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報報導(記者孫燕明)7月28日,是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第十個「世界肝炎日」。今年國家衛健委確定的宣傳主題為「積極預防,主動檢測,規範治療,全面遏制肝炎危害」,旨在號召公眾積極主動接種肝炎疫苗,主動進行體檢,了解肝臟健康狀況,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接受規範的抗病毒治療,全面遏制病毒性肝炎對人類健康的威脅。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慢性病中心副主任醫師陳杰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沒有經過抗病毒治療的慢性B肝患者每年肝硬化發生率為2%至10%,肝硬化的慢性B肝患者每年肝癌的發生率為3%至6%,建議有B肝病毒指徵的患者儘早接受抗病毒治療。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種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通常分為甲、乙、丙、丁、戊型,傳染性強、發病率較高。
據國家衛健委統計,2019年,我國病毒性A肝發病數為19271例,發病率1.3799/10萬;病毒性B肝發病數為100.2292萬例,發病率71.7698/10萬;病毒性C肝發病數為22.366萬例,發病率16.0153/10萬;病毒性丁肝發病數為352例,發病率0.0252/10萬;病毒性戊肝發病數為28155例,發病率2.0161/10萬。
陳杰表示,病毒性肝炎患者一般會出現疲憊、倦怠、下肢酸軟、肝區隱痛、食慾下降、厭油、黃疸和尿色加深等症狀,輕症患者症狀不明顯或沒有症狀。
A肝和戊肝一般為急性發病,經糞口途徑導致消化道傳播。人們生食未經洗淨的蔬菜、水果等食品,會增加感染A肝、戊肝病毒的風險。水源一旦被汙染,可出現A肝、戊肝流行。
B肝和C肝主要經血液、性、母嬰傳播,可導致肝功能反覆異常。人們輸血、整形、拔牙、修足、紋身、扎耳環孔、採用注射方式吸毒、共用剃刀和牙刷等存在感染B肝、C肝病毒的風險。母嬰傳播主要發生在圍產期,大多在分娩時接觸B肝病毒陽性母親的血液和體液傳播。無防護的性行為、多性伴及性亂者感染B肝病毒的危險性增高。此外,丁肝只有與B肝病毒同時或在B肝病毒感染基礎上才可能感染。
陳杰表示,預防B肝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接種B肝疫苗,接種越早越好。全程3針,按照當日、1個月、6個月的時間程序接種,絕大多數接種者會出現B肝抗體,只有個別接種者不會出現B肝抗體,可再次接種。預防A肝也可接種A肝疫苗,可接種1至2次。目前,尚無C肝、丁肝疫苗,也沒有成熟的戊肝疫苗。
B肝易感人群均應接種B肝疫苗。B肝疫苗接種對象主要包括新生兒、嬰幼兒、15歲以下未免疫人群。同時,B肝易感人群還包括醫護人員,經常接觸血液或分泌物的人員,託幼機構工作人員,B肝病人和B肝病毒攜帶者的配偶、家庭成員或密切接觸者,經常接受輸血或血製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發生外傷者,多性伴者,靜脈內注射毒品者等。
B肝病毒不經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播。人們在同一辦公室工作、握手、擁抱、共用計算機、同住宿舍、共同用餐、共用廁所等一般不會傳染B肝病毒。目前,沒有證據表明B肝病毒能經過蚊子、臭蟲等吸血昆蟲傳播。
陳杰表示,A肝、戊肝患者主要進行對症治療,絕大多數患者可治癒。急性B肝以對症治療為主,經過正規治療絕大多數患者都能痊癒;慢性B肝應進行正規、合理、長期的抗病毒治療,每3到6個月進行肝功能和B超檢查。C肝因為沒有明顯症狀而不易被察覺,較其他肝炎更易發展為肝硬化和肝癌,可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治癒率可達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