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一位有機化學家向企業家的蛻變之路—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一個周六早晨,在一艘漂浮在加利福尼亞灣的漁船甲板上,Raymond Schinazi唱起了歌。魚沒有咬鉤,但這位來自美國亞特蘭大市埃默裡大學的65歲有機化學家,高興地看著遠處噴水的座頭鯨。在數小時沒有釣到大魚後,他說:「有許多海,有許多魚。你必須是一個樂觀的人。」而這艘船的名字就是「沒什麼大不了」。

實際上,鮮有學術科學家像Schinazi一樣在大交易中獲益匪淺。他致力於能干預病毒複製的核苷酸和核苷酸藥物研究。兩年前,Schinazi從C型肝炎藥索非布韋片交易中收入4.4億美元。2005年,他幫助研發的抗愛滋病病毒(HIV)藥物FTC為埃默裡大學賺了5.4億美元,其中Schinazi 獲得7100萬美元。

埃默裡大學和Schinazi還從能治療HIV 和B型肝炎的藥物3TC賺得更多金錢。Schinazi還參與了其他兩種上市藥物的研發。他擁有90多項專利,並且最近參與成立了一家公司,Schinazi表示將繼續研發更多治療B肝和C肝的藥物。

這個身材強壯的男人坦率、熱情,就像一個強磁場。朋友和同事將他稱為天才、巨星和超級英雄。埃默裡大學羅林斯公共衛生學院院長James Curran提到:「他是一個非常可靠的學術研究人員,是無比優秀的企業家。」

但Schinazi前商業夥伴、阿特亞製藥公司負責人Jean-Pierre Sommadossi表示,Schinazi「並未參與」索非布韋片的實際研發工作,除了設立發明它的這家公司。另外,曾與Schinazi合作發表過100多篇論文的喬治亞大學藥用化學家David Chu也與他斷絕了關係。持久的訴訟影響了Schinazi的專利和金融決策。當吉利德公司將索非布韋片定價為1000美元一片時,一篇新聞稿將其稱為「製藥模範的貪婪」,這讓他遭受了間接損害。

目前,Schinazi主要定居在亞特蘭大,他在聖何塞擁有一個奢華的海景房,偶爾乘坐私人飛機出行,但他並未對自己的財富感到不安。「我挽救生命。如果我是這樣賺錢,有什麼錯?」面對諸多指責,Schinazi說,「當你非常成功,人們也會非常嫉妒。」

坎坷童年

出海捕魚的前一天晚上,Schinazi驅車30分鐘來到卡波聖盧卡斯,出席一個猶太人集會。他坐在20多個男性中間,這些人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流亡者。但提到從埃及外逃的猶太人時,Schinazi說:「我曾住在那裡。經歷了真實的『出埃及記』。」

1950年,Schinazi出生於埃及亞歷山大港,他的父親從事進出口貿易工作。Schinazi就讀於一所英國私立學校。「在他9、10歲時,我曾問他將來想幹什麼?」他的兒時夥伴Yves Salama說,「他說,『我想成為科學家,我將會治癒癌症』。」

Salama提到,自己和Schinazi都是「自由放養的孩子」,他們會使用空氣槍打陶罐,或用火藥製作錫紙炸彈。但Schinazi的快樂兒童時代結束於1962年——當全家度假回來時,他們發現房子被封,銀行帳戶被凍結。當時政府推動放逐猶太人。「所有東西都被剝奪了。」Schinazi說,全家只能搬到旅館。

1964年,身無分文的Schinazi一家乘船來到義大利那不勒斯,他們只能暫住在難民營。最終,英格蘭的一所針對猶太孩子的精英寄宿學校接收了Schinazi。之後,他考入巴斯大學,並最終獲得化學博士學位。

在巴斯,他見到了自己的舅舅、兒科醫生André Nahmias。Nahmias是埃默裡大學著名的皰疹病毒研究者,他幫助Schinazi在耶魯大學化學家、「抗病毒藥物之父」William Prusoff的實驗室獲得了博士後職位。Prusoff合成了首個進入臨床的抗病毒藥物皰疹淨,該藥能夠治療眼部皰疹感染。這種藥物就是一種合成核苷。

