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我們在學習我國古代史的時候,基本上總會在一些關於古代歷史大案中見到「連坐」這一刑罰制度。而其中最為殘酷的一種連坐制度,就有我們非常熟悉的「株連九族」了(可以說是「連坐」制度中最極端的一種處罰)。

關於「九族」這一宗族血緣的親疏概念,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了。根據《三字經》中關於九族這一概念的具體解釋來看,一個家族從「高祖」一直到「玄孫」這中間9個世代的同族人才能稱作「九族」。

而在我國古代由父系家族所組成的社會中,其親屬範圍包括自高祖以下一直到玄孫這9代的男系後裔(包括配偶),還有一個叫做「五服」的通俗說法。不過,我們俗語中經常提到「五服」,其最初的本意所指的卻並非是一個家族中親疏遠近的血緣關係。
那麼在我國古代歷史上,關於「五服」的具體定義究竟還有哪些不同的理解和解釋呢?接下來小編就來給大家挨個介紹一下。
「五服」概念的4種不同解釋:
1、「五服」最初是一個地理概念,其本意指的是古代王畿(也就是王城)的外圍地域。一般來說,這裡所說的「五服」大都是以王城為中心,然後再向外擴散500裡定為一區劃。基本上從近到遠分別稱作甸服﹑侯服﹑綏服(還有一種說法叫賓服)﹑要服和荒服(總稱為五服)。這五服中「服」所指的意思,正是服務天子之意。

譬如,《書·益稷》中就曾有「弼成五服,至於五千」這樣的記載,而這也是「五服」作為地理概念的一個明確歷史出處。另外,《國語·周語》中也曾有過「先王之制,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夷蠻要服,戎狄荒服」的相關記載。

2、「五服」在古代還代表著天子﹑諸侯﹑卿﹑大夫和士這5個不同等級人物的服裝樣式。

3、「五服」在古代亦指血緣親疏差異下的5種不同喪服,而《禮記·喪服小記》中「上殺、下殺、旁殺」之意所指的便是這個意思了。其服制按照服喪期限和粗細的不同,一般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共5種不同的類型。
4、「五服」在古代還有從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一直到自己,總共5輩人的統稱。不過,現在我們大多數人對古代「五服」親疏血緣的概念仍然存在一定的誤區。事實上古代歷史上一個家族「五服」之內的血緣親疏範圍,絕不是只包括5代人而已,嚴格意義上來說5代人只能算是一服。所以,真正意義上的「出五服」那可是要劃分到25代開外呢。

至於當下我國許多農村地區俗語中所說的「五服之內為親」這一說法,則是指同宗的一族之人中,如果血緣關係在9代人之內的話都算是親戚。而一旦親疏關係出了這「五服」後則不再具備親緣關係,自然也可以隨意通婚了。
除此之外,關於「五服」還有另外一種不同的解釋。那便是「一爺之孫不出服,以下一輩一服(總共為8代)」。譬如,民間自古就有「祖宗八輩」這樣的說法。因此,如果有人在說髒話時用了「八輩祖宗」這樣的說辭,那麼這個人意思就是把對方的整個家族都一塊兒給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