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新冠病毒的華裔科學家在美國遇害,該起殺人案背景複雜
美國華裔科學家被殺害,單純從犯罪學說中,有關偵破刑事案件的技術層面上來講,這裡面的緣由和可能性,應該是存在著太多太多的因素。但是,因為這件兇殺案的被害者,具有華裔和正研究新冠病毒的背景,故而在當下迅速成為熱門事件格外引人關注。
-
37歲美籍華裔科學家被害,新冠研究將取得重大發現
但這個案件比較特殊的點,是劉冰的身份,以及他正在做的研究。劉冰是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助理教授,正在進行新冠疫苗的研究。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網站稱,「劉冰及他的團隊正在參與一種針對新冠疫苗的研發,即將取得重大發現。」
-
黑幕:研究新冠病毒的美華裔科學家被殺疑雲密布,真相或涉美軍!
作者:十念生1、日前,華人科學家被謀殺新聞同時震驚了中國和美國。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37歲學者劉彬,一位正在研究新冠病毒並且接近「非常重大發現」的美國華裔科學家,突然被爆在家中遇害身亡!頭部、頸部和身體都有致命槍傷!
-
美國華裔學者因研究新冠病毒將取得重大發現而被殺?陰謀論而已
今天,許多媒體和自媒體都在轉發這樣一則新聞:美國《匹茲堡郵報》5月5日報導,美國匹茲堡大學證實,該校致力於研究新冠病毒起源的美國華裔科學家劉兵(Bing Liu,音譯),在賓夕法尼亞的家中被射殺。匹茲堡大學稱他近期在研究新冠病毒(SARS-CoV-2),即將取得重大發現。
-
美國華裔教授取得新冠研究「重大發現」前遭槍殺
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一名華裔醫學研究人員被發現家中遇害其所就職的高校稱該男子對新冠病毒的研究工作即將取得「重大發現」當地警方最新給出的調查結果卻顯示他被槍殺的原因與他的工作無關而是因為私人情感矛盾5月5日,一位名叫劉冰(音譯)的中國籍科研人員在美國家中身中數槍遇害,而殺害他的兇手顧浩(音譯)隨後在自己的車中飲彈自盡
-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進入人體新路徑
這讓新冠病毒具有極高的傳染性,且能快速在人體細胞中增殖。研究指出,阻礙病毒與宿主這種互相作用的抑制劑可以降低新冠病毒感染人體細胞的能力。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的研究人員解釋說:「在觀察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序列時,我們驚訝地發現其中一個氨基端序列似乎模仿了人體細胞中與NRP-1互相作用的蛋白質序列。這促使我們提出一個簡單的設想: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與NRP-1結合是否有助於病毒感染人體細胞?
-
美國華裔科學家遭謀殺,生前即將取得疫情研究成果
隨著各方對新冠疫情的調查和研究不斷深入,有關新冠疫情爆發早期的真相以及疫情起源問題,開始有了越來越明晰的答案。然而一步步接近真相的時候,往往也是最烏雲密布之時。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在6日的報導,上周末在賓夕法尼亞州,一名即將取得重大發現的新冠病毒研究者遭到謀殺。據了解,該研究員名叫劉賓,是一名37歲的研究員,他被發現死在了家中,另一名死者顧浩則在一英裡的外的一輛車中被發現。警方表示,兩名死者互相認識,顧浩殺死了劉賓後,自己在車中自殺身亡。目前兩人的關係還不清楚,警方則仍在對殺人動機進行調查。
-
華裔科學家研究病毒卻神秘遇害,網友說這事不簡單...
「美國」「中國」「新冠病毒」「科學家」,是這起謀殺案的四個關鍵詞——它發生在美國一向治安良好的匹茲堡,被害人是一名華裔科學家,而他關於新冠病毒的研究「即將取得非常重大的發現」。 時間點也似乎有些巧合。當下,一些虎視眈眈的美國政客正在針對病毒起源大搞對華輿論戰,這使得對病毒的科學研究或多或少客觀上有了一些政治敏感性。 更引發人們聯想的是,兇手在行兇後隨即就吞槍自殺了。
-
美國華裔科學家在新冠病毒研究即將取得「重大發現」時遇害
今年5月2日,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研究助理教授劉冰(Bing Liu,音譯)在新冠病毒研究即將取得「重大發現」時遇刺身亡。
-
西媒:研究發現新冠病毒進入人體新路徑
這讓新冠病毒具有極高的傳染性,且能快速在人體細胞中增殖。研究指出,阻礙病毒與宿主這種互相作用的抑制劑可以降低新冠病毒感染人體細胞的能力。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的研究人員解釋說:「在觀察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序列時,我們驚訝地發現其中一個氨基端序列似乎模仿了人體細胞中與NRP-1互相作用的蛋白質序列。這促使我們提出一個簡單的設想: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與NRP-1結合是否有助於病毒感染人體細胞?
