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教授PNAS抗癌藥開發新見解

2021-01-21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根據美國能源部阿貢國家實驗室、萊斯大學和斯克裡普斯研究所合作的一項研究報導,研究微生物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和生產的科學家們,現在對這個過程有了一個更深入的了解。有了這個新的信息,研究人員可以利用它來操縱大自然的生物合成機械,以產生更有效的抗生素和抗癌藥物。延伸閱讀:頂級期刊:減少強大抗癌藥的副作用。

鏈黴菌屬(Streptomyces)是生活在土壤中的革蘭氏陽性菌。這些細菌具有一個複雜的新陳代謝,已知可自然生產臨床有用的化合物。有一大類天然產品,稱為聚酮化合物,包括許多藥物,如紅黴素(抗菌劑)和雷帕黴素(免疫抑制劑),以及有前途的藥物先導化合物,如在目前研究中報導的戊二酸亞胺和唑黴素,它們顯示出重要的抗菌、抗腫瘤、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活性。

這些抗生素是由一組酶合成的,這些酶被精心編排成流水線一樣的生物合成機械。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重點了解酶的特異性,其負責產生migrastatin、唑黴素和其他聚酮化合物的巨大的化學結構多樣性。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PNAS》,阿貢國家實驗室的Andrzej Joachimiak是本文共同作者之一。斯克裡普斯研究所沈奔(Ben Shen)教授是本文通訊作者,沈奔教授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微生物來源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機制及其調控的研究,綜合應用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天然產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對微生物來源天然產物的化學結構、生物合成酶及基因進行闡述,並以此作為發現和開發新藥的新方法,先後在Nature、Science、PNAS、JACS、JBC、Cancer Res、Nature Chemical Biology等國際一流學術期刊上發表系列論文,並為國內培養了大批從事微生物次級代謝產物分子生物學研究的人才。

阿貢國家實驗室能源部結構生物學中心主任Joachimiak指出:「如果我們了解這些過程的特殊性,我們就能夠設計某種酶,接受其他的化學分子,從而為最具挑戰性的疾病的新療法,開闢新的途徑。」

抗生素是由採取連續行動的多個酶組成的。科學家們試圖改變這些分子的化學性質,以研製治療性能更高的新藥物。

沈奔教授說:「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了解這種酶組裝流水線的特異性。我們需要知道,我們需要放置的是哪一部分,並以一種合理和具體的方式放置,來合成設計者化合物。」

操縱那些催化複雜反應的酶,改變天然產物的結構,以產生具有新型生物活性的不同化合物,是一個關鍵。

這項工作是藉助於Advanced Protein Characterization Facility的幫助完成的,該設備通過自動化生產蛋白質和蛋白質晶體(解決蛋白質結構的2個關鍵步驟),大大促進了醫學和生物醫學研究,從而讓我們了解它們如何運作,並最終幫助確定新的和更有效的藥物治療。

蛋白質是長的分子鏈,以複雜的方式自我摺疊,許多這樣的摺疊可作為其他分子附著的對接點——包括那些來自病原體的分子。

在蛋白質結構的研究中,編碼一種蛋白質的DNA片段被克隆。這些克隆被用來產生蛋白質,這些蛋白質被隔離,並暴露於各種化學環境中,希望其中的一種會導致蛋白質分子形成晶體。

這可能需要幾天、幾周甚至幾個月的時間。但是當它發生時,蛋白質分子排列形成一個重複陣列。這種重複結構可允許來自Advanced Photon Source(阿貢實驗室的一個科學用戶設施DOE辦公室)的X射線,通過分子不同的特徵來分析它們的三維結構。

這有助於這個研究團隊來解決由來已久的問題。Joachimiak說:「沒有阿貢國家實驗室的技術和設備,這項工作是不可能完成的。」

註:沈奔教授1991年在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曾先後在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藥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任助理教授,在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藥學院化學系任副教授、教授,目前在美國弗羅裡達Scripps 研究所任職,併兼任多個大學和研究所教授職位,主要結合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微生物天然產物合成的機制,其實驗室被公認為該領域最活躍的實驗室之一。

