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一個人能做多少事,很大程度上是由時代決定的,由於自己才能的微博和條件的限制,我在工作中並沒有取得多少成績,唯一可以告慰的是,六十多年來,我一直在為祖國兢兢業業地工作,講真話,辦老實事,不謀私利,不虛度光陰",這段謙虛樸實的文字出自"原子能之父"趙忠堯的自傳。
由於歷史的原因,這位一生辛勤耕耘的偉大科學家,未能獲得有分量的獎項和聲譽,但他的科研分量和貢獻卻超越了所有的獎項和聲譽,這對我們的祖國是極其重要的。
趙忠堯生於1902年6月27日,浙江人。趙忠堯的父親是一名醫生,經常為社會擔憂,卻恨自己沒有知識和能力為國效力。因此,趙忠堯成了他的希望,趙忠堯從小就懂得好好學習,以後報效祖國。他從小就很努力,唯一的缺點就是身體弱,小時候上完體操課就會生病。
趙忠堯十八歲考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就讀於化學系。趙忠堯在化學系學習期間發現自己對數學和物理非常感興趣,於是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同時學習了數學和物理。
1923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併入東南大學。由於在校期間物理成績突出,加上父親去世導致家庭經濟來源喪失,為了替家人分憂,趙忠堯進入東南大學物理系擔任助教。
1925年,趙忠堯拿到了東南大學的文憑,東南大學物理系教授葉企孫正好接到北京清華學校的邀請去任教,葉企孫很器重趙忠堯,趙忠堯成了清華大學物理系的助教。
在清華大學擔任助教僅兩年,趙忠堯就拜師學藝,跟隨葉企孫研究清華大學大禮堂的聲學,這是中國現代建築聲學的第一次研究。
求知若渴的趙忠堯決定在清華大學工作三年後出國留學,以學習更先進的知識。趙忠堯家境不好,靠攢工資和借錢支付留學費用。趙忠堯赴美後,在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師從著名物理學家密立根。
在美國,趙忠堯開始在物理學研究上嶄露頭角。
趙忠堯的學位論文課題是"硬伽馬射線通過材料時的吸收係數",為了做實驗研究,趙忠堯經常需要深夜到實驗室取數據,因為實驗原因,需要每隔半小時調一次鬧鐘,實驗室裡的趙忠堯幾乎無法休息。
趙忠堯經過研究完成了論文,但交給密立根時,因為與密立根預期的結果不一致,趙忠堯的實驗結果受到質疑,論文交上去3個月後,仍然沒有回音。後來,一位叫鮑文的教授來為趙忠堯解釋,說趙忠堯的實驗結果是經過嚴格的實驗過程得到的,非常可靠。
密立根相信了趙忠堯的成果,趙忠堯在得到導師的肯定後,於1930年5月將論文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
其實在趙忠堯做研究的時候,德國的塔蘭特和邁特納也在做這個研究,但結果並不理想,只有趙忠堯的結果最好。
趙忠堯完成論文後,離畢業只剩下半年時間,但他仍希望繼續研究硬伽馬射線的相關內容,為了這項研究,趙忠堯也放棄了暑期旅行。在進一步的研究中,趙忠堯首次發現了硬伽馬射線中存在一種特殊輻射,並成功測量出這種特殊輻射的能量相當於一個電子的質量,而且這種特殊輻射的角分布總體上是各向同性的。趙忠堯將實驗結果寫成論文,於1930年10月發表在《物理評論》上。
關於趙忠堯的論文,還有一個小插曲。趙忠堯的論文題目是由導師密立根選定的,但趙忠堯相當幼稚,他認為密立根的題目太簡單了。密立根聽到趙忠堯的回應,很不高興,對趙忠堯說:"如果不做,直接開口,不用考慮。"趙忠堯被老師的反應嚇了一跳,連忙表示自己會做這個題目。
在後來的一篇論文評論中,Millikan再次提起了這段插曲,引起了哄堂大笑。
趙忠堯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時的研究沒有及時得到重視,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在趙忠堯發表第二篇論文後,有人重複了這一實驗,但由於實驗過程中的誤差,結果不確定,與趙忠堯的結果相矛盾。
單趙忠堯發表論文時,他的研究成果並沒有引起關注,而且當時趙忠堯的知名度並不高,後來重複他實驗的科學家資歷和認可度都比他高。而且,在《電子對湮滅》一書中,布萊克特和奧查裡尼將趙忠堯的工作引為錯誤,而由於種種原因,趙忠堯的工作在諾貝爾獎評審過程中被忽略了。
從1983年開始,楊振寧為趙忠堯的"辯護"引起了科學界的關注。回顧歷史,科學界發現,趙忠堯是發現正電子和湮滅的第一人,1936年發現正電子並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安德森就是受趙忠堯的啟發發現了正電子。因此,如果趙的工作沒有被錯誤地忽視,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應該是27歲的趙忠堯。
除了諾貝爾獎,97歲的趙忠堯因歷史原因再次與"兩彈一星"獎章失之交臂。
獲得博士學位後,趙忠堯回到清華大學擔任物理學教授。中國的第一門核物理課程和第一個核物理實驗室都是趙忠堯創辦的,趙忠堯的一大部分弟子後來獲得了"兩彈一星"的榮譽,楊振寧獲得了諾貝爾獎。
趙忠堯還主持建設了我國第一臺質子靜電加速器,並從1958年開始,先後領導了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大批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和許多科學家一樣,趙忠堯的研究工作被文革強行中斷,失去了寶貴的研究時間。
趙忠堯的研究成果豐碩,但受歷史條件所限,導致趙忠堯屢屢錯失建功立業的機會。
1998年5月28日,趙忠堯結束了他卓越的一生,大家都為這位科學大師錯失大獎而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