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歷史有時是有些害怕讀的,因為宋代給予的是太多的沉重太多的恥辱和悲哀,沒有漢的「安得猛士守四方」的豪邁,也沒有唐代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浪漫瀟灑,即便是「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壯志也在時代的衝擊下往往未酬,最後只能「醉裡挑燈看劍」的無奈,人性慢慢的遠去,留下荒漠般的思想,缺乏剛性的社會如死水一樣波瀾不驚了。
青山不改景色依然,但是早已沒有古松之下,童子煮茶,斜臥弈棋的閒逸之氣了,甚至「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也是一種奢侈了,因為宋時的文人士大夫更多的是政治的傾軋和鬥爭,黨爭已然開始,紛擾的生活沒有彼岸的欣喜了。
不過每天晚上看看大師林語堂的《蘇東坡》,卻是另一種的感受,有時在靜靜的夜色之下,如春風吹過人面,如細雨沁人肺腑,同樣感受起文化的魅力,也許人性的光芒即使在惡劣的堅石上也會生根並吐露芬芳的,蘇東坡的文採和思想也許就是那個時代不多見的芬芳吧。
通書看來,可以看出蘇軾的一生是用人性的美和世態的惡抗爭,灑脫的詩詞不僅有太白遺風,更有關心時事,熱愛生活的精神,抗爭既是剛強的,有時又是智慧的,在洶湧的波濤中安靜地聞香撫琴,這也許是我心中他的人生寫照吧。傳統的文人其實大都在儒和道的思想中徘徊,儒家所言:治國平天下;道家所言:清靜無為。
而幾乎所有的士大夫都是立志從政的,但自小又是受了良好的文學藝術修養,所以出現了我們獨有的文化,白天端坐公案,養浩然正氣,閒時,又在田野中,園林間慢慢釋放心情,來休養白天政務所擾亂的心靈。長期如此,難免在人性上有了一種分離,也使得陰暗和卑劣的性情在類似於雙重性格的生活中爆發,也許王安石的人格就是這樣變異的,蘇軾的思想生活似乎是統一性的,不管是處理政務、創作文學、休閒養生、藝術陶冶、家庭人倫都是一樣的人格,一樣的作風,這在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他的思想很難說是某一流派的,而是在「喜愛主義」之下,依據自己的個性選擇再融合,所以在他身上釋、儒、道、墨、雜、法都能見光芒,同時不拘泥於某種思想,而是自由地,用自己的良知和喜好來看待世界,用詩詞,用畫,用美食,用策論,用工作態度來表現自己的個性的優勢,可以說蘇東坡是站在高山上俯瞰世界的哲人,既不憤世嫉俗,又不是隨波逐流,也許這也是他千古流芳的魅力所在吧。
在充滿人性化的個性同時,蘇東坡又是異常的剛強,其實國人的品質在先秦、漢唐是比較剛強的,和歐洲的人文狀況是基本無異的。但是自宋以後,由於外在侵略的威脅,內在政治的惡劣性,文化的勢微化,導致柔性上升,沒有了男性應有的血性和堅強,太多的顧慮往往使得在「明哲保身」的哲學中消亡了可愛的騎士般的精神,只有鮮花沒有了劍的榮譽。蘇東坡卻是難能可貴的剛強,他不會被新法的荒謬而屈服,不為流放的痛苦而沉淪,不因生活的苦難而低頭,不會為了名利暫時的得失而躊躇,更多地是樂觀地高歌,理性地思考,豪邁地進取。
在流放時,他還會沉浸在三國的雄壯的遐想中,沒有風花雪月的哀嘆,而是發出「談笑間,牆櫓灰飛煙滅」的感慨,雖然他的處境並不是「公瑾當年」,但是也要「一樽還淚江月」,這個「淚」不是柔弱痛苦的淚,更多的是洞察了人生之後的「智慧歡喜」之淚啊!所以他留下了千古文章,為官的貢獻,為人的品質,杭州的風韻,至於那些攻擊他的「群小」早已「灰飛煙滅」了,所以蘇東坡是生活的強者。
生命的光彩在於生命的質量,人性的風採在於心靈的釋放,在生活的洪流中不迷失自我,積極地在天空中翱翔,也許我們面前的不管是風雨還是山林,總是一片廣闊的草原,讓我們用血液中的激情,用雨露般的理性去開拓人生的美好家園,去構建心靈的伊甸園,只要人性的天空張揚起風帆,我們的腳下就是「天堂」,擁抱生活,理解生活,前進生活,你會擁有一切,東坡先生正是我們人生的老師。
《蘇東坡傳》以童年和青年、壯年、老年的時間流線來描寫蘇東坡的一生,記錄了他一生的境遇和選擇,回看千年,不僅是看一個古人的生平,而是從他身上得到我們想看的東西,看別人,觀自己,是一個傳記能帶給我們的最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