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攜式土壤呼吸和植物生理生態定點觀測系統在內蒙農牧科學院驗收...

2020-11-30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8月,由北京易科泰生態技術有限公司設計和供貨安裝的可攜式土壤呼吸和植物生理生態定點觀測系統在內蒙農牧科學院通過驗收,正式投入使用。

  

  該系統由可攜式土壤呼吸儀SoilBox-343、植物生理生態定點觀測系統EMS-ET、葉綠素螢光自動監測儀MonitoringPenMP110組成,可以很方便的在原位測量如下參數:

  n  土壤呼吸速率

  n  植物生理生態指標,包括莖流、莖杆生長量、葉溫、冠層溫度、空氣溫溼度、風速風向、光合有效輻射、土壤水分、降雨量等

  n  葉綠素螢光參數,如F0、Ft、Fm、Fm』、QY、QY_Ln、QY_Dn、NPQ、Qp、Rfd、PAR、Area、Mo、Sm、PI、ABS/RC等50多個葉綠素螢光參數,及3種給光程序的光響應曲線、3種螢光淬滅曲線、OJIP曲線等

  SoilBox-343可攜式土壤呼吸儀由手持式雙通道數據採集顯示器、CO2傳感器、空氣溫溼度傳感器、呼吸罩組成,重量僅為2.5kg,非常適用於野外土壤呼吸/CO2通量測量,下圖為在用戶處利用SoilBox-343進行原位測定,數據顯示,當時的CO2通量為1.93μmolŸm-2s-1。

  EMS-ET植物生理生態定點觀測系統可根據用戶需要訂製幾乎所有的植物生理生態監測傳感器,可長期置於野外自動監測植物生長狀態、植物脅迫生理生態、植物水分利用等及與土壤水分和氣象因子的相互關係等,適於農作物、園林園藝及林木的生理生態監測研究。

  EMS多通道植物莖流測量系統採用莖熱平衡原理(SHB,stemheatbalance)連續準確測量植物莖流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行業標準---森林生態系統長期定位觀測方法》(LY/T1952-2011,2011年7月1日實施)中指定的莖流測量方法。

  MP110葉綠素螢光自動監測儀是一款輕便、耐用、小巧的葉綠素螢光儀,配備有堅固防水的外殼,可在野外惡劣環境下進行長期無人值守的葉綠素螢光監測,既可以電池供電也能使用太陽能板供電。

  a)        標準版野外電池包:適用溫度+10~+40 ºC,可充電12Ah鉛酸電池,每小時測量一次QY可連續工作2年;

  b)        低溫版野外電池包:適用溫度-40~+60 ºC,不可充電5.5AhLi-SOCl2電池,每小時測量一次QY可連續工作2年。

 

  易科泰生態技術公司為土壤與植物生態研究提供全面解決方案:

