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成員為90後!這支科研團隊憑藉「冷板凳」精神洞察「微觀世界」

2021-01-15 中國科協

「中國科大近代力學系計算力學實驗室」團隊在實驗室的工作照。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攝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特任教授與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成果於12月10日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

在宏觀尺度,當水蒸氣在空氣中的分壓達到飽和蒸氣壓時,水開始凝聚;但當尺度減小,表面張力使氣液界面彎曲,凝聚壓強也發生變化,這一現象被開爾文方程定量描述。

在本項工作中,中國科大研究團隊通過理論分析和計算模擬發現了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中,固液界面力學作用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不是人們普遍認為的液氣界面。據此,他們修正了經典的開爾文方程,建立了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的新理論,並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

王奉超介紹,該研究不僅為理解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提供了關鍵的理論基礎,且在微電子、製藥、食品等行業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應用前景。

王奉超所在的團隊名叫「中國科大近代力學系計算力學實驗室」,主攻方向為「微納結構材料力學行為和設計」「固液界面力學與限域傳質」和「計算力學方法及應用」等。實驗室學術帶頭人是中國科大工程科學學院執行院長吳恆安,團隊20多人,90%都是30歲以下的青年研究生。

這是一支年輕的團隊,但同樣戰功赫赫。近年來,實驗室帶頭人吳恆安榮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等,王奉超也先後入選中國科協青年人才託舉工程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並於201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資助。

值得一提的是,實驗室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課題組合作延續了11年,研究成果已經有10篇文章發布於《自然》和《科學》正刊。

力學方程、理論建模、程序設計、數據分析、模擬研究……這些外人眼中平淡冷門甚至枯燥無聊的名詞,卻是該團隊日復一日、孜孜不倦的科研追求,也是這幫年輕人勇攀科研高峰的根基源泉。

「每個科研成果都要熬上幾年」

科研賽道上,比拼的是毅力和堅持,這背後,離不開科研興趣這一重要驅動力。

王奉超回憶,上述研究在2016年就已開展。2017年5月,論文合作者找到自己,想尋求二維材料模擬支持,構築搭建毛細通道。王奉超做了幾個月都沒有進展,心裡也沒底,一直琢磨如何攻克難題。

王奉超一直有個習慣,躺在床上想idea,經常半夜醒來,想一段時間,再去睡覺。2018年年初的一天夜裡,他突然想到了一個方案,趕緊爬起來將思路寫下來,後經團隊反覆修改,又花幾個月整理文字和製圖,最終論證成功,也為今年文章的發表奠定了基礎。

在別人看來,王奉超的生活很單調,「發發文章、上上課」,過著一眼能看到退休的生活。「但是,每當想到一個解決問題的關鍵idea,那種刺激的興奮感會持續很多天,甚至好幾天睡不著覺」。王奉超坦言,回憶自己的科研之路,這種興奮感和疲憊感、困惑感是交替出現的。

王奉超教授在實驗室。中國科技大學供圖

2003年,王奉超來到中國科大理論與應用力學專業讀本科。大二時,他就一頭扎進了學校實驗室,跟著師兄聽課。當時,他模擬分析了化工容器裡的氣體流動,通過模型計算,讓氣體混合得更均勻,他覺得「挺好玩的」,從此喜歡上了模擬實驗。

大學期間,王奉超還和志同道合的網友交流,學習軟體原始碼程序,提高模擬計算水平。「網友的幫助讓我感觸很深,甚至有人從頭到尾教我寫代碼,我決心要學會這個,教會更多人」。

2010年,王奉超攻關一項固體表面液滴動力學研究,測算兩個液滴合併彈起的速度,好幾個月都沒突破,陷入了瓶頸期,他沒有因此放棄。

一年以後,他突然靈光一現,意識到不光是表面能影響研究結果,還有黏性耗散的影響,隨後成功發表論文。那一年,他覺得,自己才算真正和科研沾上邊兒。

2012年6月,成為博士後的王奉超進入吳恆安的實驗課題組,他也慢慢成長起來。「我是個追求完美的人,有時看到一些經典力學方程在實際應用中有缺陷,就會十分著急,總想著給方程加一個修正項,讓方程應用性更全一些,這逼著我不斷探索求知」。