核苷是形成DNA和RNA的核苷酸的化學前體。當病毒進行自我複製時,它們會將核苷酸串聯起來。化學修飾能創造這些建構模塊有缺陷的類似物。病毒將這些類似物吸收到正在發育的核苷酸鏈中,但通常不能添加新的連結,這會擾亂遺傳物質的產生,並使病毒複製因異常而終止。

核苷酸類似物通常形成極壞的藥物:分子高度帶電並難以進入細胞。如果進入人體DNA或RNA,核苷類似物會產生極大毒性。在1976年Schinazi加入Prusoff實驗室時,許多藥物研發者對這種合成物避之不及。

在與Prusoff研究核苷類似物3年後,Schinazi來到埃默裡大學,跟隨舅舅學習病毒和免疫學。「我希望能拯救世界。」他相信自己對化學的態度會對他有所幫助。「我看到結構,它們會告訴我一些事情。這是一種語言。」他說。

昔日小人物

上世紀80年代初期,Brendan Larder遇到了Schinazi。當時,Larder在出席一個英國牛津大學舉行的皰疹病毒學會議,並在街上散步。Larder回憶道:「一輛車在路邊停了下來,窗玻璃被搖了下來,一個聲音說,『上來』。」Schinazi知道Larder正在研究阿昔洛韋——寶來惠康基金研發的皰疹治療藥物,並希望與他交流經驗。Larder說,那時,Schinazi「並不十分著名」。

Larder在2014年12月舉行的HIV DART會議上對記者回憶了之前的過往。該會議是Schinazi聯合組織的HIV藥物研發會議,兩年舉行一次。許多會議參加者穿著彩色的會議T恤。「如果你問許多人為何來這裡,他們會說:『因為Ray讓我來』。」Larder說:「這是一種將朋友聚在一起的方法。愛他的人比恨他的人多。」

Schinazi頒發給David Barry「DART成就獎」。已故的Barry幫助研發了首個抗HIV藥物AZT。但Schinazi未提及他們之間的複雜故事。「David Barry曾是我的死敵。」Schinazi說。

1986年,Schinazi合成了AZT,並將它給了當時供職於阿拉巴馬州大學的藥理學家Sommadossi。Sommadossi發現它對骨髓細胞存在毒副作用。Schinazi提到,Barry擔心這會影響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對AZT的審批,因此駁回了這些結論,並斷言這歸因於化合物中存在雜質。

「他是個大人物,而我什麼也不是。」Schinazi說,「他恨我。」很快,人體試驗發現了藥物毒性,但FDA仍在1987年3月批准了該藥物。同年,Schinazi幫助Prusoff的實驗室研發出另一種能對抗HIV的核苷類似物d4T。這讓Schinazi躋身相關領域高層。

天生企業家

1989年,他聽聞一家加拿大生物技術公司(BioChem)開發出一種潛在藥物—— 一種包含鏡像「對映異構物」混合物的合成核苷。由於對映異構物有不同的能量和毒性,Schinazi看到了機會。他找到了埃默裡大學化學家Dennis Liotta,共同研究能否分類對映異構物。「我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化學家,而Ray擁有病毒學背景,這是一個強強聯合。」Liotta說。

在Liotta的一位博士後的幫助下,該研究小組發現一個化學反應能有效地分隔對映異構物。結果發現,左側的對映體3TC更有效力,之後,他們合成了包含一個氟原子的關係更加密切的化合物FTC。後續研究顯示,該藥物還能對抗B型肝炎病毒。Schinazi遊說埃默裡大學對該化合物申請了專利。「他是天生的企業家。我認為他對金錢很敏感。」Liotta說。

1993年,Larder領導的惠康研究小組發現3TC和FTC有不尋常的試管效果:發生突變的和對這些藥物出現耐藥性的HIV開始對AZT更敏感。這種協同作用意味著AZT的毒性降低,這也給了3TC和FTC新的存在理由。新聯合療法已近在眼前。

第二年,製藥巨頭葛蘭素公司加盟惠康,同時,Barry和許多同事跳槽到了三角製藥。他們開始與Schinazi、Liotta和Chu進行合作。「或許Barry與Ray合作是因為他的敵人變成了葛蘭素公司。」Larder說。

