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麥肯錫諮詢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管理諮詢公司之一,這家公司近日被美國媒體曝出了一個巨大的醜聞,更有網友直接稱麥肯錫是「殺人公司」。這與它助長了美國社會深惡痛絕的阿片類藥物濫用危機有關。美國疾控中心的數據顯示,1999年至2018年之間,有將近45萬美國人因濫用阿片類藥物死亡。
阿片類藥物是從罌粟中提取的衍生物,或人工合成、具有類似效果的物質,它與人體大腦神經細胞上的阿片類受體相互作用後,可以起到鎮痛作用。但長期、過量使用會帶來藥物依賴、成癮和死亡風險。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上月25日,美國阿片類藥物生產商普渡製藥承認在美國阿片類藥物泛濫的危機中扮演了醜惡角色,通過行賄等方式慫恿藥店和醫生大量推廣公司生產的阿片類藥物「奧施康定」。
據環球時報援引多家美國媒體的報導,美國普渡製藥(Purdue Pharma)承認該公司在美國阿片類藥物泛濫的危機中扮演了醜惡的角色,通過行賄等方式慫恿藥店和醫生大量推廣該公司生產的阿片類藥物「奧施康定」(OxyContin),即使在過去20年裡已經有數十萬美國人死於這種極易成癮的藥物的濫用問題。
而根據《紐約時報》的最新爆料,作為普渡製藥的管理諮詢方,麥肯錫竟然曾經提出過多條惡劣的建議,讓普渡製藥謀求在美國的阿片藥物濫用如此嚴重情況下繼續增加「奧施康定」的銷量。
圖片來源:《紐約時報》報導截圖
其中的一條最惡劣的建議,是讓普渡製藥給那些鬧出藥物濫用問題的分銷商提供折扣獎勵,每出現一起藥物濫用事件,就退給分銷商14810美元,以刺激這些分銷商繼續力推廣其藥物。
換言之,按照麥肯錫的這種建議,普渡製藥的分銷商很可能就會故意鼓勵人們繼續濫用「奧施康定」,以此從普渡製藥這裡賺取更多的「死人錢」。
不過,普渡製藥的兩個大型分銷商都否認因為發生藥物濫用死人而曾經收到過普渡製藥的退費。麥肯錫方面則表示他們一直在配合美國司法部門的相關調查,並且已經在2019年就宣布將停止給其全球客戶涉及阿片類藥物的業務提供服務。
但《紐約時報》透露,在當年普渡製藥的惡行引起美國司法部門的關注後,麥肯錫高級合伙人為避免自己被官司波及,討論了提前銷毀所有相關文件。該報稱,麥肯錫公司內部管理人員之間的來往郵件提到了銷毀文件的建議,但無法確定是否真的那麼做了。
目前,在美國的社交網絡上,麥肯錫的這一涉嫌「助紂為虐」的醜聞已經引起了美國公眾的強烈憤慨。有曾經被麥肯錫聘為顧問的推特大V就怒斥該公司是在「殺人」。
圖片來源:社交媒體截圖
有人還進一步擔憂地表示:如果麥肯錫真的給普渡製藥提出過這種吃美國人人血饅頭的建議,那麼很難想像同樣接受麥肯錫諮詢服務的美國國防部等官方部門會得到怎樣的建議了。
然而,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麥肯錫迄今並沒有因為此次被爆料的這些發生在幾年前的內容,而被美國政府起訴或吃到過官司。
據央視新聞,美國司法部今年10月宣布,普渡製藥將面臨83億美元的罰款,普渡公司現在也認罪了。然而,助紂為虐的麥肯錫公司卻從未因此事件上過法庭。對此,美國「截擊」網站華盛頓特區分部主編瑞安·格裡姆近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麥肯錫公司應該被起訴。
美國「截擊」網站華盛頓特區分部主編 瑞安·格裡姆:我找不到任何麥肯錫公司不被刑事起訴的理由,因為這是他們出的主意,麥肯錫和普渡從2015年開始就有來往。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在福克斯新聞的一檔節目中,一位了解內幕的醫藥領域作家傑拉德·波斯納表示,麥肯錫公司在普渡製藥阿片類藥物濫用醜聞中毫無道德意識,除了幫普渡賺昧良心的錢,還想著怎麼掩蓋自己是「幫兇」的事實。
作家傑拉德·波斯納(畫右):也許我們該刪除那些幫助普渡製藥的郵件和文件,麥肯錫就是這麼做的,先幫普渡賺大錢,好幾百萬美元,然後想著應該掩蓋事實。