這些年來,王奉超早已習慣用半年或更長時間做重複的事情。「每個科研成果都要熬上幾年,甚至好多次把之前的成果推倒重來。」他覺得,這是提升科研實力、消化吸收知識的過程。

「科研之旅,支撐前行的就是興趣,要有耐心和試錯的勇氣,哪怕走到死胡同,也不要覺得浪費時間,每次失敗都是財富。」35歲的王奉超感慨,科研就像爬山,一座山後面還有更高的山,挑戰會越來越大,目光要更放長遠,找到奮鬥的方向。

「理論和實驗是平等的」

除了懷揣濃厚的科研興趣,在堅守和奮鬥中找到新思路、發現新問題,也是該團隊的共同特質。實驗室帶頭人吳恆安的科研之路就是不斷創新、發現之路。

吳恆安回憶,2009年的一天,他給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寫信,想去其組裡做訪問研究。「當時,安德烈教授向全世界招募科研人員,研究石墨烯在各個領域的特性。第二天早上,他就回了一封長長的信給我,因為我有力學研究背景,希望我去幫他完成交叉學科研究」。

隨後,吳恆安與安德烈教授課題組合作,利用氧化石墨烯製作出一種新型隔氣透水材料。該材料神奇之處在於,絕大多數液體和氣體都無法通過它,但水蒸氣可以暢通無阻。

吳恆安介紹,那次實驗中,團隊發現水蒸氣能夠通過該材料,但有了結果,卻不清楚科學原因,海姆教授就讓吳恆安用力學原理來解釋這種現象。

吳恆安按宏觀模型的思路去推導,半年後,發現研究思路不對。但在一次次失敗和試錯中,他反而提煉出一個新的理論:蒸發和毛細聯合驅動水定向輸運。

「我必須要把它搞清楚,發現其中的科學機理。」經過日夜鏖戰,吳恆安設計了全新的實驗方案,驗證了提出的新理論的科學性。

上述研究成果刊登在2012年1月27日的《科學》雜誌上,在國際學術界引起巨大反響。之後,吳恆安和安德烈教授開始長期合作,安德烈教授團隊負責實驗,吳教授團隊負責建模解釋實驗結果。

這次科研也給了吳恆安新的啟發:實驗和理論是平等的,二者要結合,互相支撐,理論不只是為了解釋實驗結果,也可以指導實驗。

沿著這一思路,2016年10月13日,吳恆安教授團隊與海姆教授團隊在石墨烯納米通道水輸運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合作成果發表在《自然》上。吳恆安團隊採用理論分析和分子模擬研究納米通道中的水傳輸機理,發現固液界面力學作用對納米流動行為具有決定性影響,為納米尺度物質輸運提供了新的平臺和思路。

科研是「共同體」,團隊以學生為中心

45歲的吳恆安至今記得,27年前,自己被中國科大錄取時的情景:高考前填報志願,他沒見過招生老師,沒有網絡,連電話都沒有。直到接到鄉村郵遞員遞來的信封的那一刻,他才知道自己被中國科大錄取。那份狂喜永生難忘。

他一直珍藏著那本漂亮的紅色錄取通知書。因為那代表他18歲的初心——努力攀登科學技術高峰。吳恆安在科大以優異的成績完成本科到博士的學業,獲得了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十幾年來,他也將自己大部分時間投入到學生培養中。

他始終堅信,科研是一個「共同體」,每個人、每個環節都很重要。團隊要有共同的志向和價值觀,追求學術卓越和突破,教學相長。「要給學生機會,為他們創造環境,尊重每個人的觀點,讓每個人都有發揮空間」。

實驗室主要設有3個研究方向,導師習慣和學生待在一起,擠在一個小辦公室裡討論問題,一聊就是一整天。老師們經常發現,飯後學生們又聚在電腦旁邊討論問題。

每年,實驗室有學生畢業,會統一在學校附近咖啡館舉辦送別活動。除了常規的道別、感謝環節,畢業生一定會和師弟師妹們說道說道科研的心得、建議,以及克服困難的經驗,把科研真經傳授下去。

