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堯在世界物理學家心中是實實在在的諾貝爾獎得主"——前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主任愛克斯朋
諾貝爾獎,意味著什麼?對於多數人來說,或許代表了榮譽、聲望,但對於科學家自身來說,諾貝爾獎並代表不了什麼。因為他們在意的,始終只有研究成果。而這樣的稱號,顯得無關緊要。所以當面對眾人的惋惜,趙忠堯始終沒有說什麼。即便他被物理學界認定為諾貝爾獎的"應獲得者",他依舊"我行我素",研究學問,認真做事。
出生於1902年的趙忠堯,並不引人注目。既沒有顯赫的家世,也沒有天賦異稟的才能,就這般隨風而長。先是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就讀本科,之後到國立東南大學任教。在其老師的帶領下,他又來到清華大學物理系擔任助教。此時清華大學物理系老師僅五人,他就是其中一個。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趙忠堯不似魯迅、李大釗等青年學者一般激進;也沒有學孫立人、朱世民等輩奔赴戰場。他就像是一個潛修的苦行僧,跟隨清華大學一起成長,埋頭學問,只求能為國家略盡綿薄之力。
1937年10月1日,北京早已風聲鶴唳。隨著盧溝橋事變,日軍侵華之心已全然暴露。為了國之未來,清華、北大等高校決定撤離北京,擇地教學。然而在這樣危急時刻,有一個人卻逆流而上,堅持重回清華,只為拿回一件東西——放在清華大學物理實驗室的鐳。
世人皆知居裡夫人,因為她是第一個兩度獲得諾貝爾獎的人。而第二次獲得諾貝獎的原因,就是因為發現了鐳。鐳作為一种放射性極強的物質,不單單對治療癌症有著極大作用,其提煉也十分不易。而這塊放在清華的鐳,正是趙忠堯的導師盧瑟福贈送給他,由他遠渡重洋,帶回國的。
那鐳如此珍貴,身為英國人的盧瑟福為何會送給趙忠堯50克鐳?這或許就要從趙忠堯遠赴美國的求學路說起。1927年,趙忠堯來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學習,師從諾貝爾獲得者密立根。在兩年的學習時間裡,趙忠堯發現了"反常吸收"現象,這為之後放射性研究打下了牢靠的基礎。
1930年,趙忠堯獲得博士學位,也就是這年發表了《硬Y射線的散射》為題的論文。次年,趙忠堯來到劍橋大學迪許實驗室,和原子核大師盧瑟福一起工作。能和盧瑟福一起工作,意味著什麼?
不了解那個時代的人,對盧瑟福恐怕並不了解。但那個時代的物理學家,幾乎無人不知盧瑟福。他被譽為繼法拉第之後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原子核物理學之父。而趙忠堯此時能與之同事,代表趙忠堯自身才華出眾、能力強大。在和盧瑟福同事的一年時間裡,這個黃皮膚的華夏人讓之震撼;那份求知,讓其感動。也就是這個時候,盧瑟福贈送給即將回國的趙忠堯一塊50克的鐳,助力他繼續研究。
回國之後的趙忠堯,沒讓重視他的人失望。趙忠堯在中國的"物理導報"和英國的"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以"硬r射線與原子核的相互作用"為題的論文,得到了盧瑟福的按語:這一結果提供了"正-負"電子對產生的又一證據。
當時沒人明白這句話意味著什麼,直到1932年的諾貝爾獎頒給發現正電子徑跡的安德森,大家才意識過來,一個真正該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被遺忘了。原來,趙忠堯才是那個最早觀察到正負電子對產生與涅沒的人。但因為評委的原因,這次諾貝獎花落他家。
但趙忠堯受此影響沒?他控訴沒?並沒有,他依舊繼續在清華大學教書育人。由他開設的核物理課程、建設的核物理實驗室,對我國影響深遠。在那個時候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但凡是20世紀中期中國本土成才的物理學家,和趙忠堯或多或少有關係。但不可否認的是,他是當之無愧的大師。
錢三強、鄧稼先、李光亞,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名字,都和這位衣著樸實、潛心學問的學者有關係,因為他們是趙忠堯的學生。所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而為人師者,當身先士卒、以身作則。這點,趙忠堯做得極好。而"50克鐳"之事,就是其精神體現所在。趙忠堯重回清華大學拿回鐳之後,一段艱難的逃亡路正式展開。
為了保護這50克鐳,一代大師化身乞丐,杵著一根樹丫,抱著裝著50克鐳的鹹菜罐,跟隨難民,一同南下。當回到長沙的大學臨時辦事處,趙忠堯滿臉汙垢、衣衫襤褸,和乞丐無二。正因如此,他還被保安拒之門外。誰能想到趙忠堯會落魄如此,但是好在這50克鐳平安歸家。幾天幾夜沒合眼的趙忠堯,這次可以安心睡個好覺。
1946年,在民國政府的委派下,趙忠堯再度重洋。這次他是為了原子彈而來,中國想要自己搞原子彈,所以作為物理學大家,趙忠堯是最合適的人選。此時趙忠堯在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處,開始著手研究核物理和宇宙線,這完全是當時世界最前沿的研究課題。而趙忠堯此時在美國的知名度,已經非常高了。
在美國的幾年裡,趙忠堯一直心繫祖國,所以一些重要手稿、文件,都在悄無聲息間送回國內。直到1950年3月,趙忠堯正式辦理回國手續。但是這次,趙忠堯受到了美國的阻攔。好在多方施壓下,趙忠堯最終還是回到祖國。
世人皆說錢學森抵得上五個師,而被放回國的趙忠堯,究竟抵得上多少師,有幾個人說得清?回國之後,以郭沫若牽頭,錢三強、李四光等參加的歡迎宴會舉辦。這份殊榮和待遇,又有幾人能擔得起?
那這次回國,趙忠堯帶回來了什麼?我想他帶回來了希望、帶回來真正的學問。當我國第一朵蘑菇雲升起的時候,很多人都知道趙忠堯是它的締造者、見證者,但在之後的"兩彈一星"名額中,卻沒有他的名字,這是為什麼?
說到底,還是因為他專注於學術、也太專注於學術。以至於太過於正直和較真,讓不少人不喜。但就是這份較真,締造了無數傳奇。即便他錯過了諾貝獎,他不在乎;就算他不在"兩彈一星"中,依舊不能阻礙他研究學術的決心。
他沒有獲得這份榮譽,他的學生獲得了,這就是一種傳承。年事漸高的趙老,後來不再繼續搞研究,但他依舊心繫祖國。1995年10月,何梁何利基金委員會獎給了趙忠堯10萬港幣的獎金,趙忠堯把它全部捐獻給了中科院數學物理學部,作為科學基金,以獎勵有成就的青年。
1998年5月28日,一代大師因病逝世,享年96歲。
結語
名聲,有用嗎?在老一輩眼中,名聲不重要、個人得失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國家。只要祖國好,那就一切都好。所以趙老面對人生低谷,不吵不鬧;得到讚揚,不驕不躁。正是這份為國為民的心,趙老就值得後人銘記。
參考資料
《趙忠堯先生生平》
《趙忠堯》
《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物理學家趙忠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