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月新進展:科學家首次在零重力下進行月球重石3D列印

2021-01-13 3D列印網

中國3D列印網1月13日訊,來自不倫瑞克工業大學和漢諾瓦雷射Zentrum(LZH)的科學家首次在零重力下進行3D列印的月球重石。在實驗性的「 MOONRISE」項目中,該團隊在其「 MIRA3D」月球車上安裝了定製雷射器,並將月塵融化成球形。通過進一步的研發,雷射頭可以構成飛行就緒模型的基礎,該模型使未來的太空人能夠在月球上創建經濟的長期結構。

TU不倫瑞克教授的恩裡科·斯託爾(Enrico Stoll)說:「我們能夠精確控制流動站臂上的雷射頭,從而成功熔化大型結構。加上在LUH的「愛因斯坦電梯」中進行的實驗,我們為使用月球上的雷射進行3D列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該小組的MOONRISE雷射器可以安裝在月球車上,以在月球上製造長期結構。圖片來自LZH。

科學家的除塵任務

MOONRISE項目是由LZH和不倫瑞克工業大學空間系統研究所(IRAS)於2019年發起的,旨在降低將有效載荷發射到近地軌道(LEO)的成本。鑑於向LEO發射裝備的成本可能高達每公斤100,000美元,因此減輕貨運重量對許多航空航天公司而言至關重要。這促使總部位於德國的團隊開發出一種系統,該系統只需使用月球重石就可以在月球上列印堅固的結構,從而根本不需要運輸它們。

該小組由大眾汽車基金會資助的研究計劃的重點是新型的「 MOONRISE」雷射器,其重量不到3kg。據LZH科學家Niklas Gerdes稱,該設備的小尺寸並沒有影響其彈性,現在它已經通過了一系列的溫度和振動測試。格德斯說:「在過去的兩年中,我們開發了一種雷射頭,這種雷射頭的大小僅相當於一個大果汁盒的大小,但是它可以承受空間的不利條件。」

在最近的實驗中,科學家們已經能夠在真空中測試他們的雷射器(如圖所示),該雷射器模擬太空條件。圖片來自LZH。

3D列印的一小步…

隨著這個為期兩年的項目即將結束,研究小組最近尋求使用其雷射進行更高級的實驗。例如,利用漢諾瓦萊布尼茲大學(LUH)的「愛因斯坦電梯」,科學家們能夠在逼真的月球狀條件下製造出複雜的結構。這些測試不僅代表了電梯的首次實驗,而且還產生了新穎的球形物體,這一事實令LZH教授Ludger Overmeyer興奮不已。他說:「在電梯實驗中,我們在完全失重和月球重力的作用下,成功地將重石熔化成球形。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為了評估其雷射器的最終使用能力,研究小組隨後將其綁在了IRAS的MIRA3D流動站上,該流動站是專門為實現太空3D列印而設計的。利用平臺的機械臂,科學家們發現他們能夠將物體精確地加工成預先設定的設計。在他們的設備取得初步成功之後,研究人員已開始與太空機構進行談判,因為他們的目標是將雷射器開發成可飛行的模型。如果有機會完成他們的工作,科學家聲稱他們的新型裝置可以用來在月球上建造堅固的未來派聚居地。

製作零重力結構

隨著中國,俄羅斯和美國國家太空機構繼續尋求在月球上的永久存在,他們越來越多地將3D列印作為一種具有成本效益的建築工具。總部位於德克薩斯州的建築公司ICON已從NASA獲得一份合同,責成其開發全尺寸原型非世界3D印表機。作為代號為「 Olympus」的項目的一部分,該公司創建了一個部門,致力於僅使用月球重石製造航天結構。

俄羅斯航天局Roscosmos還確認了計劃,以現場材料製成的3D列印結構支持長期飛行任務。儘管該項目的確切細節尚不清楚,但太空人定於2027年降落在月球上,距NASA的阿耳s彌斯計劃太空人計劃這樣做只有三年。

毫不奇怪,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透露了計劃在月球上進行3D列印的計劃。 CNSA的研發項目可能取決於其長娥5號任務的成功,我國已成為自1970年代以來將月球樣品送回地球的第一個探測器。