「團隊中,學生甚至要學習很多物理、化學、英語知識,克服交叉研究中的困難。有時,一年可能出不了幾篇文章,但是大家堅信,所做的研究是有意義的。」在吳恆安看來,科研過程中,每天都在面對困難,沒有困難,科研就沒有意義,做科研,就是為了挑戰困難,定力很重要。

「我還經常鼓勵學生,不光要埋頭做研究,要經常切磋,通過組會報告、參加學術會議等方式來鍛鍊溝通交流能力。」吳恆安告訴記者。

如何看待成果轉化

一路走來,很多人時常向吳恆安問道:「做研究有什麼用?」

「別人沒有發現的,我們發現了,這是做『全世界第一個人』的成就感。發表的成果也能為別人所用,是我們的職業要求。」他說。

有幾次,一篇文章發表之後,很多企業打電話來表示要投資其中的成果,但吳恆安覺得,科學理論到技術應用要有一個過程,不可能立馬落地。「科研不是為了今天和明天,而是為了後天!」

也有人覺得,「做科學就是為了技術應用,就是為了掙錢。」但吳恆安認為,作為青年科研工作者,在當下自由探索的環境和條件下,應該更加熱愛事業,潛心科研,不能稍有成果,就把精力轉移到項目如何產業化上。待到各方面時機成熟,成果轉化自然水到渠成。

近年來,正是在雄厚的理論研究基礎上,該實驗室和中石油勘探院、大慶油田等單位合作,研究增產措施。近年來,吳恆安的納米限域傳質研究派上了大用場。簡單來說,當油藏巖石孔隙尺寸到了納米級別,如何進行有效的油氣開採,就要運用納米通道物質輸運的微觀力學機理。

「我們的科研成果服務於非常規油氣開採研究,這是有挑戰性的技術突破,變革了新的開採方案,降低開採成本。」吳恆安說,由此可見,科研並非「無用」,科學的前沿和國家的需求是相關的,國家存在一些研發瓶頸,總需要有人去做基礎研究,進而一步步突破關鍵科學問題。

對此,他常告誡學生:「有些研究感覺離我們很遠,但其實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只有研發出高水平成果,轉化才有意義,科研板凳要坐十年冷。」