-
美國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能直接進入腦組織,可能導致腦損傷
據美國《赫芬頓郵報》18日報導,美國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的突觸核蛋白可以突破血腦屏障進入腦組織,並且影響可能很嚴重,導致患者出現腦霧和 「新冠痴呆症(COVID dementia)」。研究結果發表在了《自然神經科學》雜誌上。
-
美國華人教授謝德玉最新研究:綠茶巧克力葡萄可以對抗新冠病毒
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教授謝德玉博士的最新研究表明,人們熟知的綠茶、巧克力和葡萄可以對抗新冠病毒。近期,一些美國主流媒體報導了這一研究成果,本報也通過郵件採訪了這位華裔教授。綠茶、巧克力和葡萄都含有一種名為類黃酮的化合物,在歷史上被認為可以增進健康。
-
驚人發現:美國新冠病毒相關事件驚現證據鏈。
李曉江是著名生物學家,研究領域為遺傳性神經疾病的模式與機理。他在2015年製備出世界首例帕金森病的轉基因猴模型;2018年,他和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合作,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和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亨廷頓舞蹈症基因敲入豬。這是米國害怕有什麼內幕被華裔科學家知道嗎?
-
研究:漱口水能30秒內殺死新冠病毒?
據外媒報導,卡迪夫大學研究人員測試了幾種含有乙醇/精油、氯化十六烷基吡啶(CPC)和聚維酮碘(PVP-I)的漱口水在消滅新冠病毒方面的效果,結果發現,其中三種漱口水完全消滅了新冠病毒。在這三種產品中,有兩種產品至少含有0.07%的氯化十六烷基吡啶(CPC),第三種產品中含有23%的乙醇和月桂醯精氨酸乙酯(LAE)。
-
研究: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科技日報華盛頓6月17日電 (記者劉海英)美國一研究小組17日在《納米快報》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是通過刺突蛋白與人類細胞表面的ACE2和CD147兩種蛋白結合來感染人類細胞的,阻止這種相互作用就會阻止病毒感染細胞,所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
-
新冠病毒何時進入巴拿馬?科學家:2月中旬已「隱性」傳播
【南美僑報網劉大美編譯】巴拿馬高爾加斯醫療研究所(ICGES)公布的研究結果表明,在巴拿馬報告首例感染者時,新冠病毒早已在境內「隱性」傳播了兩到三周時間。巴拿馬《新聞報》8月10日報導,通過開展基因組分析和流行病學數學建模,來自ICGES的科學家正試圖揭示「新冠病毒如何入境巴拿馬」的謎底。針對疫情前五周的研究結果初步證實,該病毒早在今年2月中旬就已抵達巴拿馬。
-
中國團隊發布新冠病毒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
研究證實,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在恆河猴模型中安全有效,這是首個公開報導的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所長秦川、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所研究員張嚴峻、科興控股尹衛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祥喜、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研究員李長貴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盧金星為通訊作者。
-
研究顯示:40%易感染新冠病毒物種為瀕危動物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8月26日消息,科學家列出410種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的脊椎動物,他們想通過研究弄清楚,哪些群體最易受新冠病毒威脅,以及新冠病毒如何從動物傳染給人。研究詳情發布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科學家發現,動物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的胺基酸序列與人的相似程度決定了感染風險。
-
研究揭示美國新冠病毒複製特性—新聞—科學網
上發表論文,描述了從第一個美國新冠肺炎患者體內分離出的病毒,並描述了其基因組序列和複製特性。 研究人員表示,此次疫情傳播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迫切需要為進一步研究新冠病毒提供參考試劑。公共衛生界也需要病毒裂解物作為診斷參考,而研究界需要病毒分離物測試抗病毒化合物、開發新疫苗和進行基礎研究。 美國第一例患者於1月20日被華盛頓州和美國疾控中心確診。研究人員從該患者鼻咽(NP)和口咽(OP)標本中分離出病毒,並對病毒序列、複製特性和細胞培養向性進行了表徵。
-
美國官員稱高溫高溼和紫外線或能抑制新冠病毒?只是初步研究結果
引發COVID-19大流行的新冠病毒(SARS-CoV-2),會像流感病毒一樣,隨著夏季的到來傳播減緩嗎?doi: https://doi.org/10.1101/2020.04.19.20071951近日,一項由美國康乃狄克大學生態模型學家完成的研究認為,對抗這種新型細菌的主要天然武器是紫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