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團隊開發出α射線抗癌藥

2020-12-04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據《日刊工業新聞》報導,大阪大學研究生院醫學系渡部直史助教和畑澤順教授等成功製造出能夠釋放出高能粒子α射線的抗癌注射藥劑。

  研究小組依託大阪大學核物理研究中心的大型加速器,將帶有電荷的粒子照射到鉍元素上製造出能夠釋放出α射線的原子。然後,通過添加穩定劑等處理,製成了易於在甲狀腺癌細胞集聚並能夠放出α射線的注射藥劑「砹化鈉」([At-211]NaAt))。

  接著,研究人員將上述藥劑用在患有甲狀腺癌的小鼠身上,在蛋白質的作用下藥劑被吸收到腫瘤中,並導致腫瘤體積變小。由於該藥劑是在癌細胞近處釋放出α射線,而且α粒子能量很大,所以對癌細胞殺傷力強;同時它的飛行距離短,所以它對周圍組織和細胞的負作用很小。因此,α粒子在抗癌方面兼具安全性和高效性。

  過去的放射線抗癌藥採用的是飛行距離遠,能量相對較低的β射線,其缺點是對癌細胞殺傷力不強,並且對周圍正常組織有負作用。因此,人們一直對α射線充滿期待。

  今後,大阪大醫學部附屬醫院將負責推進該藥物的臨床研究。

詳見:https://www.nikkan.co.jp/articles/view/00514521?isReadConfirmed=true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開發出有望治療多種類型癌症的靶向性療法:α射線飛彈療法
    一種癌症特異性的L型胺基酸轉運蛋白(LAT1)在癌症組織中往往會高度表達,抑制LAT1的功能或會產生抗腫瘤的效應,但目前研究人員在開發靶向作用LAT1的放射性核素療法(radionuclide therapy)上進展非常有限。
  • 漲知識 | α射線、β射線和γ射線有些什麼特點?
    天然放射現象是指放射性元素自發地放出射線的現象。天然放射現象放出的三種射線:α射線、β射線、γ射線,它們各自具有什麼特點呢?α射線,又稱α粒子流。α粒子是高速運動的帶正電的氦原子核。由於α粒子是帶正電的重粒子,質量大,電荷多,電離本領大,但穿透能力差。在α、β、γ三種射線中,α射線的穿透能力最差,在空氣中的射程只有1~2釐米,通常用一張紙就可以擋住α粒子。
  • α、β、γ等射線,放射性的一般現象
    自1896年,貝克勒爾(Antoine Henri Becquerel,1852-1908,法國物理學家)在研究雙氧鈾硫酸鉀鹽時,意外發現臨近的被黑紙包裹的感光底板發生曝光後,人類第一次發現放射性物質可以發出肉眼不可見的射線,同時確認了天然放射性的存在。
  • 為什麼宇宙中有γ射線暴,卻沒有α、β射線暴?
    宇宙中有α射線、β射線和γ射線,但我們通常只聽說有γ射線暴,這是因為它們的性質不同決定的。
  • 為什麼宇宙中沒有α、β射線暴卻有γ射線暴?這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宇宙中沒有α、β射線暴卻有γ射線暴?這是為什麼呢?宇宙中有α射線、β射線和γ射線,但我們通常只聽說有γ射線暴,這是因為它們的性質不同決定的。所謂α射線和β射線釋放出來的是粒子,但γ射線發射出來的是光子。
  • 為什麼宇宙中有伽瑪(γ)射線暴,卻沒有α、β射線暴?
    如果要來討論這個話題的話,我們必須得來了解下這幾種射線的由來!一、α射線α射線即高速運動的氦原子核,或者稱之為α粒子流,它有2個質子和兩個中子組成!聽上去是不是很熟悉?沒錯這就是氦原子核!所謂的α粒子流就是氦原子核流!α射線在恆星內部會有大量發生,在質子聚變鏈中它是副產品之一!
  • 華人教授PNAS抗癌藥開發新見解
    延伸閱讀:頂級期刊:減少強大抗癌藥的副作用。鏈黴菌屬(Streptomyces)是生活在土壤中的革蘭氏陽性菌。這些細菌具有一個複雜的新陳代謝,已知可自然生產臨床有用的化合物。有一大類天然產品,稱為聚酮化合物,包括許多藥物,如紅黴素(抗菌劑)和雷帕黴素(免疫抑制劑),以及有前途的藥物先導化合物,如在目前研究中報導的戊二酸亞胺和唑黴素,它們顯示出重要的抗菌、抗腫瘤、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活性。這些抗生素是由一組酶合成的,這些酶被精心編排成流水線一樣的生物合成機械。
  • 宇宙中經常發生γ射線暴和X射線暴,為何沒聽過有α、β射線暴?
    α射線是高速氦原子核,β射線是高速電子,兩者都帶電荷,所以α射線和β射線的穿透力有限,很容易被星際氣體和塵埃阻擋;而γ射線是波長很短的光子,光子不帶電,加上高能光子的穿透力很強,所以宇宙中天體發出的射線很容易到達地球表面。
  • 宇宙中經常發生γ射線暴和X射線暴,為何沒聽過有α、β射線暴...
    α射線是高速氦原子核,β射線是高速電子,兩者都帶電荷,所以α射線和β射線的穿透力有限,很容易被星際氣體和塵埃阻擋;而γ射線是波長很短的光子,光子不帶電,加上高能光子的穿透力很強,所以宇宙中天體發出的射線很容易到達地球表面。
  • 日本研製出世界最短波長X射線雷射
