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這首24節氣歌,想必大家並不陌生,在我們上學的時候,語文課本上面有相關的課文,當時好像還需要全文背誦。在我國古代,我們的社會性質屬於傳統的農業社會,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24節氣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制定出來24節氣,人們的生產力大大提高,減少了一些不必要的工作內容。
我們的先民,把種植農作物的時間,什麼時候做什麼樣的工作,都很好的在這24個節氣、48個字當中體現出來了。不得不說,我們的先民擁有豐富生活經驗,以及聰明的頭腦。這24個節氣,不只是用來耕種這一個單一的作用,有的節氣甚至是我們的傳統節日。比如說清明這個節氣,也是清明節,這一天人們要祭祀自己的祖先,以及逝去的親人。
在24節氣中,有一個節氣是最古老的,它是第一個被指定出來的。這個節氣從它被制定出來之後,首先並不是服務於耕種的,而是作為一個重大節日進行慶祝的,這就是即將來臨的冬至。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已經開始通過觀測天體的運行規律進行時間段的劃分,冬至這一天是太陽距離地球北半球最遠的時候,這一天是白晝最短的日子。
過了這一天以後,白天存在的時間將會隨之縮短,知道來年春分的到來。剛才小編說了,在古代冬至是一種節日,被稱為冬節。冬節這天,國君要帶領著自己的文武群臣進行祭祀,祈求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在普通百姓家裡,一家人聚在一起,祈願來年五穀豐登、生活幸福。這是在當時的封建農業社會,雖說現在已經破除封建迷信了,但是冬至的一些習俗保留了下來,小編給你盤點一下這些有趣的習俗吧。
祭祖
在今天這樣一個新時代,我們每一個家庭都還保留著祭奠祖先的習慣,特別是在南方福建、廣東一帶,由於那些地方的人大多數是由內地中原遷移到南邊的。所以那些地方的人先祖格外的崇敬。在元旦、春節、清明、中元節、冬至都會舉行祭祖儀式。在這一天家裡的成員都要參與,閔粵這些地方有一個俗語「冬至大過年,不返無祖宗」,可以看出其重視程度。
數九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河開;六九,燕歸來;七九,八九,抬頭看柳;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這是我們童年時期唱的數九歌。這首兒歌描寫的就是冬至以後出現的景象,通過兒歌的形式傳播給大家。自冬至開始到立春,總共要經過差不多81天左右的時間,人們以9天一個小輪迴的方式,期盼春天的到來。
北方煮餃子、南方吃湯圓
在冬至這一天,現在最為流行的就是,北方的朋友聚在一起包餃子、煮餃子、熱熱鬧鬧吃餃子;在南方的朋友,一家人圍在一起滾湯圓、煮湯圓、團團圓圓吃湯圓。南北方的地域不同,氣候也不盡相同,不過有一點是一致的,所吃的食物都是帶湯帶水的。
各位朋友還知道哪些有關冬至的習俗,不妨給小編分享一下,讓大家多增長一些見識。小編也在2019年元旦即將來臨之際,祝願各位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