相關焦點

  • 德國研究機構BAM首次成功在零重力下3D列印金屬工具
    (來源:BAM)  BAM陶瓷加工和生物材料部門的項目經理兼主管JensGünster表示:「我們在3月份的最新拋物線飛行活動中,首次採用全新技術在零重力下列印扳手在零重力下列印扳手指明了在太空探索任務中增加實施3D列印技術的方向。在太空中使用3D列印技術對於保持太空旅行成本下降特別有用,因為太空飛行器攜帶的任何備用設備意味著額外的重量和更多的燃料以使飛行器進入軌道。相對便宜的3D印表機和材料也可以用於按需生產必要的備件。
  • 國外3D列印腎臟的最新進展!
    最近,Nova菌就遇到了許多男生吐槽自己的腎問題,想和小菌交流看看是否能夠來一次換腎,-_-||其實,利用生物3D列印技術進行腎臟器官的列印已經不是夢了。相較於國內,國外器官列印啟動時間早,經驗愈豐富,今天Nova菌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截止目前國外腎臟器官列印的最新進展。為什麼選擇3D列印器官?
  • 中國嫦娥帶貨返回地球,NASA:美國將以月壤列印月球空間站
    中國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現已於預定區域成功著陸,這標誌著我國首次執行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未來將開發使用月面塵埃3d列印空間站的技術,而不必大費周章把地球資源運送上去。向月球發送大量建築材料既昂貴又耗時。但總部位於德克薩斯州的初創公司ICON表示,它擁有一種科幻解決方案:基於月球塵埃3D列印出月球基地。
  • 嫦娥五號「奔月取土」, 解決材料問題,月球3D列印建房或將成為現實...
    近日,肩負月球「挖土」重任的「嫦娥五號」成功發射。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有著非常重要的用途,將研究如何在月球上建房。 按規劃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均有各自的任務,嫦娥八號或將實地測試月面「3d列印」房子等關鍵技術,為將來構建月球科研基地,做出前期探索。
  • 嫦娥五號奔月「挖土」,嫦娥八號有望在月球測試3D列印房子
    2020年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將重達8.2噸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升空。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了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 專訪 |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嫦五的新挑戰和探月的新徵程
    2020年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嫦娥五號探測器搭乘長徵五號遙五火箭從海南文昌航天基地成功發射升空,踏上月球探測之旅。這次任務,是我國月球探測第一階段即無人探測「繞落回」的收官之作,將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創造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第一」。在「嫦五」九天攬月之時,中國人的深空夢隨之展開新的篇章。
  • 中國探月16年,嫦娥五號或將改寫月球歷史 | 解讀
    科學家通過對月球樣品的分析發現,月壤中含有大量微小的橘紅色玻璃形式顆粒,這些顆粒一般富含鋁、硫和鋅,是在月幔部分融化過程中形成於月球表面下約300千米深處,後因火山活動而被噴射到月球表面。月壤和月巖中氧化鐵含量很高,從中可製取水和氧,未來可利用月面物質支持月球基地的運行,並為登月飛行器補充燃料。更重要的是,科學家還在採集回來的樣品中發現了核聚變的理想原料氦-3。
  • 科技|中國探月16年,嫦娥五號或將改寫月球歷史
    科學家通過對月球樣品的分析發現,月壤中含有大量微小的橘紅色玻璃形式顆粒,這些顆粒一般富含鋁、硫和鋅,是在月幔部分融化過程中形成於月球表面下約300千米深處,後因火山活動而被噴射到月球表面。月壤和月巖中氧化鐵含量很高,從中可製取水和氧,未來可利用月面物質支持月球基地的運行,並為登月飛行器補充燃料。
  • 中國探月下一步計劃去月球南極
    娥五號已經回來了,中國探月工程未來的方向在哪裡?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表示:我們未來將立足於全月面到達。我們將在月球南極研製建設一個科研站。在月球南極南緯89度,可能存在連續180多天的光照。月球的正面和背面是14天白天、14天黑夜,沒有連續的日照,一些儀器設備就不能連續工作。
  • 重磅:我國首次完成太空3D列印
    央視網消息: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於5月5日發生成功,此次在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上搭載了一臺「3D印表機」,這是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實驗,也是國際上第一次在太空中開展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3D列印實驗。,並驗證了微重力環境下複合材料3D列印的科學實驗目標。