王奉超也持相同觀點。他覺得,年輕科研者不要一味為了發文章而「追熱點」,科研也是訓練解決難題、培養團隊協作能力的過程。只要堅持,總會在某個領域「挖到礦」。(記者 王海涵 王磊 通訊員 範瓊)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90%成員為90後!這支科研團隊憑藉「冷板凳」精神洞察「微觀世界」
    實驗室學術帶頭人是中國科大工程科學學院執行院長吳恆安,團隊20多人,90%都是30歲以下的青年研究生。這是一支年輕的團隊,但同樣戰功赫赫。近年來,實驗室帶頭人吳恆安榮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等,王奉超也先後入選中國科協青年人才託舉工程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並於201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資助。
  • 中國科大這支科研團隊90%都是90後 憑藉「冷板凳」精神洞察「微觀世界」
    實驗室學術帶頭人是中國科大工程科學學院執行院長吳恆安,團隊20多人,90%都是30歲以下的青年研究生。這是一支年輕的團隊,但同樣戰功赫赫。近年來,實驗室帶頭人吳恆安榮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等,王奉超也先後入選中國科協青年人才託舉工程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並於201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資助。
  • 中國科大這支科研團隊90%都是90後 憑藉「冷板凳」精神洞察「微觀...
    實驗室學術帶頭人是中國科大工程科學學院執行院長吳恆安,團隊20多人,90%都是30歲以下的青年研究生。  這是一支年輕的團隊,但同樣戰功赫赫。近年來,實驗室帶頭人吳恆安榮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等,王奉超也先後入選中國科協青年人才託舉工程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並於201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資助。
  • 憑藉「冷板凳」精神洞察「微觀世界」
    王奉超所在的團隊名叫「中國科大近代力學系計算力學實驗室」,主攻方向為「微納結構材料力學行為和設計」「固液界面力學與限域傳質」和「計算力學方法及應用」等。實驗室學術帶頭人是中國科大工程科學學院執行院長吳恆安,團隊20多人,90%都是30歲以下的青年研究生。
  • 90後女孩拍攝微觀菌奇幻世界 像西米露又似鹹蛋黃?
    90後女孩拍攝微觀菌奇幻世界 像西米露又似鹹蛋黃?時間:2020-10-20 19:4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90後女孩拍攝微觀菌奇幻世界 像西米露又似鹹蛋黃? 光聽名字,你可能會以為黏菌是某種植物、真菌,或者蘑菇。
  • 為兩個猜想鑽研11年,科研環境要容得下做學問的「冷板凳」
    「板凳甘坐十年冷」,「甘坐」的精神殊為可貴,而讓「冷板凳」得以安放的環境則更為難得。如果說投入大、風險高、周期長是基礎研究的基本特質,那麼捨得投入、鼓勵試錯、寬容失敗就是必須遵循的科研規律。一個抱有雄心壯志的大國,必須拿出這樣的戰略眼光和發展定力。
  • 閔乃本團隊:「冷板凳」,一坐十九年
    他們讓國外同行肅然起敬,因為在這個領域,中國科學家引領了世界最先進水平。    2月27日,空缺了兩年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頒發給了這群甘於寂寞的中國科學家——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實驗室閔乃本、朱永元、祝世寧、陸亞林、陸延青等5位教授。
  • 科學研究要耐得住「冷板凳」
    千百年來,人們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將其歸結為「天災」。通過潛心鑽研,中國科學院院士康樂帶領團隊終於將「兇手」緝拿歸案,獲得了國內外權威專家高度認可。而他們16年如一日致力於蝗蟲成災相關機制研究,為人類糧食安全鍥而不捨地努力,堪稱「板凳甘作十年冷」的典範。
  • ...記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黃維領銜的科研團隊
    陳永華介紹,這支團隊始終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在原始創新的「無人區」深耕,取得了很多顛覆性科研創新成果。「我們團隊裡一直提倡,要去做『surprise』(別人想不到)的東西,而不是跟隨別人的工作。」曾經是黃維的博士生的史慧芳說,「問題是你怎麼找到『surprise』的東西呢?這除了勇氣,還要一點運氣,而這點運氣往往來自於你長期的科研積累和精益求精的科學態度。」這樣的「運氣」,在這支「寶藏團隊」中並不鮮見。
  • 90後女學霸曾被清華拒錄,後成施一公得意門生,更是榮獲世界大獎
    90後女學霸曾被清華拒錄學霸成為了許多人眼中羨慕和學習的榜樣,談起學霸,我們會想到前段時間很火的高考狀元楊晨煜,還有詩詞才女武亦姝,他們都考入了清華大學,成為了家長口中「別人家的孩子」,他們也都是90後學霸,而在眾多的90後學霸中,白蕊也同樣是許多學生的學習榜樣,她更是捧得世界大獎。
