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復旦大學傳出信息,該校生命科學學院淞江鱸課題組成功建成淞江鱸子二代人工種群,在自行設計建造的模擬自然生態環境繁養系統中,本月共收穫魚苗魚種80餘萬尾,預計今年10月上市。課題負責人王金秋教授坦言,這一種群親本全部來自長江口,培育出的可供食用的魚兒可說是「正宗本地」。
松江鱸魚,學名淞江鱸,素有「江南第一名魚」美譽。幾十年前還未成珍稀保護品種時,松江鱸魚多次作為我國招待外賓的席上佳餚。有資料顯示,1972年美國前總統尼克森來滬時就曾吃過。但1986年英國伊莉莎白二世來上海訪問的時候就沒有那麼幸運,松江鱸魚已經難覓蹤影。傳聞中,對於松江鱸魚,這位遠在英國的老人有一份「遺憾」。
之所以稱「正宗本地」,王金秋解釋,根據有關法規,該類珍稀品種經兩代人工繁育後,也就是野生親本生有了「孫子」後,經農業部批准方可供食用。2003年,淞江鱸已在上海繁殖成功,但採集作為親本的野生魚苗來自長江口以外的地區。
2011年5月,項目組啟動了長江口淞江鱸原種的採種工作,並在國家海洋局東海環境監測中心的大力協助下,採得了幾十尾小魚苗。課題組與上海四鰓鱸水產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協同作戰,經過兩年努力,長江口淞江鱸原種實現生物量的快速積聚,並在人工養殖系統中安家落戶,其中部分魚種甚至已被「淡化」,即無需鹽水環境也能成長。
近年來松江鱸魚「上市」的消息頻頻見報。既然上市,為何難見蹤影?據了解,這主要是數量和價格決定的。每年約有10000尾松江鱸魚上市,在全國每年數千萬噸的水產類交易中,如九牛一毛。高昂的價格是將松江鱸魚「隔絕」在百姓餐桌外的一個原因。
(責任編輯:吳肖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