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皇家科學院北京時間10月9日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芝加哥大學教授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又譯理察·泰勒),以表彰他在行為經濟學領域做出的貢獻。
曾經預測到金融危機爆發的經濟學家羅伯特·席勒這樣評價塞勒:「過去30年,經濟學領域正在發生一場最重要的革命,他就是這場革命的中心人物。」
隨著各種報導的深入,塞勒的多重身份也逐漸浮現出來。套用當下流行的網絡用語「斜槓青年」,這位滿頭銀髮、72歲的老人當之無愧地是一枚「斜槓老年」,其跨界的領域之多超乎一般人想像。
擁有文學、哲學專業背景的他,搞起經濟學喜歡研究「常人幹的蠢事」,長期被視為「學術叛徒」,很多日後影響深遠的論文遭到多家期刊退稿。
塞勒是第一個提出將心理學納入經濟學討論中並發展出行為經濟學的學者,尤其熱衷於向經濟學家普及心理知識,他甚至巧用心理學幫助歐巴馬在競選中勝出。
學術研究之外,他還經營著基金公司,連續十五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長,曾打敗99%的同行,使基金規模增至37億美元,是名副其實的「股神」。
一個有意思的傳聞是,塞勒堅信有一天自己會獲得諾貝爾獎,所以每逢諾獎公布前夕,他都會提前理髮,好等記者上門留一個好印象。
被導師視為「庸碌者」,差點輟學
上世紀70年代,他在羅徹斯特大學就讀哲學博士期間,他的導師一度認為他是一個庸庸碌碌的學生,天性也比較疏懶,論文也沒法發表,差點輟學,剛畢業時也找不到工作。
不過,最後他去了該校商學院找到了一份講師的工作,從此踏上了學術研究之路,主要研究領域是行為經濟學、行為金融學與決策心理學,是行為經濟學的最知名的理論家之一。
在朋友看來,「塞勒之所以特別,因為他是一個很懶惰的人。」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承認,自己懶惰且不擅長數學,對哲學議題也不太有耐心。
「非理性」始終是和塞勒緊密相連的關鍵詞。但被記者問到「怎麼花掉900萬瑞典克朗(約730萬人民幣)的獎金?」一輩子都在提倡理性消費的塞勒沉思片刻,然後半開玩笑地說,「根據我的理論,當然是怎麼不理性怎麼花了!」
曾經的「學術叛徒」
儘管行為經濟學已經成為經濟研究中的「顯學」,但它曾不為主流所容,今年已經72歲的塞勒也長期被視為「學術叛徒」,有些影響深遠的論文當初曾遭到多家期刊退稿。
善於洞悉人性的弱點的塞勒認為「當傳統智慧犯錯,推翻它的第一步就是睜大眼看看周遭的世界」。如今我們從結果來看,雖屬不當行為,卻也無比理性。雖然他自己承認懶惰且不擅數學,對哲學議題不太有耐性,但是他觀察力相當敏銳,可以憑實際觀察獲得可貴洞見。
早年,塞勒曾把調查結果給指導教授羅森看,羅森叫他別再浪費時間,但是他仍沉迷於這個議題。塞勒開始搜集反常現象,最後列出他所謂的「清單」。這份清單反映理性經濟人(經濟學家常討論的一個虛構物種)與真實人類(我們這個物種)之間的差異。
有人對地上掉的一分錢毫不理會,卻忙著去搶微信裡同樣價值的紅包。為什麼?塞勒會告訴你,因為人人心裡都有好幾本帳。在他看來,這些「反常」卻是正常,因為人類心理模式存在著弱點。
基本上,傳統經濟學家的論點認為,即使個人會犯錯,競爭市場與看不見的手仍會解決問題,最終修正錯誤。但是塞勒說,這些經濟學家即使用上雙手,依然無法讓這個理論變得完備。「看不見的手之所以必要,是因為否則他們沒有其他合理方式能做出市場將人類轉化為理性主體的結論。」他確實知道以複雜的經濟理論來看,由於市場壓力之故,即使個人不理性,價錢可能終將全然符合理性,但他認為「這套說法確實聽似合理,甚至還挺有說服力。但它恰巧是錯的。」
經濟學界的「心靈捕手」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非常有趣的一點是,通常諾獎委員會在頒獎時會明確強調獲獎經濟學家的具體貢獻,但對於塞勒教授,卻是給了一個領域——行為經濟學。這是對塞勒教授的肯定,更是對行為經濟學的認可。
與經典的經濟學不同,行為經濟學強調人並非完全理性,很多決策會受到心理因素影響,是真正「走心」的經濟學。自新世紀以來,行為經濟學研究兩獲諾獎,三位行為經濟學家獲得諾獎,不得不說,「走心」的行為經濟學越來越流行。
