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蓀粘菌病,也被稱為美發網。其形態特徵為囊腫,有時密集,有柄,橢圓形到圓柱形,稍尖,深褐色或生鏽,全高0.7-1.5(-3)mm。
形態特徵 Comatrichapulcell(c.bab)rost,也稱為發網。其形態特徵為囊腫叢生,有時緻密,具柄,橢圓形至圓柱形,頂端,深褐色或鏽色,總高度0.7-1.5(-3)mm;柄黑色,一般短於囊腫,很少達到總高度的一半;囊腫基底膜薄,盤狀單生,或一組連續;囊腫軸結構。向上變薄,接近囊頂;花絲緊密,彎曲,深褐色,主枝厚。枝條變薄,連接多,自由端少,孢子球形,堆積時呈棕色,直徑6.5-8釐米。
危害症狀 這種粘菌發生在竹筍床面的裸露土壤或覆蓋在床面的稻草上,並迅速蔓延。由粘菌引起的粘菌生長趨於溼潤腐爛,菌絲體生長或逐漸滅絕,培養物中含有大量的細菌和線蟲,不再生長竹筍,竹筍的芽被水淹並發生黴變。
發病原因分析在高溫、高溼環境下,粘菌適宜生長在有機質含量高、環境溼潤的地方。特別是在高溫、高溼條件下,粘菌孢子的萌發和生長最為有利。粘菌的營養菌落能在一天內迅速擴展至20 cm,幾天內覆蓋一張大床。
培養材料感染細菌粘細菌是雜食性生物。食用菌的細菌,有機物,菌絲和孢子都是粘菌的營養來源,特別是細菌是粘菌的良好食品。如果竹稈培養物或竹芽芽被細菌感染,它對黴菌病非常敏感。土壤或水源和空氣被粘菌汙染。
防治技術 粘菌和作物病害的防治應以「預防和綜合防治」為原則。
使用無汙染和生存能力強的優質細菌。使用前應仔細檢查細菌,棉填料菌,有氣味或太幹,過溼,過老菌株不宜使用。
注意野外選擇和早期日曬和滅菌。作為竹子栽培地點,有必要選擇陽光充足,通風,肥沃,易排水的田地,必須提前20至30天從田地中取出秸稈根部,形成犁。溝渠的排水應在稻田周圍進行。溝渠應寬而深,以免雨水積聚。在培養前7-10天,用敵敵畏和多菌靈噴1:500倍,每666m2撒上25kg石灰,殺滅昆蟲並滅菌;在全痰播出前一天,按上述藥物殺滅殺蟲劑。消毒。
培養基處理。原材料如木屑、竹木屑、木耳草和廢木耳必須完全乾燥。飼料栽培時,將這些原料浸泡在池塘中24-36小時,通過堆肥發酵5-7天。浸泡或堆肥時,在水中或物料中加入0.3%-0.5%的石灰和1:500倍多菌靈進行殺菌。浸泡時,加入2%至13%的漂白粉。
加強床位管理。播種時,竹筍應選擇晴天,播種後用竹葉或稻草覆蓋土壤,插入拱形竹片,覆蓋薄膜保溫,保溼防雨,蘑菇棚周圍遮陽層太厚,密度太大,通風方便;土壤水分應保持在20%~25%之間,空氣相對溼度應達到80%和90%,光照可達600~800 Lx。
發病後的治療。竹筍床發生粘菌後,蘑菇棚應停止噴水,增加光照和通風。同時,去除培養材料和壤土,略清,並在現場噴灑石灰和殺菌劑。多菌靈、美託布津、硫酸銅1:500倍和含有效氯150 mg/L的100~200國際單位鏈黴素或漂白劑在發病初期連續噴灑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