  l  SoilLab實驗室多通道土壤呼吸測量方案

  l  EGA-60實驗室全自動土壤呼吸觀測方案

  l  LCProT或LCiT與FluorPen手持式葉綠素螢光儀集成技術方案

  l  iFL一體式植物光合螢光測量技術方案

  l  LCproT與可攜式FluorCam葉綠素螢光成像集成技術方案

  l  手持式高光譜儀與高光譜成像技術方案,從葉片尺度到冠層尺度全面研究植物光譜特性

  l  Thermo-RGB紅外熱成像及作物水分脅迫指數(CWSI)測量方案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黑土農業、作物生理與土壤...
    東方國際招標有限責任公司受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的委託,就「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黑土農業、作物生理與土壤生態、野外觀測網絡平臺採購項目」項目(項目編號:OITC-G180310325)組織採購,評標工作已經結束,中標結果如下: 一、項目信息
  • 研究揭示草地和森林兩類生態系統土壤呼吸對降水量變化的不對稱響應
    氣候變暖導致水循環過程增強,使全球範圍內極端降水事件引起的旱澇災害發生頻率提高,這將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產生顯著影響。研究表明,地上淨初級生產力對極端降水量變化的響應為非線性,且顯著區別於其對中強度降水量變化的響應。然而,作為碳循環關鍵過程的土壤呼吸對極端降水變化的響應並不清楚。
  • 華南植物園揭示草地和森林兩類生態系統土壤呼吸對降水量變化的不對稱響應
    氣候變暖導致水循環過程增強,使得全球範圍內極端降水事件引起的旱澇災害發生頻率大幅提高,這將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產生顯著影響。研究表明,地上淨初級生產力對極端降水量變化的響應為非線性,且顯著區別於其對中強度降水量變化的響應。然而,作為碳循環關鍵過程的土壤呼吸對極端降水變化的響應並不清楚。
  • 庫姆塔格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
    (以下簡稱「庫姆塔格站」),於2007年開始籌建,2009年正式批准加入國家林業局(現「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陸地生態系統長期觀測研究站網,2015年入選「荒漠化監測和沙塵暴預警觀測站」,2018年被評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優秀生態站。
  • 葫蘆島市可攜式光合測定儀使用說明書
    攜帶方便:體積小,重量輕,隨身攜帶,單人操作適用廣泛:可選配不同類型的葉室(呼吸反應器)呼吸器及同化箱,能廣泛用於大田作物、果樹、蔬菜、森木、牧草等多種植物不同形狀葉片的測定及整株植物的測定,也可用於土壤、種子、昆蟲等呼吸作用的測定(需定製)。
  • 中國科學院普定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
    2006 年,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和貴州省科技廳基於長期定位開展喀斯特觀測科學研究、應對我國氣候變化、西南石漠化治理問題和生態文明建設等需求,在普定原有工作基礎上共建普定站。2014 年 7 月,經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科學委員會評定,普定站正式成為 CERN 臺站,2017 年獲批水利部國家級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區。
  • 土壤修復「法寶」:菌根共生生態生理研究回顧與展望
    外生菌根主要存在於樹木根系,在植樹造林中具有重要作用,而近85%的植物科屬和幾乎所有的農作物能夠形成內生菌根,其在自然生態系統和農業生產實踐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廣為人們所知(李曉林和馮固,2001;劉潤進和陳應龍,2008; Smith and Read, 2008)。
  • 西北研究院荒漠生態系統生物量與土壤水分動態耦合研究獲進展
    土壤水分在調控植被時空分布格局並影響氣候-土壤-植被系統的複雜動態過程中起關鍵作用。準確認識生物量與土壤水分的動態耦合特徵,是揭示荒漠生態系統穩定性及可持續性的基礎。因此,在未來氣候(降水格局)變化情景下,生物量與土壤水分動態的隨機耦合關係,是乾旱區生態水文學領域的前沿科學問題。
  • 上海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建設項目通過專家驗收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1月20日訊 11月10日,上海市林業局組織專家對上海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建設項目進行驗收。來自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市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上海市園林科學規劃研究院、上海辰山植物園等5個單位的專家組成驗收專家組。
  • 國內土壤科研進展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在青藏高原腹地北麓河多年凍土區對高寒草甸生態系統土壤呼吸開展為期兩年的原位觀測,揭示活動層不同凍融階段土壤呼吸動態及其驅動機制(圖1)。研究發現,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高寒草甸土壤呼吸受活動層凍融過程調控作用明顯,活動層不同凍融階段土壤呼吸模式差異顯著(圖2)。
  • 極端氣候事件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 |研究
    水分有效性是植物和微生物生長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 乾旱條件下, 土壤含水量會顯著下降, 而土壤水分的變化會對生態系統呼吸產生重要影響(Liu等, 2009; Vicca等, 2014).通常情況下, 乾旱降低生態系統呼吸, 儘管其響應程度隨著不同環境條件而發生變化.
  • 內蒙古磴口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
    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建設了生態屏障阻止西沙東移。 2.在磴口站近40年的荒漠生態系統水文、土壤、氣象、生物等因子長期定位監測數據的基礎上,評價了防護林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推動了防護林學的發展。 3.
  • 科學網—植物根系生命活動調控土壤生態過程
    (雲杉和岷江冷杉)專一性地通過根系生命活動,對土壤過程的影響及其對氣候變暖的響應。相關成果先後發表於《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應用土壤生態學》等國際期刊。 據了解,植物通過根系和凋落物向土壤中輸入有機質,是影響森林生態系統地下部分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兩種主要途徑。
  • 植物神經系統掌握著性命攸關的生理功能:如心臟搏動、呼吸、消化等
    更多文章資訊可關注微信公眾平臺:植物神經紊亂諮詢館 植物神經系統(VNS)是內臟神經纖維中的傳出神經、也稱自律神經;植物神經系統掌握著性命攸關的生理功能:如心臟搏動、呼吸、消化、血壓、新陳代謝等。
  • 版納植物園揭示長期降雨減少對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土壤呼吸的影響機制
    為探究這一科學問題,理解長期乾旱影響土壤呼吸組分的生物化學機制,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全球變化研究組博士研究生周立國在研究員張一平的指導下,利用該組設置在熱帶雨林中的水分控制實驗的多年連續觀測數據,開展了自養呼吸(autotrophic respiration)和異養呼吸(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對長期降雨減少的響應研究。
  • 甘肅民勤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E102.98°,N38.57°),是我國最早開展荒漠生態環境和風沙輸運規律監測的野外觀測研究站,屬於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生物多樣性保護、沙塵天氣發生發展過程,以及荒漠草地生態系統與下墊面耦合關係、荒漠化綜合防治技術與模式等方面開展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研究,提升石羊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複合生態系統綜合治理能力,強化原創性重大科技成果產出,為我國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和內陸河流域生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 《C4植物生物學—荒漠植物生理生態適應性》出版
    日前,由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蘇培璽編著的《C4植物生物學—荒漠植物生理生態適應性》一書出版發行。作者自2005-2014年連續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資助,該書是作者長期從事C4植物與C3和C4荒漠植物相互作用研究,並結合國內外研究動態,系統總結凝練的成果,為國內第一本「C4植物生物學」方面學術著作。
  • 甘肅興隆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成立
    9月27日,記者從甘肅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獲悉,甘肅興隆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獲得國標認證,正式掛牌成立。該站是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網絡(CFERN)所屬重要野外觀測臺站,為我國西北地區林業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