但3TC和FTC不同尋常的協同特性帶來了訴訟糾紛。埃默裡大學起訴葛蘭素公司和BioChem侵犯了其3TC專利。案件最終全部解決,這也變成Schinazi、Liotta和埃默裡大學的機會。

但三角製藥藥物研發進展緩慢,挫敗了Schinazi,於是,他和Sommadossi於1998年成立了兩家新製藥公司,致力於核苷類似物研究。「他們對我們的化合物不感興趣,我已經看到自己的技術將被束之高閣。」Schinazi說。

1998年,Schinazi心臟病發作。「壓力太大,超過30年沒有休假,身處戰壕之中,寫報告申請經費,試著生存下去。我的工作過於辛苦。」他說。儘管如此,Schinazi、Sommadossi和其他一些研究人員在那一年啟動了HIV DART會議,原因是北美的主要愛滋病年會再三駁回了他們的許多意見。

現在,可比韋和三協唯等流行的抗HIV藥物都包含3TC或FTC。埃默裡大學預計,約94%的感染者在使用Schinazi幫助研發的藥物。這些藥物讓Schinazi變得富裕。「許多人喜歡我的藥,我也獲得了好的聲譽。」Schinazi說。(張章)

相關焦點

  • 化學家打出有史以來最複雜的「永結」—新聞—科學網
    Leigh 化學家首次創造了一種分子,形成了一種叫作「永結」的結構。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自然—化學》。 永結是包括佛教和印度教在內的東方傳統中共有的八大吉祥符號之一。這是迄今為止合成的最複雜的分子結之一。 結通常會自發地在DNA和其他聚合物中形成,這些聚合物是由重複的亞基組成的長鏈分子。但化學家可以通過引導分子以期望的方式扭曲和轉動來合成特定的分子結。
  • 科學網—著名有機化學家周維善院士逝世
    【科學網 黃辛報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 著名有機化學家蔣錫夔院士逝世—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市第六、七、八屆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蔣錫夔先生
  • 化學擔當——記著名有機化學家戴立信院士—新聞—科學網
    ■熊家鈺 戴立信(1924年—) 戴立信,著名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24年11月13日出生於北平,1947年國立浙江大學畢業。1953年進入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戴立信著手不對稱合成等國際前沿科學命題研究,不到十年便確立了他在有機化學領域的科學地位,成為上海有機所第十位中科院院士,為我國老科學家學術成長史寫下出彩的一頁。 戴立信幾十年的科研生涯,記載了一位化學家的科學擔當和科學忠誠。 成長:幼懷化學夢,浙大得真傳 戴立信的青少年時代是在日寇侵略的戰亂中度過的。
  • 全國有機化學學術會議聚焦「化學合成」—新聞—科學網
    全國有機化學學術會議每兩年舉辦一次,這是首次在上海舉辦。 大會學術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表示,我國有機化學學科發展迅速,一方面注重科學上的交叉、原創,學術上不斷追求卓越和優雅,另一方面也十分注重研究成果的轉化,為化學、醫藥、材料等領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 有機化學家陳天池
    1962年10月,我國高校第一個有機化學研究機構——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在南開大學建立。半個世紀以來,研究所聚集了楊石先、何炳林、陳茹玉、李正名、王積濤等一大批優秀的化學家,他們為我國的有機化學和農藥化學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 企業家之路|林常平·靈魂的重量——企業家思享會舉行
    11月14日,林常平·靈魂的重量——曠世國酒 企業家 思享會在福州舉行。 林常平先生應福建電視臺經濟頻道、福州市河南商會的邀請來到福州,向福州市河南商會的近百位企業負責人分享了他的傳奇人生
  • 研究揭示水稻土有機碳礦化的特殊「調節閥」—新聞—科學網
    不同氧氣條件下水稻土有機碳礦化機制模型圖  李宇虹供圖 稻田土壤具有巨大的固碳潛力,而有機碳礦化是決定土壤固碳效率的關鍵過程。 針對土壤有機質礦化速率不受微生物生物量控制這一現象,有學者提出「調節閥」假說:惰性有機碳向活性有機碳的轉化(K1)和活性碳的微生物利用過程(K2)共同組成土壤有機碳的礦化過程,由於土壤是碳限制生境,K1則是有機碳礦化的限速步驟,即「調節閥」。 有機碳礦化的「調節閥」機制已在旱地土中得到驗證,然而,這一假說是否適用於水稻土、水稻土中的「調節閥」有哪些,目前尚不明確。
