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未來超級炸藥技術獲重大突破:功臣居然是美國籍科學家!

2020-11-22 騰訊網

7月9日,據《科技日報》報導,我國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科研團隊成功在世界上,首次一舉成功合成超高含能材料聚合氮和「金屬氮」物質,為未來「N2爆炸武器」這類無核輻射第四代核武器研製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據悉,這次所謂的超高能含能材料是指能量比常規炸藥,至少高一個數量級的新型高能物質,是實現高效毀傷的核心技術,與常規我們了解的那些梯恩梯類爆炸物質不同,目前,除去反物質等比較遙遠的高含能物之外,超高能含能材料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基於化學能的高能物質,比如納米鋁、納米硼等高活性儲能材料,還有一類就是全氮類物質、金屬氫或者金屬氮。這其中,全氮化合物是未來全世界新型推進劑和炸藥等高能密度材料( HEDM)最有應用前景的候選物。

我們知道,武器技術的突破主要來自於材料突破,金屬氫或者金屬氮技術甚至足以再次引導一次工業革命級的軍事技術大變革。「N2爆炸武器」這類無核輻射第四代核武器都是基於金屬氫或者金屬氮技術為基礎的新型武器技術,他們並不像上一代核武器,是通過核聚變以及核裂變產生能量的,這一過程中產生的放射性讓核武器不僅不敢使用,而且也不能使用,放射性危害對地球的損害可能是永久性的,或者至少幾百年都難以消除,這讓核武器成為不能使用的武器,成一種威懾,但第四代核武器由於能量級別達到和第三代熱核武器類似的水平,但又不存在核輻射問題,因此其應用前景廣闊的多。

更有意思的是,能量上的突破能夠極強的增強我軍的作戰能力,且可以研發出最先進的火箭和太空梭,將我軍的整體作戰能力提升到一個極高的地步,而且最關鍵的就是這比金屬氫要現實的多。十倍的能量密度意味著爆炸威力可以提升10倍以上,同時推進劑的效率也可以提升數倍乃至十數倍,對於火箭、飛彈等裝備的性能提升比現在要強很多,如果能將火箭的推進劑效率提升,那麼其運載能力的提升是極其顯著的。尤其是對於火箭來說,推進劑是非常重要的,絕大多數火箭裝載重量僅有3%到5%,即1000噸起飛重量的火箭,載重量僅有30噸左右,即使火箭進一步提升,將最大起飛重量提升到3000噸以上,其裝載重量最多也僅有120噸左右,例如美國的土星五號和俄羅斯的能源系列,其最大起飛重量都在3000噸上下,裝載重量也僅有100到120噸。

如果能夠將推進劑效率提高數倍,那麼意味著火箭完全可以將裝載重量提升到20%以上,是現在的6到7倍,即使考慮使用金屬氮會提高一定的成本,也完全能將成本降低4到5倍,如果研發出能夠重複使用的火箭,則很可能將發射成本降低10倍以上。屆時發射一公斤物品進入太空的成本很可能會降低到1000美元以內,如果再利用高空發射的大型客機以及平臺,甚至能夠降低到100美元,這個價格僅有航空飛行的10倍左右,隨著技術提升還可以進一步降低,這意味著人類很可能藉此跨入星際飛行時代。而如果這種材料用在武器上也是突破性的改進,使用金屬氫製造炸彈,按照現在的標準來看,完全可以將炸彈的威力提升10到20倍,必要情況下甚至可以提升100倍,如此完全可以研發出沒有輻射,但威力也不亞於核彈的第四代核武器。