  • 「大手拉小手科普報告匯」在京成立 22支團隊成為首批成員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武向平,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研究員、北鬥專家徐穎代表「大手拉小手科普報告匯」,向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發出倡議,號召更多科技工作者攜起手來,積極參與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讓新時代科學家精神代代相傳,為培養具備科學家潛質的大批青少年群體厚植文化沃土。
  • 科研環境要容得下做學問的「冷板凳」
    「板凳甘坐十年冷」,這恐怕是基礎研究給人的第一印象。著眼現實,「甘坐」的精神殊為可貴,而讓「冷板凳」得以安放的環境則更為難得。儘管選擇走上科研特別是基礎研究之路的學者,對嚴謹治學、「坐冷板凳」都有相當的心理建設和預期。但當「SCI、專利、引用」等功利化評價機制橫亙在前,「頭銜、項目、職稱」等量化晉升之路崎嶇漫長,特別是在「產出比」「轉化率」的催促下,維持初心並不容易。
  • 周其林:冷板凳上的「化學之歌」
    憑藉「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項目,周其林帶領團隊一舉獲得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此獎項被認為是中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歷史上曾多次出現空缺。過去20年裡,周其林帶領團隊潛心攻關,合成了一系列手性螺環催化劑——國內外同行稱之為「周氏催化劑」。這成為合成化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工具,被全球40多個研究組借鑑,被用於200多種不對稱合成反應,還被用於多種手性藥物的生產。
  • 黃大年科研團隊:吉林大學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科研團隊
    ,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用實際行動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貢獻力量」,展現吉林省在科技、人才方面厚重的愛國傳統、資源優勢和代表性人物,讓愛國精神、科學精神、奉獻精神深深植入吉林省幹部群眾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血脈,吉網、吉刻APP推出「心有大我 至誠報國」系列報導,本期聚焦的是吉林大學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科研團隊。
  • 樊錦詩:科研就要腳踏實地,甘坐「冷板凳」
    科學家精神是照亮我國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的明燈,科技事業所獲得的輝煌成就,離不開科學家們兢兢業業的探索與矢志報國的優秀品質。我在敦煌工作的很長一段時間,特別是結婚生子後,一家分為三處。」回憶起大半個世紀前的敦煌,樊錦詩講述著自己的心路歷程——「我不止一次產生過離開敦煌的想法,可是在敦煌待的時間越長,就越會對敦煌產生不可割捨的感情。特別是當我認識到敦煌莫高窟無與倫比的珍貴价值,想起前輩們當年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為敦煌文物研究保護工作開創的事業,他們視敦煌石窟為自己的生命,為敦煌奉獻了一生。」
  • 痛並榮耀著——當「90後」愛上引力波
    新華社發(王帆 攝)  「十三五」這5年,對「90後」科技工作者隋延林來說,是他對引力波從陌生到熟悉,再到深深熱愛的5年。  布滿高科技設備的實驗室裡,屏幕上閃爍複雜的程序代碼,科研人員不時記錄數據……這是隋延林入職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前,所想像的工作場景。
  • 北京交通大學一學生團隊從3000支隊伍中脫穎而出!
    從了解到企業的實際需求開始,這個只有5人組成的小團隊就把目光牢牢鎖定在了高鐵製動盤螺栓這個看似不起眼的研究方向。他們深信,「小方向,也能發揮大作用」。「科研不是空中樓閣,只有與現實的土壤相結合,才能開出更加絢麗的花朵。如何通過發揮我們學校的行業優勢,使我們的研究成果更好的服務社會,這才是科學研究的初衷和實際意義所在。」
  • 【「魅力化學」系列報導之一】團隊澆灌「科研之花」:重才務實...
    近日,北大新聞網特別推出「魅力化學」系列專題文章,從科研、教學、師德等角度,探究化學學院在科學研究、制度管理、人才培養等領域的經驗,展現北大化學人投身科研、奉獻青春的崇高精神,並以此激勵更多北大學者和學子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做出更大、積極的貢獻。
  • 曹雪濤:領跑世界免疫學研究的「迷你團隊」
    正是這個「迷你團隊」卻做出了一系列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免疫學科研成果。25年來,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帶領下,這個實驗室從1990年成立時一窮二白,到被世界免疫學界普遍認可、屢受讚譽,成為我國免疫學發展中不可替代的「領頭羊」,引領中國的免疫學術水平由過去的國際排名第19位進入世界前列。
  • 上海多支團隊為「天宮二號」造科研「神器」
    來自上海的多支傑出科研團隊,為「天宮二號」精密打造了多件先進的科研「神器」。「現代迷你太空溫室」「天宮裡的尖端『數位相機』」「追求極度精準的量天尺」「系列英雄材料」「天宮之爐」「天宮守護者」等,皆由上海出品或參與出品。 ■ 現代迷你太空溫室 科幻電影《火星救援》中太空人在火星上種土豆的情節,能成為現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