相關焦點

  • 石大張軍教授團隊新成果在《PNAS》上發表!
    張軍教授、徐加放教授、Joseph S. Francisco教授和曾曉成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為第一署名單位。 天然氣水合物儲量豐富,廣泛分布於深海沉積物或陸域永久凍土中。因其外觀像冰一樣且遇火即可燃燒,所以又被稱作「可燃冰」。由於 其資源密度高,全球分布廣泛,因此具有極高的資源價值,是油氣工業界長期關注的熱點 。
  • 人類有望從中國藥用植物中發現的抗癌藥
    在一些植物來源的抗癌藥被陸續發現並成為商品後,科學家目前正在中草藥中尋找療效好、毒副作用小的抗癌新藥。  癌症藥物研究專家、美國中藥研究中心教授徐任生日前在廣西南寧市舉行的國際藥物化學、新藥開發學術研討會上說,近年來抗癌藥物的篩選技術有了很大改進,促進了植物來源抗癌新藥的研究,而中國豐富的藥用植物正為開發抗癌新藥提供了獨特的來源。
  • 【PNAS】未來十年新領域!何勝洋院士等綜述植物韌皮部-昆蟲-病原菌相互作用研究的挑戰與問題!
    通過針對疾病相關的微生物群,這一研究領域可能會導致對韌皮部棲息的病原體的病因學和潛在生物防治的新見解。(3)植物防禦韌皮部害蟲和病原體與「葉肉細胞-病原體相互作用」模型是否適用?例如,一種蚜蟲內共生細菌Buchnera aphidicola也通過其伴侶蛋白GroEL觸發番茄和擬南芥中的PTI反應。值得注意的是,尚未發現任何韌皮部棲息病原體的ETI。
  • PNAS:華人科學家參與組蛋白去甲基化研究
    原始出處: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 June 13, 2007, 10.1073/pnas.0704525104 PNAS | June 26, 2007 | vol. 104 | no.
  • 【科研新進展】(47)孫麗英教授最新科研成果在PNAS發表
    近日,我校植物保護學院孫麗英教授科研小組在國際知名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上在線發表了題為 「Phytopathogenic fungus hosts a plant virus: A naturally
  • 日本團隊開發出α射線抗癌藥
    據《日刊工業新聞》報導,大阪大學研究生院醫學系渡部直史助教和畑澤順教授等成功製造出能夠釋放出高能粒子α射線的抗癌注射藥劑。  過去的放射線抗癌藥採用的是飛行距離遠,能量相對較低的β射線,其缺點是對癌細胞殺傷力不強,並且對周圍正常組織有負作用。因此,人們一直對α射線充滿期待。  今後,大阪大醫學部附屬醫院將負責推進該藥物的臨床研究。詳見:https://www.nikkan.co.jp/articles/view/00514521?
  • 華人科學家David R.Liu開發預測基因編輯結果的新方法!
    近日來自Broad研究所、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布萊根婦女醫院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華人科學家David R.Liu的帶領下,開發了一種機器學習模型以預測剪輯編輯的結果,無需實驗就可以預測基因編輯的結果,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Cell上,該研究題為"Determinants of Base Editing Outcomes from Target Library Analysis and Machine
  • 5位華人當選工程院新外籍院士:有「身價最高華人教授」
    11月27日,中國工程院對外公布了2017年新增選的67位院士名單,同時公布的還有18位新當選的外籍院士名單。  在這18位外籍院士中,最著名的無疑是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在這18位外籍院士中,有5位是華人院士,他們是胡仕新、米耀榮、顧敏、李凱和餘艾冰。  米芾後代米耀榮院士:我是一個有中國心的人  他們五人中,生於1946年的米耀榮院士是年級最大的一位,今年已71周歲。米耀榮是世界著名材料力學專家,他生於香港,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機械工程系。
  • PNAS:新研究表明開發通用新冠病毒疫苗是可行的
    Rolland說,「病毒多樣性對HIV、流感病毒和登革熱病毒等其他病毒的疫苗開發工作提出了挑戰,但全球樣本顯示SARS-CoV-2的多樣性低於這些病毒。因此,我們可以謹慎樂觀地認為,病毒多樣性不應該成為開發針對COVID-19感染的廣泛保護性疫苗的障礙。」
  • 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開發超柔性電極,可與大腦神經相兼容
    近日,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鮑哲南(Zhenan Bao)團隊開發出一種導電性和伸展性都極佳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可用來製作可拉伸的柔性電極以及透明「電子皮膚」等。該研究結果報導在最新的《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過去十多年,鮑哲南團隊一直致力於開發新型柔性電極材料,期望使電子產品變得更加柔韌靈活,就像人體的第二層皮膚一樣。