此外,此次技術突破主要的功勞來自我國美籍科學家——亞歷山大·岡察洛夫教授,他是從事高壓、高溫等極端條件下材料和礦物研究的國際頂級科學家,現任我國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是該所極端環境量子物質中心科研團隊的核心成員。他領銜自主設計建成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集高壓、高溫、低溫等為一體的極端條件綜合實驗平臺,帶領團隊依託該平臺開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使我國固體所正在發展成為國際高壓極端環境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國脈衝雷射加熱-金剛石對頂砧裝置研究的主要研究單位,亞歷山大·岡察洛夫教授的團隊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毫無疑問,我國未來金屬氫武器的理論突破將從固體所開始。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金華籍科學家潘建偉量子領域再獲重大突破
    在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擬器中成功求解施溫格方程| 金華籍科學家潘建偉量子領域再獲重大突破 在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擬器中成功求解施溫格方程
  • 上海科技獎勵大會上,李強為這些科技功臣頒獎
    市委書記李強在會上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以時不我待、奮發有為、善作善成的精神抓創新、謀未來,與時俱進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不斷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充分激發人才創造力,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大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把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強化「四大功能」、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提供強大支撐。
  • 金華籍科學家胡海嵐獲全國創新爭先獎
    金華籍科學家胡海嵐獲全國創新爭先獎 2020-06-01 02: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研發海洋潮流能技術 獲重大突破
    國家海洋技術中心、歐美同學會、浙江省僑聯、浙江省科技廳、杭州高新區(濱江)區委區政府等有關部門紛紛發來賀信。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浙江日報、浙江衛視、香港衛視、大公報等四十餘家中央、省、市各級媒體紛紛大篇幅報導了LHD項目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國際同行高度關注,海洋潮流能技術強國——英國駐廣州領事館投資領事連連嘆服。
  • 突破5nm光刻技術瓶頸,中科院再次傳來好消息,中國芯未來可期
    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一直都比較注重在各個領域的科學研究,通過我國眾多科學家的不懈努力,我國也在很多領域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與此同時,我國的科技發展也經常遭到其他國家的技術封鎖,一些比較前沿的科技我們一直難以攻克,比如一枚小小的晶片,我國的華為企業此前就曾多次遭到美國的晶片制裁,給華為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 在你過年的時候 中美科學家正忙著搞「超級炸藥」競賽
    上周,中美科學家幾乎同時在超高能含能材料上實現了突破,中國科學家首次合成全氮陰離子鹽,美國科學家合成了金屬氫。這兩項成果都發布在了國際頂級期刊《科學》雜誌上,兩顆高科技「大禮花」的出現,又恰逢中國春節,似乎是給中國人的傳統新春佳節一起獻上祝福。
  • 嘉欣絲綢仿生絲技術獲重大突破
    嘉欣絲綢仿生絲技術獲重大突破)黑寡婦蜘蛛絲「黑科技」在國內的技術研發有了重大突破!嘉欣絲綢(002404)近日在投資者調研中透露,公司子公司超絲科技研發的家蠶蜘蛛超級仿生絲,通過家蠶和黑寡婦蜘蛛的基因組合改良家蠶絲的性能,目前技術上已取得突破,培育的家蠶絲強度已比普通蠶絲強3.86倍,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嘉欣絲綢成為國內唯一在超級仿生蜘蛛絲方面具有技術儲備與迅速量產能力的上市公司。
  • 分子生物技術「增援」超級雜交稻育種
    本報5月10日訊(記者 胡宇芬 通訊員 吳俊) 袁隆平院士領銜的超級雜交稻大面積畝產1000公斤攻關,引入了分子生物技術作為外援。昨天下午,「十二五」國家科技部「863」課題「超高產水稻分子育種與品種創製」在長沙啟動,目標是運用分子生物技術,精細定位出一批重要性狀基因,創製一批優異新種質及新材料,選育有重大應用前景的優質高產新品種,並推廣種植4000萬畝。
  • 中科大80後教授,突破多項量子技術,獲世界大獎,令美國羨慕
    當然有,量子技術就是我們領先美國、領先世界的一項科技。,他們不止一次的表示:正取得重大突破當中,將會迎頭趕上中國!包括:入選《自然》10位中國「科學家之星」;2016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019年,獲日本仁科芳雄亞洲獎;2020年,獲美國阿道夫隆獎。