有網友諷刺道:
「這是用折扣券催生更多藥物濫用嗎?」
「太令人厭惡了,利益高於人們的安全和健康,我認識很多飽受奧施康定之害的人。」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有網友憤怒指責,認為麥肯錫公司名譽掃地。
「麥肯錫的建議無恥。」
「麥肯錫提供了那麼多違背道德的建議,我們就別說它是有威望的公司了。」
還有網友指出,普渡公司和麥肯錫公司的醜聞是美國法律系統和政府不作為的結果:「這是人們對美國法律系統和政府失去信心的另一個原因。」
為什麼麥肯錫和普渡製藥的行為遭眾人唾罵?這就不得不說美國的「阿片危機」。在美國,阿片類藥物上癮和濫用已演變成「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危機」,甚至有媒體稱其為美國「歷史上最致命的毒品流行」。問題到底有多嚴重呢?
根據聯合國毒品和犯罪事務辦公室發布的數據,2018年,15至64歲的美國人中,每百萬人有約314人死於藥物濫用,為全球最高。
美國疾控中心的數據顯示,2018年,在美國藥物濫用致死的人數超過6.7萬,其中阿片類濫用致死人數接近4.7萬,佔到藥物濫用致死總人數的將近70%。相當於在美國,每天有128人死於阿片類藥物濫用。
1999年至2018年之間,有將近45萬美國人因濫用阿片類藥物死亡。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另據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發布的信息,2018年,約有1000萬名12周歲以上的美國人曾濫用過阿片類藥物。從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因濫用阿片類藥物需要緊急醫療救助的患者人數上升了30%。
觸目驚心的數字值得美國社會反思。服用阿片類藥物,對醫生來說可能只是一張處方,但對一個阿片類藥物成癮者的家庭來說很可能就是一場悲劇,對整個社會而言更是難以承受的代價。
阿片類藥物成癮者 喬納森·伯克:周五我就要29歲了,之前我以為我活不過25歲。
伯克成為一名阿片類藥物成癮者已經有11年了。17歲那年,因為一場車禍,醫生給他開了兩個月的「奧施康定」,沒想到剛服用兩周,他就發現自己陷入阿片類藥物不可自拔。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醫生開的藥吃完後,他開始偷竊、非法買藥來滿足自己的藥癮。
阿片類藥物成癮者 喬納森·伯克:可以說,藥物成癮毀掉了我和家人、朋友,生命中所有的人際關係。
伯克說,當時自己服藥完全是遵照醫生的處方來的。他萬萬沒有料到,正是處方裡的藥物用量導致了自己的悲劇。
阿片類藥物成癮者 喬納森·伯克:我想和給我開處方的醫生說,你自己試試每天吃兩片,連續服用兩周看看會有什麼後果。
時至今日,伯克仍在接受戒除藥癮的康復治療。
過量服用阿片類藥物不僅導致大量「癮君子」的出現,甚至威脅著下一代的健康。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來自田納西州的愛普爾是一名孕婦,也是一名阿片類藥物成癮患者。現在,她最擔心的就是腹中的孩子。
研究發現,如果母親在懷孕時不當服用阿片類藥物,容易導致胎兒藥物成癮。這樣的胎兒在出生後,由於母體的藥物供應中斷,會出現過度啼哭、異常煩躁、驚厥等症狀,患上新生兒戒斷症候群(NAS Neonatal Abstinence Syndrome)。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田納西州新生兒科醫生 史蒂芬·派屈克:我們發現我們病區裡,患有新生兒戒斷症候群的嬰兒越來越多,於是開始研究全美是否都出現同樣問題。
根據派屈克的研究,2000年,全美醫院出生的嬰兒中患有新生兒戒斷症候群的比例為1.2‰,而到2012年,就升至5.8‰。這意味著全美平均每25分鐘就有一名新生兒戒斷症候群患兒在醫院出生。
美國公共廣播公司記者:為什麼會這樣?
