化學成分有氫、氧、碳、硫、水等。
在地面上觀測,一般只能看到彗核、彗發和彗尾三個部分。後來經過探測,發現彗星的周圍還有一個氫氣囊,是由彗星上逸出的氫氣形成的。彗尾有兩條,一條是氣體彗尾,一條是塵埃彗尾。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彗星都是這個樣子,有的可能就是一團霧狀。彗星每次靠近太陽就會蒸發出物質,最終會耗盡,從我們的視線中消失。
彗星的起源
50年代荷蘭天文學家奧爾特認為,太陽系邊緣有一個巨大的彗星儲存庫——彗星雲,又稱奧爾特雲。所有彗星都是在太陽系形成之初就形成了。許多彗星組成了巨行星的一部分。餘下的受到幹擾,一部分進入了太陽系,一部分被拋到太陽系之外。後者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球形雲團包裹著太陽系,這就是奧爾特雲。
奧爾特雲外層與太陽距離1光年,重量大約是地球的5倍。外部彗星分布稀疏,外部與內部之間彗星零星分布,內部則密集分布著彗星。
今天的彗星知識就說到這裡了,下一次我們說一下流星和隕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