2002年丹尼爾·卡尼曼教授是第一個因「走心」而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經濟學家,他還是《思考,快與慢》一書的作者。卡尼曼認為,塞勒是第一個提出將心理學納入經濟學討論中並發展出行為經濟學的學者。當年獲獎後,卡尼曼說,「我並不想放棄委員會對我個人貢獻的肯定,但是我要說實際上大部分心理學與經濟學的整合工作是由塞勒完成的。」
由此可見,稱塞勒為最「走心」的諾獎經濟學家,也並非言過其實,也因此,他獲得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實至名歸。
塞勒被美國經濟學界調侃為「最喜歡向經濟學家普及心理知識的人」,坊間此前曾流傳一個好玩的傳聞:塞勒知道自己遲早也會獲獎,所以,他總是在諾獎宣布前就去理一個髮,好等到記者找上門來的時候給大家一個好的印象。
當地時間2017年10月9日,美國芝加哥,芝加哥大學教授、諾獎得主理察·塞勒出席芝加哥大學舉辦的慶
打敗99%同行的「股神」
塞勒不但在學術界頗有成就,在市場上的「實戰」成績也名列前茅。和巴菲特之師班傑明·格雷厄姆將價值投資理論應用到實戰中一樣,塞勒也將行為價值理論用於市場操作。
1993年,塞勒和一名叫富勒的教授共同創建了一家名為「富勒&塞勒」資產管理公司,專注於投資美國小企業股,「贏道」就是利用其他投資者的非理性買賣造成的股價偏差。
很多人以為行為金融學只是研究投資心理學的,其實並非如此,行為金融學一個主要的領域是挖掘出其他人犯錯造成的投資機會。
早在1985年,塞勒就發現,過去表現好的股票在接下來的3-5年會成為輸家,而過去表現差的股票會在接下來的3-5年成為贏家。這個現象用當時的金融理論解釋不了,而塞勒把這個現象歸因於心理學的重要概念「過度自信」。
要測試自己是不是過度自信很簡單,只要問一下覺得自己的開車技術比平均水平高還是低。通常超過90%的人會說自己水平比平均水平高(也就是超過50%),而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截至2016年前的15年,塞勒的行為價值基金實現年均10%的增長。2015年,Russell 2000小額股本指數下跌7.5%時,他的小額股共同基金打敗99%的市場同儕,基金規模激增1倍至37億美元,是名副其實的「股神」。在塞勒的行為經濟學理論指導下,公司替摩根大通管理的一隻基金資產規模已達60億美元。
歐巴馬「軍師」
塞勒的第三重身份是美國總統歐巴馬的資深學術顧問。在歐巴馬競選的時候,塞勒給了一個建議,通過當時深受年輕人歡迎的Facebook來為競選籌款,想出的辦法就是隔一段時間就在籌款人當中抽獎,可以得到和歐巴馬握手和見面的機會。
這個建議實際上是利用了心理學發現的大多數人會「高估小概率」事件的傾向。比如拉斯維加斯賭場槍擊案或者飛機失事報導之後,大家就覺得去賭城玩或者坐飛機不安全了。雖然被抽中可能性很小,但年輕人還是踴躍捐款,使得歐巴馬籌到的款項超過了對手希拉蕊。
在幫助歐巴馬推動政策時,塞勒建議多採用中性或者正面的關鍵詞彙,因為相比那些負面的詞彙,遇到的阻力會小很多。塞勒把他在這方面的研究和經驗寫成了一本書叫做《助推》,書名的含義是在改變人們的行為上,不需要做出大的改變,這樣往往遇到很大的阻力。真正好的政策應該設計得符合大家的心理和行為習慣,只要輕輕一推就能達成良好的效果。
「非著名」電影演員
塞勒除了是一名行為經濟學家外,他還在娛樂圈也留下了自己的影視作品。雖然他作為演員的貢獻遠遠不及作為經濟學家的貢獻,但在亞馬遜網站旗下的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中,還是大名在冊。
塞勒早在2004年開始涉足影視圈,那時他即將60歲,出演的第一部電影是《TAVIS SMILEY》,不過,在2015年客串的《大空頭(The Big Short)》讓他被更多人所關注。
很少有經濟學家客串好萊塢電影,而塞勒本人正是因為經濟學界的名氣,被邀請在2015年的電影《 大空頭》中客串。
電影《 大空頭》劇照
《大空頭》是一部解釋2007年金融危機的電影,該片之前還角逐過奧斯卡。與塞勒在一張賭桌上演對手戲的是好萊塢小天后賽蓮娜-格美茲(S elena Gomez)。電影中的他,在拉斯維加斯的一家賭場,向人解釋什麼是「擔保債務憑證」。