  • 兩名江西籍科學家獲300萬元大獎
    播報江西【兩名江西籍科學家獲300萬元大獎】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隆重舉行,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將繼續他們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無人區」的徵程。王開雲、黃芊芊兩位江西籍科學家獲獎。 王開雲,46歲,江西萍鄉人。
  • 半導體材料新希望——單層二硫化鉬研究獲重大突破
    在科技部大力支持「尖端晶體材料開發及製作計畫」科技預算下,半導體材料瓶頸有了重大突破。臺灣研究團隊計畫主持人交大電子物理系教授張文豪指出,英特爾及三星均積極投入單層元件材料研究,臺積電也積極與學界接洽合作,未來誰能搶先開發單層元件材料,就能在全球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 國產晶片又獲新突破:7nm ArF光刻膠技術,打破日本、美國壟斷
    我們知道,未來建立在5G基礎的發展,不管是人工智慧,還是所謂雲技術、物聯網,晶片將是所有技術實現的核心,是大腦主控中心。在全球近幾十年的半導體發展中,矽基半導體,成為工業批量化生產的主要對象。最近的華為晶片「斷供」,就是源於荷蘭ASML光刻機,特別是EUV設備,一直是世界技術壟斷的,如果不能突破這些技術,我們將受制於人。
  • 日本科學家獲重大突破!北冰洋古老「超級細菌」培育成功,生長了
    而在2019年的時候,不少的科學家已經發現,一些「超級細菌」正在擴散開來,所以引發了不少科學愛好者的熱議,當然對於這些「超級細菌」之後的影響,以及科學家們如何去防止對地球其他生命的影響,暫時還沒有一個好的辦法,而對於古老細菌的研究,科學家們倒是提起了興趣,並且獲得了一定的突破。
  • 中國可控核聚變實驗裝置獲重大突破
    東方超環2012年度實驗獲多項重大突破      獲得超過400秒的兩千萬度高參數偏濾器等離子體;獲得穩定重複超過30秒的高約束等離子體放電。      高參數、高約束模式偏濾器等離子體是未來聚變託克馬克放電的最基本的運行方式。我國參加的最大國際科學合作項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首要目標是實現400秒的高約束等離子體,但實現該科學目標尚面臨眾多科學和技術(物理和工程)上的挑戰。
  • 80後河北籍科學家獲科學探索獎
    80後河北籍科學家獲科學探索獎】小河看河北 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來自9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接過獎盃,繼續他們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無人區」的徵程。這是第二屆「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其中,獲獎的河北籍科學家有1位,他是北京大學教授東蘇勃。 1982年出生的東蘇勃是河北省石家莊人,現為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 陶哲軒獲數學突破獎
  • 中科院打破壁壘獲重大突破,美國想攔也攔不住,美媒:優勢全無
    對於科學技術的研究發展,中國始終都不曾停止一直向前的腳步,而針對相關技術中國傳來好消息。中科院打破壁壘獲重大突破,而所謂重大突破的技術,便是石墨烯單晶技術,要知道,這項技術能夠讓晶片在處理信號的同時,將其時間再度進行千倍層次的縮小,另外,還能夠對製造太赫茲雷達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由此可見,中國這一次的成功實屬了不起,而美國想攔也攔不住,美媒對此也不由得發出感慨:優勢全無。
  • 美「仿生眼鏡」技術獲重大突破 有望使盲人恢復正常視力
    美國科學家研製出一種能夠讓失明小鼠重獲光明的高科技眼鏡。研究人員希望這項最新突破能夠成為治療失明的新方法,給盲人帶來福音。據英國《每日郵報》8月13日報導,日前,美國科學家們在治療失明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研製出一種能夠讓失明小鼠重獲光明的高科技眼鏡。科學家們表示,失明小鼠在戴上這種帶有微型攝像機的眼鏡後,便可以清楚地看到影像,能夠分辨出嬰兒的面孔,看清公園裡的景色,甚至能視覺跟蹤移動的圖像。在未來一到兩年內,這種高科技眼鏡將會首次投入臨床試驗。
  • 單原子存儲和單分子邏輯開關技術獲突破
    新聞來源:科技日報    納米技術取得兩項重大進展單     IBM稱是邁向建造分子級計算機的重大跨越     美國IBM公司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發表了兩份研究報告,公布了其在單原子存儲技術和單分子邏輯開關研究方面取得的技術突破。
  • 韓國EUV技術獲重大突破!國產光刻機「前狼後虎」,如何破局?
    EUV光刻機是光刻機在發展過程中的第五代產品,它的最小工業節點到了22nm-7nm,其製造技術極具複雜,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光刻機設備。近日,韓國光刻機工藝迎來了新突破。報導指出,通常三星旗艦手機大多使用美國公司高通製造的晶片,如果未來三星Exynos能夠真正崛起的話,那麼該韓企將會成為超越高通以及蘋果的存在。那麼,中國在這一領域的進展如何?分析認為,我國光刻機正遭遇「前狼後虎」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