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士今年41歲,在某餐廳的廚房上班已經很多年了,一個月前偶然發現自己其中一個腳趾頭起了個小水皰。起初,王女士並沒有在意,依然像往常一樣去上班,但之後水皰不但沒有好轉,還出現了紅腫、流膿的現象,逐漸影響到了行走和生活。於是王女士這才到醫院就診,這一檢查才發現,腳趾頭已經感染,檢測空腹血糖竟已高達15mmol/L。
這麼高的血糖王女士自己說沒有什麼感覺,糖尿病「三多一少」(多飲、多尿、多食、體重減輕)的症狀一個都沒有。但經過醫生的詢問,其實王女士在這半年以來看東西已經都點模模糊糊了,這實際上就是血糖升高惹的禍。而王女士由腳趾頭起水皰引發的感染也並非簡單的感染,而是我們所說的——糖尿病足病,如果病情嚴重,遷延不愈甚至可能導致截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個糖尿病足病是怎麼回事。
什麼是糖尿病足病?
糖尿病足病是專門針對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感染、潰瘍和(或)深層組織破壞,是由於下肢遠端的周圍神經病變和血管病變所導致的。由此可以看出,糖尿病足病實際上也是糖尿病的一個慢性併發症。不僅如此,相關研究顯示,糖尿病足病還是導致我國糖尿病患者最嚴重和治療費用最高的慢性併發症之一。如果糖尿病足病發生潰瘍而無法癒合,則可導致截肢,甚至死亡。所以,對糖尿病足病的防治最重要的在於預防,特別是那些有糖尿病足病危險因素的人群更應該注意。
糖尿病足病的危險因素有哪些?
糖尿病的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的下肢血管病變以往有過足部潰瘍或截肢(趾)病史存在足部的畸形、胼胝或過度角化的組織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缺乏糖尿病基本知識獨居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條件較差的糖尿病患者吸菸、穿不合腳的鞋等其中,如果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或下肢血管病變,則屬於糖尿病足病的高危人群。這類人群尤其需要注意預防糖尿病足病的發生。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有什麼表現?
典型的表現為襪套樣改變,即下肢或上肢的遠端出現刺痛、灼痛、麻木、感覺減退或缺失等異常,可通過10g尼龍絲、神經傳導速度等檢查明確。
糖尿病的下肢血管病變有什麼表現?
如果出現下肢皮膚乾燥彈性差、皮膚溫度下降、營養不良、肌肉萎縮、色素沉著、足背動脈減弱或消失等情況,可通過踝肱動指數、下肢動靜脈彩超等檢查進行初步篩查。
那麼,如何預防發生糖尿病足病呢?
充分控制血糖、血壓、血脂(通常糖化血紅蛋白<7%,血壓<130/80mmH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8mmol/L,根據具體情況可適當調整)定期體檢,尤其是對周圍神經、外周動脈的檢查,建議至少1年檢查1次每天檢查雙足,尤其是足趾間有無破潰等情況穿鞋前檢查鞋內有無異物、穿舒適的鞋和襪定期洗腳,洗腳時溫度最好低於37℃,防止燙傷,洗腳後用幹布擦乾避免使用熱水袋、電熱器等直接接觸足部保暖避免赤腳行走,防止足部皮膚乾燥,可用油膏類護膚品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如戒菸等
如果一旦檢查發現有糖尿病足病,該怎麼辦呢?
不管嚴重程度如何,都應該儘早去醫院找醫生看,以評估病情。(所以,定期去看醫生也是預防糖尿病足病的一個方法)
醫護人員會根據足部的情況判斷是否有感染、潰瘍以及壞疽,並足部的對病變程度進行嚴重程度的分級,從而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案以及判斷預後。
對糖尿病足病的治療,除了要平穩控制血糖、局部創面護理,還可使用一些改善微循環和營養神經的藥物,如貝前列素鈉、西洛他唑、前列地爾注射液等等,嚴重的足部病變可選擇動脈腔內介入治療、下肢動脈旁路移植、幹細胞移植等手術治療。
總而言之,對糖尿病足病的防治關鍵在於預防,越早開始越不容易發生足部病變,生活質量也就是越高。
以上就是關於糖尿病足病的一些防治知識,感謝您的閱讀,歡迎點讚、評論,並轉發更多需要的人。我是醫師楊浩,專注常見病、多發病診治,慢性病管理,健康科普。