    日本研究人員近日利用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成功發射出波長僅0.12納米的X射線雷射,刷新了這種雷射最短波長的世界紀錄。
  • ...羅氏「廣譜」抗癌藥Rozlytrek在日本獲批新適應症,治療ROS1融合...
    2020年02月22日訊 /生物谷BIOON/ --羅氏(Roche)控股的日本藥企中外製藥(Chugai)近日宣布,日本厚生勞動省(MHLW)已批准靶向抗癌藥Rozlytrek(entrectinib)一個新的適應症,用於治療ROS1融合陽性、不可切除性、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
  • 深大開發出低劑量X射線成像技術 可減小對人體組織的傷害
    深圳大學日前傳來喜訊:該校二維材料光電科技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範滇元院士團隊的劉小鋼教授、王瑀助理教授等與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福州大學楊黃浩教授團隊等合作攻關,研究發現了一類全無機鈣鈦礦納米晶閃爍體,製成了成本低廉、穩定性強的超靈敏X射線平板探測器,並開發出低劑量高分辨的新型X射線成像技術。
  • 丁列明:研發中國人自己的靶向抗癌藥
    在現實生活中,杭州餘杭貝達藥業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長丁列明帶領團隊研發出國內首個小分子靶向抗癌藥,造福了20多萬肺癌晚期病人。在這些癌症病人的心目中,丁列明就是不折不扣的「藥神」。初到美國,丁列明深切地感受到中國與美國的差距,無論在教育、科研,還是醫藥領域,美國都遙遙領先,特別是在抗腫瘤靶向藥物研究開發上,美國首開先河。電影《我不是藥神》中的抗癌藥就是2001年在美國首發上市的,中國完全是一片空白。那時的中國還停留在仿製藥上,在一些重大疾病的治療上,國人只有依賴進口藥,並不得不承受天價的藥費,苦不堪言。
  • 日本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抗癌藥有助治療重症肝硬化
    原標題:一種抗癌藥有助治療重症肝硬化 新華社東京1月1日電(記者 華義)日本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原本用於治療癌症的藥物可能對重症肝硬化也有效果。 重症肝硬化患者的肝臟往往會出現纖維化,肝臟纖維蓄積,妨礙肝細胞再生。目前尚無有效藥物來抑制這種症狀。
  • 日本發現新X射線天體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日前發表公報說,該機構研究人員參加的一個任務小組於本月17日發現了一個此前未知的X射線天體。 公報說,這一X射線天體出現在南天星座之一的半人馬座區域。從17日起,它開始逐漸變亮,引起了日本X射線監視裝置任務小組的注意,該小組利用設置在國際空間站「希望」號實驗艙外部平臺的X射線監視裝置(MAXI)對這一天體進行了數日觀測,並分析了觀測數據,隨後把這個天體的位置信息向外界通報。 美國航天局在接到通報後,用「雨燕」天文衛星展開追蹤觀測,最終確認這一天體是人們此前未知的X射線源。
  • 科學家首次直接觀察到抗癌藥與DNA作用—新聞—科學網
    日本大阪大學的研究小組首次直接觀察到了進入癌細胞DNA中的抗癌藥物的作用情況。
  • 辨別「水俁病」真兇 X射線分析作何解釋?
    說起人類因為環境汙染而感染的疾病,60年前那起轟動全球的「日本水俁灣怪病」事件絕對值得一提。1956年,在日本海產豐富的熊本縣水俁灣附近,出現了一種怪病。其首先發生在貓身上,患病的貓步態不穩,且伴隨著抽搐和麻痺,患病後不久就死去。
  • 武田靶向抗癌藥Cabometyx(cabozantinib)在日本...
    2020年03月26日/生物谷BIOON/--Exelixis公司近日宣布,其日本合作夥伴武田製藥公司已獲得日本厚生勞動省(MHLW)的批准,可以生產和銷售靶向抗癌藥Cabometyx(cabozantinib),用於不可切除性和轉移性腎細胞癌(RCC)患者的治療。
  • 日本產綜研開發出金納米材料的簡易合成法
    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以下簡稱 「產綜研」)電子光技術研究部門的研究員樂優鳳和研究組長則包恭央,開發出了單晶金納米材料的簡易合成法。
  • 深圳先進院X射線源及X射線探測器研發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材料所(籌)光子信息與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在X射線源和X射線探測器研發方面取得新進展,深圳先進院均為第一單位。 無機械旋轉CT可以解決以往旋轉CT掃描過程中因病人的呼吸、心跳等生理運動產生的偽影問題,實現靜態多角度探測。為了實現無機械旋轉CT掃描,目前主要使用電子槍產生的聚焦電子束在X射線靶上進行空間和角度的掃描,但掃描角度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