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佳
上世紀抗戰時期,由清華、北大、南開三所高校組合而成的西南聯大,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眾所周知,楊振寧與李政道,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共同獲得了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可謂名譽天下。
而他們在西南聯大的老師趙忠堯,也正是我們今天的男主,他應是中國最早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學者,只可惜與之擦肩而過。趙忠堯,還被稱為中國「原子能之父」,由於歷史原因,又錯過了「兩彈一星」的功勳級名譽,這其中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01
趙忠堯,1902年出生在浙江諸暨。諸暨,出過很多名人,其中一位就是西南聯大講授邏輯學的金嶽霖教授。
趙忠堯出生時,母親已46歲,高齡產婦哦。父母大人,老來得子,自然對趙忠堯關愛有加。只是趙忠堯從小體弱多病,雖然父親多年行醫,但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兒,於是兒子上小學時,就不讓其上體育課,這樣趙忠堯的體育課成績總是零分。
雖說體育成績不好,但趙忠堯學業成績優秀。父親也鼓勵他,努力讀書,將來為國為民出力。
1920年秋,趙忠堯考入南京高等師範,選擇數理化部就讀。
趙忠堯(前排左一)
後來,南京高師擴建為東南大學。就是在東南大學,趙忠堯遇見了兩位恩師:熊慶來與葉企孫。前者,教授數學,以發現數學天才華羅庚的伯樂著稱;後者,培養了中國物理界的大批人才。建國50周年,23位專家得到「兩彈一星」的功勳級名譽,有9位就是葉師的學生,還有2位,是他學生的學生。
這裡,葉師的學生,就是趙忠堯。此為後話。
單說趙忠堯在大學學習中,主業是化學,但他一直對數學、物理非常重視。
1924年,趙父過世,家道中落。機會使然,趙忠堯擔任了物理系的助教。他曾為葉企孫準備物理實驗,盡職盡責。而葉師極為認真的科學態度,也對趙忠堯影響極深。
1925年,清華學堂籌辦大學本科,葉企孫被邀在列。於是,他帶著內心高度認可的趙忠堯,赴京任教。
俗雲,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可以說,葉企孫為趙忠堯打開了一扇進入清華的大門。以後的路,如何去走,就看個人的修行了。
在清華的第一年,趙忠堯仍擔任助教。第二年,開始任教員,負責實驗課。因為在清華,有很多自修機會,這樣趙忠堯補修了大學物理系的必修課程。此外,他還和學生們一起學德文,聽法文,時刻準備著。
在清華,老師每六年有一次公費出國進修的機會。但1927年,趙忠堯就決定自籌資金,出國留學。最大的原因,就是國內的水平,與國外相距甚遠。他總記得父親的話,為國為民,盡到自己的最大努力。
時不我待。
密立根教授
02
在美國,趙忠堯進入加州理工學院研究生部,師從密立根教授,進行實驗物理研究。
密立根教授為趙忠堯選定的論文題目,是「硬γ射線通過物質時的吸收係數」。作為實驗室裡做實驗的一員,趙忠堯上午上課,下午準備儀器,晚上乘夜深人靜,通宵取數據。為保證半小時左右取一次數據,趙忠堯不得不靠鬧鐘,來提醒自己。
可以說,為了數據的真實有效,他在夜以繼日的工作。
1929年底,趙忠堯將實驗結果整理,寫成論文。但由於結果與密立根教授預期的不相符,這樣導師不甚相信。好在替導師代管研究生工作的鮑文教授,十分認可該實驗從儀器設計到結果分析的全過程。
正是鮑文教授嚮導師保證了實驗結果的可靠性,趙忠堯的論文才得以在1930年5月的《國家科學院院報》上發表。
之後,鮑文教授告訴趙忠堯,測量吸收係數,作為你的學位論文已經夠了,結果也已經有了。不過,你要進一步研究,當然很好。
正是鮑文教授的引導,趙忠堯決心一試。
第二次實驗結果,趙忠堯發現,伴隨著硬γ射線在重元素中的反常吸收,還存在一種特殊輻射。他不僅測算得了此輻射能量,大約等於一個電子的質量,而且還測出它的角分布大致為各向同性。
這一結果,趙忠堯將其寫成論文,發表在1930年10月的《物理評論》雜誌。
當時,與趙忠堯同時攻讀博士的,還有安德遜,就在隔壁的實驗室。受趙忠堯實驗結果的啟發,他在1932年發現了正電子徑跡。