  • 美創企要在月球上3D列印房屋
    ICON公司包括著陸平臺和居住艙等3D列印基礎設施在內的月球基地概念圖位於奧斯汀、以在地球上3D列印房屋而聞名的創企ICON剛發起了雄心勃勃的「奧林巴斯項目」,要研製一個天基建設系統。若一切順利,該項目最終將幫助人類在月球和火星上立足。公司聯合創始人和執行長巴拉德說:「我們從公司成立之初就一直在思考地外建設。要想知道增材製造和3D列印會如何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未來,這是一項很自然的發展。」
  • 探月5戰5捷後,我國火星探測任務有新進展
    中國探月工副總設計師於登雲對外表示:我國的探月工程穩步推進,預計在今年年底發射「嫦娥五號」,實現月球區域軟著陸及採樣返回。「天問一號」第二次軌道修正圖不僅如此,我國的「嫦娥六號」未來還要計劃在月球南極進行採樣返回。
  • 2019科學突破:3D列印「呼吸器官」 棉花種子月球發芽
    這一年,各國科學家又讓科學的腳步再次向前邁進。棉花種子在月球發出第一株嫩芽,室溫下氣態二氧化碳首次轉化為碳電池,最輕中微子的質量被算出,3D列印出會呼吸的人體器官……儘管這其中的具體原理有些高深莫測、晦澀難懂,但不得不說,它們刷新了我們的認知,而這些發現,也正在或終將切切實實地影響我們的生活。  歲末之際,我們回望並梳理了一年來的科技大事件,以此紀念不平凡的2019。
  • 觀察|嫦娥四號成功登月,美俄印日韓探月進展又如何?(下)
    美俄雖然是探月技術儲備和實力最強的兩個國家,但受制於國內政策、資金等方面的影響,在第二輪探月熱潮上並非走在最前列,反而作為後來者的中國、日本、印度等國在某些領域領先於美俄兩國,比如中國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除了中國,印度和日本也有可能在此輪熱潮中領先於美俄兩國進行月球軟著陸探測。
  •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2030年之前,我們將在月球南極建設科研站基本型
    來源:新華社12月17日 嫦娥五號已成功返回地球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期任務的收官之戰實現了我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新華社記者專訪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我們未來將立足於全月面到達。我們將在月球南極研製建設一個科研站。在月球南極南緯89度,可能存在連續180多天的光照。月球的正面和背面是14天白天、14天黑夜,沒有連續的日照,一些儀器設備就不能連續工作。
  • 進軍火星,登陸空間站—神奇的太空3D列印
    今年,我國首次在載人飛船中實施驗證了太空3D列印技術,並成功帶回兩個列印樣件。這是中國首次開展軌道3D列印試驗,也是全球首次實現連續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太空3D列印。,即使在零重力環境中也是如此。然而,從地球運輸所有建築材料是不可行的 — 原材料很重,因此發送成本很高。美國宇航局正在研究使用火星沙作為原材料進行3D列印。在實驗時,科學家選擇與火星沙材質相似的風化土作為替代材料,跟塑料混合進行列印。
  • 美媒:科學家詳解嫦娥五號月球採樣
    美媒稱,將近半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首次準備採集新的月球樣本。據美國《科學新聞》雙周刊網站12月1日報導,中國將進行上世紀70年代以來人類首次月球採樣。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行星科學家傑茜卡·巴恩斯表示:「自阿波羅探月時代以來,我們一直在說要重返月球、在另一個區域再採集一些樣本,如今終於實現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行星科學家肖龍說,嫦娥五號的著陸器配備一個鏟鬥和一個鑽頭,它將採集大約兩公斤的土壤和小塊巖石,最深將鑽到距月球表面兩米的地方。報導稱,嫦娥五號必須動作迅速。
  • 探月總設計師說,部分月球土壤將保存在湖南,告慰毛主席
    11月24日4時30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根據計劃,嫦娥五號將在月球最大的月海風暴洋北緣的呂姆克山附近登陸,並鑽取約2米深的月壤巖芯柱,共採取2公斤重的月球土壤樣品。科學家指出,月球的風暴洋地區形成時間相對較晚,是研究月球構成的絕佳地點。嫦娥五號按計劃採集到月球土壤樣品後,將會帶回地球供科學家研究。
  • 中國探月工程科學家:月球車可認路拍照繞障礙
    葉培建還表示,載人探月最大的挑戰是如何送人上去,並卻確保他們安全返回地球。  探月工程  5個著陸區虹灣是首選  法制晚報(以下簡稱FW):您從2001年開始就參加探月工程,作為最早的參加者之一,請您介紹一下探月工程的最新進展。
  • 近年來,人類探月有什麼進展?
    簡介:本文從國際探月、私人探月、太空人探月三方面進行近年人類探月旅程的概述。 不言而喻,探月從來不是簡單的關於科學的方面。它是超級大國之間的政治鬥爭,還有意識形態和經濟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