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暗訪濰坊、泰安等地的黑作坊發現,一些價格低廉的塑料吸管是摻雜再生塑料生產出來的。更令人震驚的是,有的再生料是用洋垃圾做成。
專家指出,在使用劣質吸管時,塑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質會隨之溶解在水中,長期使用會對人體的肝臟、神經系統造成危害,尤其是經過高溫燙過之後,對人體的危害更大。
街頭豆漿攤「三無」吸管 遇熱散發怪異塑料味
□本報記者 殷玉國
在日常生活中,塑料吸管隨處可見,市民平時喝豆漿、牛奶、奶茶時要用到它。用的人很多,卻很少有人關心其衛生質量問題。
市民經歷
吸管遇熱散發怪異塑料味
市民平時喝豆漿、牛奶、奶茶時要用到塑料吸管,有白色的,有紅色的,也有紅藍相間的。用的人很多,卻很少有人關注吸管質量,在十幾分鐘內,人們用吸管喝完豆漿、牛奶後,就隨手扔了。
「用吸管喝熱豆漿,有一股濃濃的塑料味!」市民張女士每天早晨上班前,一般在家裡吃早飯,前幾天因急著送孩子上學,她在北園大街附近一賣熱豆漿的攤位上,買了一杯熱豆漿,攤販給杯子插上一根紅色的塑料吸管。喝了兩口豆漿,她感覺味道不對,豆漿散發出的塑料味太濃了。
一開始,張女士以為豆漿有問題,找到攤主詢問。攤主說,豆漿沒有問題,可能是塑料吸管的問題,這種塑料吸管一遇熱就發出塑料味。「以前,我用吸管喝過冷飲,沒有發現這個問題。吸管一遇熱就出怪異塑料味,肯定有問題。」張女士擔心地說。
「我幾乎天天早上買熱豆漿或小米粥,攤販會免費提供塑料吸管,每次都能喝出塑料味來。」市民劉先生告訴記者,他已經了「習慣」這種塑料味。記者採訪了十幾位市民,大家都表示經常用到吸管,但從來沒有問這種塑料吸管是怎麼做出來的。也有市民表示,聽說有的吸管是用回收的廢舊塑料做的。
攤販說法
一分錢一根,「不清楚」產地
3月8日,記者在歷山北路附近調查問題豆漿杯時,發現很多流動攤販的三輪車上擺放一個紙盒子,盒子裡放著五顏六色的塑料吸管,一般在十幾釐米長。
只要有顧客買熱豆漿,攤販會主動送上一根塑料吸管。歷山北路一家賣豆漿的攤販告訴記者,一上午能賣500杯豆漿,要送出去500隻塑料吸管。
「多少錢一根塑料管?從哪裡批發的?」記者問攤主。
「批發一分錢左右,有人給送貨。」攤主告訴記者,如果吸管用完了,他就給送吸管的人打電話,對方就開車送來。
在一些學校附近的奶茶店,記者也發現了類似的塑料吸管。有的吸管上端還擰成不同的形狀,不少學生專門使用這樣的塑料吸管。
濟南大街小巷的一些攤販、奶茶店都在使用塑料吸管,但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這些吸管都是散裝在一個大塑膠袋或盒子裡,多是「三無」產品,消費者無法知道這些吸管的產地,即使有消費者問吸管的「身份」,攤販也以「不清楚」為由,拒絕回答。
批發商遮遮掩掩
吸管哪裡來,一問三不知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國家質量技術監督部門2009年已經明確公告,直接用於食用的接觸性產品,必須要通過QS質量安全認證後方可生產。一次性塑料吸管屬於食品相關產品,生產企業必須獲得質監部門頒發的食品相關產品生產許可證證書。在外包裝上,必須有QS標誌,按照國家法規標註相關的使用材料、廠名、廠址。
市場上的「三無」吸管是從哪裡來的?3月9日,記者走訪了濟南幾家小商品市場,發現不少商販批發這樣的塑料吸管,外包裝上連廠家的名字也沒有,有的外包裝上竟印著日語。記者花 2元錢就買了兩大包共200根「三無」吸管。
具體這些吸管從什麼地方來的,批發商一問三不知,只是說通過物流從外地運來。
【相關連結】
染色遮掩廢塑料「身份」
散發怪味的吸管到底存在哪些問題,對人體健康有何危害?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表示,吸管的原料一般是高密度的聚乙烯,而聚乙烯原料分為食品級和非食品級的,食品級的要比非食品級的貴1000―2000元/噸,使用不同材質制的吸管成本差異非常明顯。「三無」塑料吸管生產原料可能是工業級聚乙烯,甚至廢塑料等。