田納西州新生兒科醫生 史蒂芬· 派屈克:這和濫開阿片類藥物處方關係密切,在田納西州大約80%新生兒戒斷症候群患兒的母親被開出過阿片類處方藥。
美國阿片類藥物濫用危機主要源於美國國內普遍存在濫用處方止痛藥的傳統,其背後是藥企、醫藥代表、醫生利益的完整鏈條,藥企大力兜售、醫師濫開處方、政府打擊不力等多種因素交織,最終造成阿片類藥物消費市場持續擴大。
佔世界人口總數5%的美國人消費了全球80%的阿片類藥物,而這種情況又和製藥公司的大力兜售甚至非法營銷分不開。製藥公司不斷向醫生推銷阿片類止痛藥,而醫生受到利益驅動濫開處方,導致本來是用於癌症病人的阿片類止痛藥被廣泛地用於各類疼痛病症。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2019年8月,強生公司因阿片類藥物案被罰5.72億美元,俄克拉何馬州法官在裁決中表示,強生公司的誤導性營銷推動了阿片類藥物的流行和濫用。2019年11月,美國「為了人民」網站也披露了普渡製藥公司在過去二十年裡通過收買醫生和媒體、智庫等機構,蓄意隱瞞阿片類藥物的成癮和致死風險。
前普渡製藥公司銷售代表 卡蘿爾·帕納拉:我認為普渡製藥知道自己在做誤導性營銷,但仍然繼續這麼做,全都是為了利益。
誤導性的營銷背後,資本的作用不可小覷。例如普渡製藥公司為取得奧施康定的批准文號,就曾對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展開強大公關攻勢。而據美國媒體披露,食藥局內部力挺奧施康定的職員科斯蒂·萊特在該藥物獲批3年後便離職加盟了其生產商,第一年年薪就高達37.9萬美元。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再比如2016年4月,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法案削弱了緝毒局在藥品管制方面的權力。美國《華盛頓郵報》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60分鐘》節目的聯合調查顯示,藥企們為促成法案通過,投入大量資金進行遊說,其中近10萬美元流入了法案的主要推動者賓夕法尼亞州眾議員湯姆·馬裡諾 的口袋。此人在2017年還被提名出任緝毒局局長,在輿論的聲討中才放棄提名。除了遊說,藥企還重金挖來許多政界和法律界人士為自己保駕護航。
前美國緝毒局律師 喬納森·諾瓦克:許多優秀的前緝毒局律師,現在都去了藥企那邊嗎?他們知道我們所有的弱點!
美國捍衛公眾利益組織負責人 羅伯特·韋斯曼:大公司控制政府的規模之大,是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
美國媒體指出,在阿片類藥物泛濫危機中,製藥公司、藥店和醫生、監管者以及立法者都脫不了干係,甚至可以說是「共謀」關係。有專家指出,藥企和政界形成了緊密的利益關係,要解決阿片類藥物泛濫危機、高價藥、專利壟斷等種種問題,關鍵是要摧毀這種系統性腐敗體制。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美國捍衛公眾利益組織成員 梅巴達克:藥企可以自由地做很多事情,它們可以付錢來推遲競爭到來,也可以付錢來延長專利壟斷數年甚至數十年,它們可以漲價5000%,這就是腐敗,然而卻是合法的。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央視新聞、環球時報
封面圖片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