這部電影中與塞勒相關的經典臺詞就是「 如果你相信人類做事情總有邏輯可循,那簡直是瘋狂之舉。」這句話也被放在了塞勒公司網站介紹的首頁上。
三大研究成果,看穿人性弱點
塞勒將心理學洞察融入經濟分析的嘗試最早見於1980年,在行為經濟學和金融行為學方面貢獻頗多,此次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重點指出的是他在三個方面的研究成果:有限理性、社會偏好和缺乏自製。
有限理性:為何人們總是習慣大手大腳花掉「意外之財」
在有限理性方面,塞勒提出了經典的「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理論,即人的頭腦中存在有關消費的心理帳戶。
從經濟學的角度而言,1000塊錢的工資和1000塊錢的中獎彩票並無任何區別,但是由於存在心理帳戶,個體在做消費決策時卻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從經濟學角度而言,特別是從理性人角度而言,一個人或家庭可運用的是總體支出,但個體在做決定的時候,卻為每一項都單獨設類。如對於工資,一個消費者有可能會精打細算其用途,但是卻會大手大腳花掉中獎的意外之財,然而其價值本質卻是一樣的。
社會偏好:為何下雨天店家不敢提高雨傘售價
對公平領域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影響深遠。他的研究揭示了消費者的公平偏好可能會使得公司在需求旺盛的情況下,無法提高產品價格。比如,意想不到的雨水可能會對雨傘造成意想不到的高需求,但如果店主提高價格以滿足高需求,許多消費者就會產生負面反應,並認為店主表現得很貪腐。
做決定時,人們不僅要考慮到對自己有利的事情,他們也有關於什麼是公平的想法,積極地考慮別人的福利,比如通過合作或團結以及消極的方式(嫉妒或惡意)。大規模實驗表明,人們不僅只是採取物質利益來維持他們認為的分配,也準備承擔個人的費用,懲罰違反基本公平規則的人。
缺乏自製:為何72%的新年規劃最後都會落空
諾貝爾經濟學獎公布當天,官網發布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投票:你是否認為新年計劃總是難以落實?72%的人選擇了「是」。塞勒的研究揭示,人們通常缺乏自我控制,總是屈服於短期誘惑,讓長期計劃落空。
塞勒設計了與心理學研究中十分相似的「計劃者—執行者」模型,即解釋「長期計劃」和「短期需求」之間衝突的模型:譬如選擇較長時間接受教育的人在學習期間收入較低,但可以追求未來的收益,這一理論眾人皆知,但是在實踐方面卻並非所有人都有堅持,而這一研究有效地解決了西方養老金的一些難題。
這一理論集中解釋了人對於當下需求和未來需求之間的衝突:人有兩個自我,一個是現在的自我,一個是看得較遠的自我。在傳統的經濟學裡面,一個完全理性的人,會一直考慮到將死之日,給後代留下資金。然而現實中,有可能一個人對今後不是不考慮,而是考慮得不夠,一旦這種個人行為成為群體行為,若不糾正,就出現了社會問題。
相對於很多學院派的經濟學家,塞勒對於政策的關注更多,更致力於用理論去影響和改變政策。在實踐中,塞勒的理論推動了美國實施「為明天多存錢」養老金計劃,令沒有儲蓄習慣的美國人提前存錢,通過把儲蓄率和薪酬增長掛鈎的方式,令參加美國401(k)養老金計劃的美國人同意在每次加薪後,自動提升他們放入養老金的儲蓄金。
資料來源:
誰都不是「明白人」——從邊緣走向主流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察·塞勒(新華網)
經濟學諾獎得主塞勒:善用人性的弱點(第一財經日報)
美國行為經濟學家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被稱股神(騰訊財經)
美國「異端」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被稱搖滾明星(環球時報)
理察·塞勒——最「走心」的諾獎經濟學家(滬步尚書)
文中配圖來自網絡
編 輯:葉開甫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