董金獅強調,有些無良商家為了掩蓋用廢塑料製作的吸管的雜色,會給吸管染色,顏色越鮮豔,安全隱患越大。「顏色過於鮮豔的塑料吸管質量肯定有問題。使用它喝果汁或熱飲,有害物質會隨之釋放,從而對人體造成危害。」董金獅說。
遇熱散發有毒物。「如果吸管遇到熱飲散發出塑料味,肯定屬於問題吸管,因為正常的PP,可承受100℃以上的高溫,遇熱是不會散發塑料味的。」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降解塑料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唐賽珍強調,一些無良的商家為了降低成本,往往會使用回收再利用的廢舊塑料,也很難保證安全衛生的生產環境,不可避免地會沾染一些致病菌。這種吸管在使用時,塑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質會隨之溶解在水中,長期使用會對人體的肝臟、神經系統造成危害,尤其是經過高溫燙過之後,對人體的危害更大。
這些沒有任何標識的五顏六色的塑料吸管究竟是哪裡生產的?記者近日探訪吸管生產黑作坊發現,一些價格低廉的一次性塑料吸管是摻雜再生塑料生產出來的。更讓人震驚的是,有人把洋垃圾粉碎成塑料顆粒,然後加工吸管。
廉價吸管原料 再生塑料摻雜石頭粉
為了摸清這些「三無」塑料吸管的來源,記者經過多方打探,在濰坊昌邑市代家莊聯繫到了一個生產一次性吸管的廠家。這個廠子位於一個農家四合院裡,門口沒有懸掛任何標誌。
「這都是我們的產品,用一臺機子製造出來的。」在得知記者的來意後,工廠的工人拿出了他們還沒有切割的半成品,熱情地向記者介紹起來。記者詢問,用什麼樣的原料做塑料管。工廠負責人稱,「原料你要什麼樣,就用什麼樣的,你拿你要做的塑料管來,我們一看就知道是什麼原料」。
隨後,一名工人給記者拿出兩個塑料管樣品,從外觀上有很明顯的差別。其中一根塑料吸收管透明度很好,並且很有韌性,而另外一個顯得不怎麼透亮。面對記者的疑問,工人給出了這樣的解釋:透明度好的吸管是純塑料原料做的,透明度差的吸管是用二次料做的。
隨後,這名工人帶我們來到了生產車間,車間裡凌亂地擺放著幾種機器,地面上布滿了廢舊的鐵皮木屑,要不是因為機器上遺留的半成品吸管,很難想像這裡就是生產車間。
工廠負責人告訴記者,市面上便宜的一次性塑料吸管是用摻雜的二次料生產出來的,「就是塑料原料摻上點鈣粉造成的粒,鈣粉就是石頭面子,二三百塊錢一噸。」
原料摻雜再生料,甚至添加石頭粉,一次性吸管就這樣從生產環境髒、亂、差的小作坊裡製作出來。
再生塑料來源 洋垃圾加工成
工人口中所說的二次料是一種什麼樣的材料?二次料又是在什麼地方生產出來的呢?記者輾轉打聽,來到了泰安市東平縣的商老莊村,村裡到處堆滿了廢舊塑料。在其中一家廢舊塑料加工廠,記者看到,印有各種外文的廢棄塑料包裝、塑膠袋比比皆是。
記者:這些料都是哪裡來的?
作坊老闆:哪個國家都有。
記者:你這是哪國的?
作坊老闆:西班牙。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些塑料垃圾中除了廢舊塑膠袋,還有標著外文的藥品包裝,有的裡面甚至還留有藥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第二十五條的規定,這些廢塑膠袋、廢棄藥物和廢紡織原料及製品都在禁止進口的固體廢物之列。
記者調查發現,在東平縣,這種加工作坊遍布商老莊、商樓、劉萬莊、秦樓、東李莊、斑鳩店等多個村莊。
記者現場看到,幾十名工人正對塑料垃圾進行分類,場面十分壯觀。通過和加工廠的工人交流,記者終於明白,所謂的「二次料」,也叫「再生料」,就是用這些廢舊塑料製品加工成的塑料顆粒。而這種塑料顆粒的生產過程十分簡單:廢舊塑料經過水洗後倒入一個裝有鹼水的池子,甩幹後再被填入機器搗碎,然後經過高溫熔化成為液態塑料,冷卻凝結成條狀,最後切割成塑料顆粒。這種家庭式的小作坊在當地被稱為顆粒戶。
隨後,記者在濟寧市梁山縣一家地膜加工廠了解到一個更加驚人的秘密:這些「再生料」塑料顆粒除了用來加工地膜,很大的一個去處就是被製作成了一次性塑料吸管和食品袋。
(山東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真相力量》欄目記者 劉帥本報記者殷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