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顆彗星(編號:C/2019 Y4)以帶著點驚嚇的方式,進入了天文愛好者們的視野,原因是一些自動生成彗星預報的網站給出了驚人的彗星亮度預報:夏初時,這顆彗星最亮可達-24.7等[1]。
也就是說,如果彗星亮度按照預報變化,五月底及六月初時,彗星的亮度將達到太陽亮度的1/6,滿月亮度的約70000倍,堪稱核動力探照燈,令人無法直視。
菌菌畫的示意圖,但是一顆-24.7等的彗星只會更誇張
但是這顆彗星真的會有此等亮度嗎?預報為什麼會給出如此離譜的數值呢?
太多不看版:
不會,一定不會有-24.7等這種亮度。預報是受到了波動較大的數據的影響。但是這顆彗星仍然可能會成為一顆肉眼可見的亮彗星。
簡要分析版:
人們是如何預報彗星亮度的呢?
其實人們先根據影響彗星亮度的因素來給出一個近似的模型函數,然後根據彗星的觀測數據改變模型中的一些參數,再根據這些參數計算出彗星接下來的亮度變化趨勢的,簡化的模型用灰色字體給出了,不看不影響繼續閱讀。
(常用的彗星亮度預報函數[2]:m=m0+5lgd+5·k·lgr,m為彗星的視亮度,m0為彗星的亮度常數,具體含義是彗星在與地球和太陽距離都為1au時的視星等,d為彗星與地球的距離,r為彗星與太陽的距離,k為彗星的活躍度常數,通常取值為2左右。其中m0和k需要根據觀測數據擬合獲得,但是根據這顆彗星最近亮度的快速增加導致擬合出了高達約7.9的k值,導致了離奇的預報)
在影響彗星亮度的因素中,最核心的有:彗星到太陽的距離,彗星到地球的距離,彗星有多大,彗星有多活躍。
這很好理解:彗星離太陽越近就被照得越亮;離地球越近看起來就越亮;彗星大或者說可揮發物質多,自然就能比小彗星更亮;而彗星越活躍,它靠近太陽時就比其他彗星更劇烈的噴發物質,因而變亮得更快。
(紅線是擬合結果,極值-24.9等;灰線為保守預測。黑點為觀測值,發布時間北京時間2020.2.28)
最近的觀測數據顯示這顆彗星的亮度短時間內快速上升,而它到太陽或地球的距離沒有很大變化,導致很多模型自動分析,給這顆彗星估算了一個明顯不合乎常理的活躍程度,並按照這個活躍程度推算,當彗星在夏季初靠近太陽時,會亮得跟太陽不分伯仲。這才有了這顆彗星「飛上天,跟太陽肩並肩」的亮度預報。
說到底,是較為極端的數據變化導致了一些極端數據的出現。彗星經常會出現一些預料之外的變化,這可能是彗星上正在發生的物理變化或者物質分布不均勻導致的。極端的例子是17P彗星因為解體,亮度從17等陡增到2等。
爆發後的17P彗星,圖片來源:https://www.cwb.gov.tw/V7/astronomy/picture/phenomenon/comet17p/2007comet17P.htm
但是也正如之前所說的,目前彗星的亮度數據不足以精確預報這顆彗星到底會有多亮,保守估計最亮可能會達到3-4等間的某個亮度[3]。
彗星啊,你不要動不動就想搞個大新聞,上一個這麼想的艾森(ISON)彗星,最後還不是把大家都鴿了。EN菌會繼續關注你的後續變化的~
結論與數據來源:
[2] 根據stellanavigator的算法(吉田誠一算法,此算法中k值為常數2)
[3] 根據comet for windows程序(應用吉田誠一算法擬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