  • 德國華人教授會商助推中德科教合作
    原標題:德國華人教授會商助推中德科教合作  新華網柏林4月19日電(記者班瑋 郭洋)中德科教合作中活躍著一個特殊的小群體——在德國高校任教的華人教授。他們近日在德國明斯特舉行了第七屆年會,會商加強兩國科教合作大計,表示願在兩國未來科教合作中扮演「智力加油站」和「搭橋人」的角色。
  • 顏寧教授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世界因你而美麗顏寧教授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清華新聞網4月2日電 3月31日晚,「世界因你而美麗  2016-2017影響世界華人盛典」在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揭曉。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作為頒獎嘉賓為顏寧頒獎。
  • 加拿大皇家科學院新一輪院士出爐!張大鵬教授及多位華人入選
    在這次加拿大皇家院士入選人員中,有包括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席教授張大鵬在內的多位國人/華人學者,有創立了拓撲伽羅瓦理論的國際公認的科學家Askold Khovanskii,有在觸覺視覺環境、數字雙胞胎和觸覺生物識別方面作出開創性工作
  • PNAS:陽極聚合物中間體引發的原位類Fenton反應電化學淨水
    近日,中科大俞漢清教授,Ai-Yong Zhang報導了利用電化學汙染物氧化過程中產生的具有氧化還原活性的聚合物中間體,如苯二酚、對苯二酚和對苯二酚作為過氧化氫的活化劑,開發了一種原位有機Fenton類催化劑。
  • PNAS:追蹤HIV感染的新方法
    最近,來自美國西北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追蹤HIV感染的方法,從而將每個單獨的病毒侵染顆粒與整理疾病的進程聯繫在了一起。
  • 泛素化新藥開發 華人科學家獲投種子輪1500萬美元
    近日,一家與華人科學家密切相關的蛋白質降解技術新銳Cullgen宣布成立,並獲得了150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專注於開發泛素化蛋白降解機制新藥。Cullgen是一家自北卡羅來納大學(UNC)拆分獨立的生物製藥公司,專注於利用泛素介導的蛋白降解技術平臺uSMITETM ,開發首創的新藥, 用於治療缺乏有效治療方法的疾病,最初專注於腫瘤學領域,然後計劃擴散到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 IEEE首位華人主席誕生!劉國瑞教授當選,無線AI因他而改變
    馬裡蘭大學華人教授劉國瑞當選下任IEEE主席。他領導開發了世界首個釐米級室內定位系統,此前曾榮獲2017年CEATEC大獎,研究成果還曾獲封IEEE七大改變世界技術之一。 一大早,傳來喜訊,馬裡蘭大學華人教授劉國瑞當選IEEE主席!
  • 一款抗癌藥和君實生物的千億市值神話-虎嗅網
    但一個尷尬的事實是,在中國,黑色素瘤每年新發病例約2萬人;國際上,該病存在巨大的東西方差異:國際指南中主要涉及的皮膚黑色素瘤多發於西方諸國,而我國病例以肢端黑色素瘤和黏膜黑色素瘤為主。2019年,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教授郭軍曾在美國臨床腫瘤協會年會黑色素瘤專場上表示,對於黏膜黑色素瘤,尚看不出PD-1抑制劑較之化療有顯著優勢。
  • 日本華人教授會2019年度研討會在東京舉行
    東友 攝中新網東京11月17日電 日本華人教授會2019年度研討會16日在東京召開。中國駐日本大使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日本華人教授會、日本各大學以及研究機構的代表出席了本次會議。日本華人教授會代表宋立水在致辭中強調了本次研討會的宗旨,即在全球化新時代,中日兩國的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 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研發柔性電子材料,軟似皮膚並且可拉伸
    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鮑哲南領導的研究團隊在開發出一種導電性和拉伸性俱佳的高分子材料。美國史丹福大學的一位華人教授鮑哲南帶領他的團隊長期以來致力於研究柔性電子,現在他們的成果已經赫然佇立。鮑哲南教授表示,現有包括電極和材料在內的電子器件都是硬的。它們在測量中樞神經電流、心臟電流時,那些植入大腦或心臟的電極可能會損壞人體神經或心臟組織。因此,跟神經接觸的電極必須像皮膚一樣柔軟才能減小對人體的傷害,這是柔性電子應用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