於是,在1936年,安德遜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而趙忠堯,最終與此獎項擦肩而過。
後來有傳言,主要原因還在於,評選委員會成員不相信中國會有這麼出色的物理學家。
俱往矣。
1935年清華大學物理系部分師生在科學館前合影 趙忠堯在二排左二
03
學成歸來的趙忠堯,仍在清華任教。
1937年,七七事變那天,趙忠堯一家三口,正在城內參加同事任之恭的婚禮。後來,一路南下。當他聽說,清華物理系竟把鎮系之寶「50毫克放射性鐳」,遺落在清華園,登時,他就坐不住了,毅然返京。
就在當年9月,趙忠堯找到清華的鐵桿校友梁思成,告之他專程返京來取清華物理系的寶貝鐳。
這是當年,趙忠堯從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學成歸國時,盧瑟福博士出於對中國的好意而特別贈予的。如今北平淪陷,日軍侵入清華園,如果寶貝鐳落入日軍之手,後果不堪設想。
正由於梁思成家有一輛雪佛蘭小轎車,趙忠堯才進梁門,此番說明。
說幹就幹,趁著夜色,趙忠堯與梁思成兩人,一路狂奔進入清華園實驗室,找到盛裝鐳的鉛筒,一同返城。
就此,趙忠堯帶著寶貝鐳,與梁思成揮手作別。
苟以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說得好不如做得好,這就是民族的脊梁。
1946年趙忠堯以觀察員身份參觀美國試爆原子彈 前排左一為趙忠堯
04
1945年冬,抗戰勝利後,受中央大學校長吳有訓邀請,趙忠堯離開西南聯大,赴重慶擔任了中央大學物理系主任。
1946年夏,美國在太平洋的比基尼島進行原子彈實驗。受中研院推薦,趙忠堯作為科學家代表,實地觀摩。
美國向日本投放了兩顆原子彈,至此日本天皇下詔書,戰敗投降。至此,原子能研究成為了國家重點。
中研院總幹事薩本棟,籌集5萬美金,託付趙忠堯購買研究核物理的器材。
當時的市價,訂購一臺完整的200萬電子伏的靜電加速器,需要40萬美金以上。
顯而易見,缺口太大,想要購買完整的設備,純屬天方夜譚。
那麼,如何是好呢?趙忠堯經與友人協商,採用化整為零的辦法,自行設計一臺加速器,購買國內難於買到的器材和其他少量的核物理器材。
從此,趙忠堯又開始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靜電加速器發電部分,和加速管的製造。
半年後,又學習離子源的技術。就這樣,為換取學習與諮詢的方便,趙忠堯義務為幾個加速器、宇宙線實驗室工作。
為製造和購買與核物理相關的器材,可以說,趙忠堯足足花掉了兩年時間。
1948年,正值內戰,回國的計劃泡湯,於是趙忠堯繼續留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工作。
曾有人勸趙忠堯,加速器不是你的本行,為何白白地耗費自己的時間與精力,去從事不出成果的事情上呢?
回首往事,趙忠堯確信,把精力用在了對國家科學發展有益的事情上,很值得。
千辛萬險,終於在1950年11月,趙忠堯回到了大陸。
1951年,他進入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工作。
195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趙忠堯兼任物理系的主任。在他的主政下,研究所一流水平的專家,來系裡任教,並建立了一個專業實驗室。
一切都朝向最好的一面發展,可是文革爆發後,趙忠堯成了特嫌對象,被隔離審查。
十年浩劫結束,趙忠堯已是古稀之年,時間、精力一去不復返,無論國家,還是自身,都留下了無法彌補的遺憾。
這,也是趙忠堯未能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原因。
回憶往事,趙忠堯這樣評價自己:一個人能做出多少事情,很大程度上是時代決定的。由於我才能微薄,加上條件的限制,工作上沒有做出多少成績。唯一可以自慰的是,六十多年來,我一直在為祖國兢兢業業地工作,說老實話,做老實事,沒有謀取私利,沒有虛度光陰。
只要問心無愧,就能心安理得,就是一個人最坦然的自在吧。北野武說過,雖然辛苦,我還是會選擇那種滾燙的人生。法乎其上,得乎其中。任何時候,強大自己,終究才是人間值得。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