  •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有機化學家胡宏紋逝世,享年91歲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有機化學家胡宏紋逝世,享年91歲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綜合報導 2016-05-24 13:42 來源:澎湃新聞
  • 一位生物學家的神經膠質研究之路—新聞—科學網
    拿什麼拯救我的大腦突觸
  • 基因工程讓微生物不需吃飯—新聞—科學網
    未參與該研究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生化學家Dave Savage不是,這一發現意義深遠,這些進步可能「最終改變我們教授生物化學的方式」。   生物學家通常把生物體分成兩類:一類是自養生物,如植物和細菌,它們主要利用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糖和其他有機化合物。
  • 稻田土壤施肥可緩解全球變暖—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利用13C自然豐度法追蹤了稻田中的碳穩定途徑,揭示了長期施肥水稻土團聚體和密度組分中的有機質穩定機制
  • 一位化學家舉世聞名,另一位早已被遺忘
    2015年12月31日,在埼玉縣Wako的日本理化研究所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發現新元素Nihonium的研究小組組長、核物理學家森田光介(Kosuke Morita)指著元素周期表上的113號元素。(朝日新聞檔案照片)北青網訊 如果你知道朱利葉斯·洛塔爾·邁耶(1830-1895)是一位德國化學家,他在19世紀後半葉發現了元素的周期性,然後把功勞歸於俄羅斯化學家德米特裡·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1834-1907),那麼你就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科學愛好者。當時,歐洲的化學家們正在競相制定一種元素分類的方法。
  • 黃志鏜院士:高聚有機皆化境—新聞—科學網
    ■劉曉 黃志鏜(1928年5月20日—) 浙江黃巖人,有機化學和高分子化學家。1928年5月20日生於上海,1951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化學系,同年到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所工作,1956年起進入化學研究所工作至今。1981年1月至1982年9月到德國波恩大學做訪問研究。
  • 美國化學家出任《科學》雜誌新主編—新聞—科學網
    Holden Thorp   8月20日,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宣布,化學家Holden Thorp將接任生物學家Jeremy Berg,成為《科學》的第21任主編。他是一位領導者,曾擔任北卡羅萊納大學校長,就任前是華盛頓大學教務長。 他的研究範圍很廣,從職業生涯早期的物理無機化學到最近的藥物開發,包括電子DNA晶片技術等均有涉獵。此外,他還與其他人共同創辦了兩家製藥公司,正致力於推進治療真菌疾病和前列腺癌的新藥商業化進程。
  • 追蹤Science論文被撤:為何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新聞—科學網
  • 化學家走進中學論強國之路
    > 25次閱讀 作者:吳班   來源:中國化工報    2011年11月01日 收藏     中化新網訊  10月20日,中國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材料化學家
  • 北京化工大學學生話劇講述著名化學家侯德榜—新聞—科學網
    話劇《侯德榜》背後的科學情結
  • 追蹤「巨噬細胞」:從哪來?到哪去?—新聞—科學網
    但是,由於胚胎樣本獲取不易、發育早期的巨噬細胞極其稀少,更無法追蹤標記等客觀原因,該領域研究一直無法取得突破性進展。   邊志磊告訴《中國科學報》,「直到最近幾年,單細胞組學技術的出現為解決這一科學難題提供了契機。
  • 新指示揭示地下石油流動方向和裡程—新聞—科學網
    據此,研究人員對極性化合物重新分類並構建了18種新的運移追蹤比值指標,從而解決了長期遺留下來的難題。該研究工作證明,這些新的比值指標可揭示石油運移的方向,甚至可作為石油運移裡程的「計程器」。    據介紹,該成果中的新概念、新方法、新發現,為應用有機分子地球化學在世界含油氣盆地追蹤石油運移奠定了重要基礎,由此建立的新指標是幫助石油地質學家和勘探家正確評價石油的流動情況和發現新油藏的有利工具。國際審稿專家認為,這是一項革命性的創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